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在深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美妙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萦绕!每当听到这首歌,作为老师,就想起了自己所教的孩子,孩子们何尝不需要爱,现在的孩子虽然能吃饱穿暖,有父母、亲戚的爱,但他们的灵魂往往还是孤寂的,是饥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博大精深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不缺乏爱,不缺乏正确的爱!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尊严、需要肯定……"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如同冬天里一缕温暖的阳光;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会重新树立起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72个孩子的心声,72个孩子对你的感谢,72个孩子对您的祝福……老师,这一本有着72个孩子笑容的留言册送给你做纪念吧!"这是放在我书桌上的留言册封面上的一段话,还有一张合影。每当我翻开它,那72张面孔就在我的脑海中浮  相似文献   

3.
作家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由此,作为对学生的表扬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4.
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师都知道:一个班级中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差的学生.有的老师一谈起差生就摇头,甚至对他们失去信心.但是我认为:"孩子无处不闪光."不管哪个顽皮的学生,他们都有值得肯定的东西,只要我们以心换心,以爱换爱,善待他们,他们是可以转化的.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可怎么爱?怎样表达?怎样让学生感受和信任这份爱?怎样把握“爱”的尺度?说简单却更似高深莫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摸索……孔子说“仁者爱人”,身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仁者”,真正的更好地爱学生?本文就以上问题对“爱”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6.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仪的事,当孩子呱呱坠地来到我们每一个家庭,我们就把全身心的爱给了孩子,爱得真切,爱得无怨无悔。但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今天,仍有许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不少家庭陷入了教子的误区。那么如何爱孩子呢?这就值得我们认真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既教书又育人。有一首歌这样唱: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是一棵棵小树,他们的成长需要阳光。而老师的关爱就是学生成长需要的阳光。学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老师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科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  相似文献   

8.
心存感激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这就是师爱的力量.谁懂得感激,谁就会宽容,能够宽容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并能影响身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感激,只有心存感激,心灵才不会孤单,世界才会变得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9.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甘泉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抚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的心,是多么需要真诚这把钥匙去打开。
  有人说:“孩子和老师之间有一条沟,他们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他们是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他们是高与低的关系。”是的,有的老师高高在上,“教导”着他的每一个孩子,他和孩子之间永远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真的有一道“沟”吗?它真的不可逾越吗?回答是NO,即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沟,但一道沟壑、一条河流,只要架设起一座桥梁,从此岸到彼岸就能将两岸连为一体;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呼应和沟通,同样需要筑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而真诚便可以构筑起这一神奇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的高速发展,由社会迅速变迁而带来的问题也相应增多.由于父母外出创业、打工,小学"家庭托管学生"已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长期托管在别人家中,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家庭托管学生,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孩子,要让他看到大家对他的尊重,更要加强与其亲人的沟通,多营造"家庭式"的校园文化,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尊严、需要肯定……”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如同冬天里一缕温暖的阳光;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会重新树立起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自己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以来,对班级工作的一些认知。作为几十个孩子的班主任,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不是将孩子们培养成高质量的考生,而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高素质的学生,是能够承接社会主义大业的时代接班人。小学班主任无疑是学生在受教育路上遇到的第一个、甚至是影响其终身修为的那么一个导师。班主任就要以平和自然的心态,以教育之道给每一个孩子希望。孩子开心的生活,班主任自己才会真心开心。希望他们身体、身心健康;希望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开心,老师爱他们也希望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爱和真心付出自己的爱。  相似文献   

13.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3,(5):50-50
中国的大部分家长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只爱孩子的分数,这些家长和应试教育体制合谋绑架和残害青少年,让他们成为分数的奴隶,自觉交出独立思想、自由成长、自我生命体验和多样发展的权力,100年前鲁迅呼吁救救孩子,当下最重要的则是救救家长!  相似文献   

14.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仪的事,当孩子呱呱坠地来到我们每一个家庭,我们就把全身心的爱给了孩子,爱得真切,爱得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5.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慌醒.  相似文献   

16.
一、将爱洒满课堂并注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我们都知道,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爱,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在家中,他们希望得到父爱、母爱;在学校他们希望得到师爱.我们常常听到某学生愤愤地说"老师偏心",这是学生对师爱强烈乞求的呼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既教书又育人.有一首歌这样唱:万物生长靠太阳.学生是一棵棵小树,他们的成长需要阳光.而老师的关爱就是学生成长需要的阳光.学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老师的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科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角度去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把自己当作学生,给学生阳光般的爱.  相似文献   

18.
作家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由此,作为对学生的表扬必不可少!但人不可能不犯错,学生亦然。此时,老师应如何表扬学生呢?深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表扬学生的同时,适当的批评还是应该的。一提到批评,大多数人都觉得被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用文明的语言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周末的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留守学生周末问题成因
  (一)父母责任感不强,对子女关心不够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父母的爱是不可替代的。韩建新曾说:“孩子的问题大多与家庭教育有关,什么问题都拿到学校去解决,指望老师“妙手回春”,这是不现实的。必须抓好父母的教育,只有高素质的父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儿女。”但是,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又长期不在子女身边,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他们普遍认为,家长只要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学生,让孩子衣食无忧就好了。而教育问题应该是学校的责任。我的学生家长打电话询问情况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给我把孩子管严点,我们的话他不大听,只听您的话。”这些家长将子女的教育委托给了学校、老师,而认为自己只要做好孩子的“后勤部长”就足够了。因此,他们疏于与孩子交流、沟通,教育方式简单,甚至粗暴,对子女关心不够,导致孩子情感缺失,容易出现问题。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我好像是没有父母的孩子一样,尽管他们每月给我生活费,但却从来不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而留守学生的父母,不能找到这根弦,不能给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父母带孩子外出就餐,孩子不小心将装满饮料的玻璃杯碰翻,饮料洒一地,甚至弄脏客人的衣服,家长情急之下就会将孩子训斥一番,孩子则不知所措,心里充满了恐惧与自责,心想:下次可不敢了,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家长的这一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希望家长不留情面地对他们大喊大叫,批评他们如何不小心,这会让孩子感到难堪和抵触,并认为犯错是很可怕的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