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对于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探索。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经历了初步结合、遭受重创、恢复与发展等三个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三者有机统一,缺少三者中任何一个,我们社会主义事业将会遭受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2.
高镜雅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2):24-32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国战场取得的成绩无可辩驳地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然而,某些西方媒体却不断罔顾事实地炮制针对中国的“信息瘟疫”与“政治病毒”。只有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展现制度优势,才能赢得舆论战的胜利。因此,必须生动刻画人民战争中的“中国力量”、重点突出总体战中的“中国之治”、深刻描绘阻击战中的“中国震撼”、真实反映人类保卫战中的“中国担当”,通过故事讲述凸显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等制度优势,争夺舆论主动权,以斗争求团结,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有利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坚持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包括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依靠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战略思想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和关键问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和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的政界、学界如何评价康乾时代及其原因。在20世纪,人们对康乾时期的评价受到三个方面的主要影响。一是传统史家和中国人普遍的盛世情结的影响;二是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到新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史学思潮的影响。三是受到20世纪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背景变化的影响,对清朝历史的评价,经常成为各种政治派别表达其政治思想的一个途径。由此可知,历史学必须要接受现实社会的各种命题和要求,历史学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史学的客观性不可能突破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语境下坚持党的领导,要以改善党的领导为前提。在平行场域里从严治党要求党内法规建设要坚持"国法"的形式合理性标准,严守国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底线,创设高于法律的党内义务;在纵向场域中落实依法执政,应保障宪法规范效力与实效统一,从宪法诉讼和程序视角创新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6.
党领导一切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和坚强保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先进的政党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要彻底打好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全面彰显党的领导这个根本领导制度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振霞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41-44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与世界接触与联系的过程。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中国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取得成绩的原因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主体实践。具有先发优势的西方现代化陷于资本逻辑而形成的发展悖论力证其绝不是唯一选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且镌刻本民族独特质地的现代化。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依托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蕴含的创新机制衍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的优势;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则孕育出了独特的精神优势。在比较优势的推动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异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且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化路径。其原创性贡献和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显著的世界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拓展,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化。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有些人因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为了实现个人利益,在一些社会交往和正常的工作关系中以公款宴请、公款娱乐等形式来通融关系,打通关节。更为甚一些掌管国冢权力的人,靠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办事人吃、拿、卡、要,不请不送不给办事,由此,形成了公款吃喝玩乐歪风。如不加以遏制,势必给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带来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作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深刻影响着世界国家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解读中国模式的当代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模式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结构: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个是制度体系,一个是价值结构.作为制度体系,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已经有完整的表述.作为价值结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再一次被概括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一个制度体系总是由特定的价值结构支持的,分析价值结构便成为理解制度体系的钥匙.政治的价值结构的各个要素分别具有价值上的应然性与合理性,彼此在功能上是一致与互补的;在价值结构内部是"有机统一"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价值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重新排列与分布,使得各要素的界定都有继续进行调整的必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革新以及随之而来的党国关系的革新.这种革新能够使价值结构内部的冲突性紧张变为调适性紧张,以保证价值结构的活力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人民民主的价值结构的变化有密切关系。本文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过程的阶段性划分和特征分析,指出人民民主价值结构变迁是一个从重心为"党的领导"逐渐转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两个方向的过程。虽然人民民主作为制度价值取向未曾改变,但是其内部的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却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种价值结构的变迁表明中国政治制度正在从集权走向分权,从党治走向法治,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民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军队的成长壮大提供了精神动力;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军队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军队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严明的纪律是军队取得战斗胜利的保障;而政治工作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4.
“人民”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的标识性概念。特有的实践赋予概念生成及变迁的特定语境,中国实践中生成的“人民”概念应基于中国语境来考察。在理论语境中,人民是受政治理论规制的概念,不同的政治理论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政治理论的转变及发展中对其进行理解。在实践语境中,人民是与政治实践相伴的概念,不同的政治实践必然呈现不同的“人民”,要从国家建构和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对其进行理解。在价值语境中,“人民”以正面的符号、意义以及价值逐渐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要从价值塑造的对象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中对其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加强党的领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党群干群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应着重从党的自身建设展开,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措施,不断消除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体制因素、主体因素和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今年是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和义和团运动100周年。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是十分有意义的。回想过去的中国,我们既有强盛的历史,也有屈辱的历史,既有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四大发明”等重大贡献,也有“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不堪回首的城下之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一直是我们企盼和追求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正在富裕和强大起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对中华民族而言,可谓风云激荡,九曲回肠。从受人凌辱到不畏强暴、奋起反抗,从被蚕食鲸吞、瓜分豆剖到祖国山河的光复,从传统保守到走向改革开放……这是中国人民受尽欺凌的血泪史,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史、胜利史, 相似文献
19.
依法行政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