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立人思想是鲁迅早期为拯救祖国的危亡而提出的一个观点,它成为贯穿鲁迅一生的基本思想.这种思想源起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建立在对国民性的深刻探讨的基础上.它的产生既有一定的个人基础,又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既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又有坚实的思想基础.立人思想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精通中国文学;同时,他也极其重视从外国文学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养料。从本世纪初到逝世前的三十多年间,鲁迅翻译了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俄国与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十四个国家近一百位作家和文艺理论家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印成三十三个单印本,超过二百五十万字。他的著作、日记、书信中,涉及外国文学论述的、则更为可观,共有二十五个国家和民族的二百五十三个作家之多。他还帮助别人校订过十多种外国文学作品的译稿以及相当数量的散篇译作。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思想演进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彷徨,尤其是第二次彷徨,究其原因,一些研究者总是归咎于进化论、尼采哲学、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等外部因素,笔者以为鲁迅的“彷徨”应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鲁迅的作品中,以及从鲁迅思想演进的历程上来观察他的一生,这样,我们将会发现鲁迅彷徨的原因,无不与他的“立人”思想有关,即首先实现“立人”;继而再依靠这些被立之人去实现“立国”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早在八十年前,鲁迅已在批判西方文明偏至弊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这一主张仍有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借鉴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力避“西方之祸”,在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民族素质,重构我们民族新的理想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到现实政治气候和个人政治取向的影响,鲁迅自从事外国文学译介以后就把翻译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前苏联的革命文艺思想的影响下,鲁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革命文艺作品,体现出其强烈的革命文艺情结。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在译介外国革命文艺作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革命文艺观。  相似文献   

6.
鲁迅“破”及“立人”思想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人"是鲁迅一生战斗的主要目的,而"破"则是他"立人"的主要手段,其"破"多"立"少,"破"深"立"浅,巧于"破"而拙于"立",这一切都跟鲁迅偏激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偏激,所以深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破"的层面上,鲁迅不愧为"现代圣人"与"民族魂"。  相似文献   

7.
立人思想在鲁迅早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了解鲁迅思想发展的钥匙。20世纪初,鲁迅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透视了国民精神素质,指出自大、自私、观望和奴性等国民劣根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国民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的更新和国民性的改造就是近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茅盾译介外国文学是立足于民族基石,为我所用.以匡正新文学的某些缺欠和偏狭;茅盾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主义译介思想下,吸取异域的情愫来拓扩新文学家的视野,以足救时弊;茅盾提倡新浪漫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新文学发展树立目标,以追赶“世界文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他从事文学活动之时,就将“立人”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思想先驱者,鲁迅以大文化的角度,反思整个民族从历史到现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探索如何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强化民族精神。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剖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进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的精神历程。鲁迅正是以这种清醒的批判精神,去寻找民族复兴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个性主义是鲁迅批判封建主义、改造“国民性”、实行“思想革命”的重要思想纲领与武器,是构成鲁迅社会思想与文学观念的基础因素。鲁迅的个性主义包括既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层内容:一是主张“超人”:“任个人而排众数”,呼唤先觉精神战士出世,对民众进行启蒙,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行动纲领”;一是主张“立人”:“个性解放”,恢复人的理性人性与自然人性,使“人各有己”国为“人国”,这可看作鲁迅“思想革命”的“理论纲领”。它的价值与鲁迅思想的价值、作品的价值共存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达了以立人为动机的个人观念,其个人以超越性精神为内涵,以落实于生命力的意力为根基,这一个人观念有着进化论与德国主观主义哲学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制约,使其个人想象是本然自足的。鲁迅将中国现代转型的问题意识深刻地推进到文明基础的自我——个人层面,形成一个深度视点,但是,本然自足的个人想象缺少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性背景,不仅制约了其对西方资源背后理性主义传统的发现,也使其立人到兴国的设计存在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之后,重点论述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的"立人"思想的内容、本质和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实现"立人"工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富仁的"鲁迅",是从中国政治革命与中国思想革命的分野上来界定的思想启蒙者的鲁迅。王富仁通过鲁迅研究,对现代中国一些重大问题做出了具有新意的阐释,而又切合了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要求,给了人们可供参照的一个新观念和看待问题的一种新方式。"回到鲁迅",是与五四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和现代性的方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王富仁"鲁迅"打上了研究者的烙印,这就是启蒙主义的思想立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思维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治学特色,尤其是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紧密结合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立人”是鲁迅教育观的核心,是与他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相一致的。“立人”要用家庭教育着手;“立人”要从儿童读物,用新思想,新文化培养下一代。  相似文献   

15.
一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里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某些自命为“专家”的人杜撰出来,“应该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1898年5月,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时,他的叔祖周椒生根据“百年树人”之义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周树人。没想到,周椒生先生真正言中了,后来,鲁迅不但把自己建树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伟人,而且鲁迅还开始了建树中华民族新人的伟大工程。他认为强国之本“首在立人”,并终生为之奋斗。研究鲁迅的“立人”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鲁迅、学习鲁迅,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振兴中华而造就出更多的人才,无疑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立人思想是鲁迅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与早期的进化论思想、人道主义思想等相比,鲁迅的立人思想伴其终生,学术界对这方面的论述较多。但相比之下,研究者对《野草》中立人思想的探索则是极为薄弱的。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民族苦难和前途的思索是在对本民族强烈的文化希冀中展开的。他企求以文化透视"铁屋",以文化助长人性,通过文化唤醒国人的魂灵。鲁迅的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和不被理解,于是鲁迅便只能寻找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乐园",以慰藉他在群愁广众下的孤傲心灵。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南社作家马君武曾经翻译了为数不少的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当时中国的境遇和马君武本人曾在日本留学的经历,他的这些文学翻译与日本文学界有着一定的关联,他对拜伦、雨果、歌德等西方作家的认识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影响,但也有着作为中国人的明确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戴震哲学思想之天地虽不若王船山、颜元宏阔 ,其理论成就也较王、颜为逊色 ,但他在对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批判 ,以及在这种批判中所提出的一些颇赋近代意义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奠定了戴震作为一位 18世纪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