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故事新编》为何偏离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评论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文化环境、创作心态诸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故事新编》的这一特殊的结局现象,既有助于揭示出中国民族魂灵的复杂品性,同时具有更为强烈的历史与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中的英雄托梦复仇行为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英雄强烈的功业心造成了其死后鬼魂不同于小人物鬼魂 的生命意识;元代社会深刻的社会矛盾造就了英魂强烈的复仇意识,剧作家的创作心态和观众的审美趣味也对其有深刻的影 响,而鬼魂托梦意识的形成追根朔源来自于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鬼魂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3.
犀利哥走红网络,构成一个文化事件,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象征性符号。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带点浅薄意味的时尚追风热潮,娱乐至死的背后,演绎着特殊的高级时装秀套路。其次,"犀利哥"被迷恋,也是一代人在生活压抑下的一种情绪舒缓,一种卑微平民身份的认同,一种尴尬生存状态的呼应或提醒。再者,犀利哥又是现代人流浪情怀的托梦者。一个人的寂寞可写成情歌,全民的寂寞则成全了犀利哥。  相似文献   

4.
犀利哥走红网络,构成一个文化事件,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象征性符号.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带点浅薄意味的时尚追风热潮,娱乐至死的背后,演绎着特殊的高级时装秀套路.其次,"犀利哥"被迷恋,也是一代人在生活压抑下的一种情绪舒缓,一种卑微平民身份的认同,一种尴尬生存状态的呼应或提醒.再者,犀利哥又是现代人流浪情怀的托梦者.一个人的寂寞可写成情歌,全民的寂寞则成全了犀利哥.  相似文献   

5.
庄子打破了前人"做梦——占梦——验梦"的宗教和巫术思维的模式,赋予了梦象一种新的内涵,就是以梦释理。本文就从庄周梦蝶,栎树见梦﹑髑髅见梦﹑神龟托梦﹑郑缓托梦五个故事来探讨庄子以梦入文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离魂故事在古中国代小说、戏剧中,屡见不鲜,已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这一现象隐含着丰富深邃的审美文化意蕴.离魂故事植根于古老的灵魂信仰,产生于对桎梏人性人情的封建婚姻礼法的叛逆,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男性的文化心理;而离魂故事所具有的哀婉、缠绵的浪漫色彩,也是其受人喜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城“蟒蛇共蝴蝶”的现象是文化变迁中出现的一种结构,它将蟒蛇的故事与蝴蝶的传说组合在一起,而又将它们分别或共同与其他传说故事或事件组合在一起.这一文化结构不仅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时性"传播”所造成的横向交融,也不仅是同一地区的文化历时性"进化”所造成的纵向发展,它还是两者在时空发展上的有机综合所形成的文化变迁的"斜向结构”.这个"斜向结构”体现出“文化叠合”  相似文献   

8.
鲁迅对民族苦难和前途的思索是在对本民族强烈的文化希冀中展开的。他企求以文化透视"铁屋",以文化助长人性,通过文化唤醒国人的魂灵。鲁迅的超前意识注定了他的孤独和不被理解,于是鲁迅便只能寻找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精神乐园",以慰藉他在群愁广众下的孤傲心灵。  相似文献   

9.
高梓梅 《南都学坛》2000,20(5):42-43
作家写文 ,大都体现一种观念 ,一种思想。然而 ,《聊斋志异》中的魂灵故事体现的思想则是复杂的。细品味它为佛儒思想的糅合。从《聂小倩》、《席方平》、《林四娘》等魂灵故事看 ,佛教思想占主导地位 ,但又不同于西方佛教思想 ,这种佛儒糅合的思想与中国佛教思想相吻合 ,但更有它独特的地方 ,笔者称它为蒲松龄的中国佛教思想。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文化受体各自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传播障碍和接受障碍,从而导致中国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产生文化误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价值观不同,中西伦理道德观不同等四个方面。清除文化误读现象则宜从选择合适的文化文本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汪象旭创作的仙话小说《吕祖全传》,是明清小说中对黄粱梦故事进行全面创新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他根据自身经历,在原有故事框架基础上,把整个故事内容情节做了全面的改编,用入梦前、梦境中、二次入梦和梦后再试等故事,将吕洞宾塑造成仁义忠孝、智勇双全的完美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吕祖全传》还是唯一试图将南、北道教记载的黄粱梦故事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它不仅包含了吕洞宾醒悟黄粱梦的内容,还将化卢生入梦的故事吸收到作品中,形成了完整的黄粱梦神话故事版本,成为吕洞宾仙迹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吕祖全传》也开创了使用第一人称撰写小说故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文学渊源和故事内容上对《今昔物语集》的梦故事进行了研究。首先与中国《三宝感应要略录》中的原型做出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了同样是梦中长出双翼的梦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的内在原因;从两者梦所反映出的不同关注点,总结中日文化上对于叙事方面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13.
从魏晋开始,中国文学史中便不断出现类似刘勰梦攀锦绣、江淹梦索笔等文学关乎神助的传说。其主要形态在神梦之外,还有神遇、神授等。理论界过去对这个言说系统关注不多。事实上,这些与文人才子相关的奇闻异事皆流行于文才崇拜之际,皆关乎文人才子的天资与灵气,它实则是在以一种非理论的“神助传说”形态演绎文学之才所具有的审美品质:文才虚灵而神异,可资创生幻化;文才源自禀赋,如得自天,不可更定,因而珍稀瑰奇。  相似文献   

14.
文学艺术在中国梦的建构中承担着严肃而特殊的使命,文艺家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围绕“中国梦”和“正能量”这样的时代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讲述中国好故事,抒写中国新精神,让通俗与高雅相辅相成、相生相济、相得益彰。株洲作家曾海民的小说《挺过两百天》将镜头聚焦于百姓民生,恪守“通而不俗”的创作原则,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美学的方式抒写出我们共同的经验,诠释和演绎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梦主题,平易中体现出不俗的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正能量文艺,正是需要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俗信中,神灵经常会向凡人发出各种指令,即神谕。受令者若不执行这类指令,就要受到惩罚。因此,神谕实为禁忌。按照神的方式式途径划分,神谕故事可归类为梦兆式,物兆式、神灵或精怪言告式,每类故事母题都在宗教、伦理、心理等不同层面,蕴示着神谕的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纵观近现代中国,面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创性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一道路(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历史是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历史,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本土微电影是活跃在当前的一支传播力量,对于表征地域空间、重塑本土文化认同以及建构城市形象有重要的作用。拍摄者将关注的视角对准特定地域空间中"去精英化"的城市草根阶层,讲述其生存及奋斗的励志故事,同时传播主人公在追梦圆梦过程中的正面能量和文化鼓励,这是众多本土微电影的叙事特点。而草根人物对于梦想的追求正是整个中华民族追求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土微电影亦具有"中国梦"的个人化趋向和地域性表征,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立体感”,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梦的全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多面聚焦方能做到立体呈现。其中,在时间层面上,中国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面临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现实,也昭示着无限美好的未来;在主体层面上,中国梦既是属于民族、国家的大梦,又是属于每个中国人的小梦;在空间层面上,一方面,中国梦需要世界,包括世界环境、世界经验与世界力量;另一方面,世界也需要中国梦继续传递正能量,包括中国继续向其输送发展动力、与其共享发展成果以及向其提供发展灵感。中国梦呈现出的是和平之梦、和谐之梦、发展之梦的形象。中国梦带给世界的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福。  相似文献   

19.
再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信仰 ,它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 ,是一种对该走完却又未能走完的人生途程的弥补 ,更是对摧残生命的自然力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控诉、一种抗争。这是民间再生故事所反映出来的重要特点所在。古代文学家的创作一方面继承了古神话中通过再生获得一种新的力量 ,获得一种逾越障碍的力量 ,另一方面又继承了民间再生故事中通过再生肯定克服社会异己力量的梦想 ,于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成神仙 ,或成就人间姻缘。这样一来 ,再生或还魂 ,本是一种基于民间信仰的幻想模式 ,在民间广为流传 ,为文学家们所自觉利用 ,它却能更充分、更深刻地反映出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追求 ,对广大民众产生更强烈、更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梦”的价值目标是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诠释了“中国梦”基于人民群众立场,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人民性;“国家富强”蕴涵着“中国梦”追求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全面性;“民族振兴”折射出“中国梦”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人的素质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提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化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