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苔丝与潘金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苔丝和潘金莲作了一番比较。其中苔丝是《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核心人物,而潘金莲只是《水浒传》中一个配角;苔丝生活在资本主义的英国,而潘金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而潘金莲被认为是“淫妇”。但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束缚,摆脱世俗的禁锢,则不难发现,两个看似遥不可及毫不相关的女人又是何等的相似。通过此文,只是希望善良的人们能够在观念不断更新、女权运动轰轰烈烈发展的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3.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经典判例Campbell v.Acuff-Rose Music(1994),从美国著作权法§107的四项因素出发,为各级法院如何处理<漂亮女人>这样的戏仿作品的合理使用抗辩,提供了一个详尽的经典的分析框架.胡戈的视频作品<馒头血案>是否侵犯电影<无极>的著作权,中国现有著作权法难以裁判.而美国合理使用理论、"漂亮女人"案的判决,以及著作权制度的基本宗旨,为我们处理戏仿作品的合理性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4.
晁福林 《河北学刊》2005,25(4):109-115
"民性"问题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理论观念.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这个观念不仅见诸<论语>一书,而且在上博简<诗论>中亦有重要表述.从<诗论>简文中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诗·鹿鸣>体悟到"币帛"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由此而看出"民性"所固有的对于和谐的追求.相关简文由<诗>而论及"民性"观念,是认识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有诸多哲妇形象,由此而衍生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的观点可谓根深蒂固,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重新审视<诗经>文本,我们会发现,<诗经>中并无"哲妇"."哲妇倾城"的理论,完全是后世男性本住文化的体现.从文化学、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对"哲妇倾城"的理论构建进行批驳,还历史以公道,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春秋>为孔子晚年依据鲁史所选择、整理的教科书,左丘明以"鲁太史"和"鲁君子"的身份为<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编成<左传>,<左传>因此而与<公羊>、<谷梁>二传明显不同.后世儒家学者以经学今古文标准匡范<春秋>及<左传>,其实孔子在<春秋>中寄寓的"微言大义"渊源有自,承袭着古代"记事"、"实录"以外的另一史学传统,同时古代"记言"、"微言"的史学传统也因孔子整理<春秋>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何平 《人文杂志》2005,(4):103-107
作为"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从发表至今,对<红旗谱>的阅读、批评和接受应该已经"经典化",但仔细考察文本,就会发现<红旗谱>这样的"红色经典"依然给我们留下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关注的是<红旗谱>如何改写现代文学传统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谱系的书写以及这样改写的意识形态背景.事实上,许多"十七年"的"红色经典"都存在对于现代文学传统改写的问题,本文虽然只是一个个案的审视,但希望借助这个个案为"十七年"文学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9.
何卫 《天府新论》2001,(1):81-86
对著名文学作品拙劣的续作和改写,都凸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寄生文本"对"寄主"的承认和依赖.<阿洛日记>对<洛丽塔>的改写及<红楼三钗之谜>对<红楼梦>的续作,不仅是对著作原创权的觊觎和侵犯,也是对原作者的入侵和破坏,最终是对所有读者的一种蔑视和侵犯.  相似文献   

10.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圣经>,<公羊传>与<榖梁传>专注于对<春秋>的"微言大义"进行了诠释,即使是以记事为主的<左传>对此也屡屡涉及.至于后儒的此类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即使<春秋>确为孔子所编撰或修订,这种对"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是以<春秋>在流传过程中没有出现文字讹误为前提的.本文对<春秋>经之阙文与错简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意在说明后儒对<春秋>经文中"微言大义"的挖掘多有可疑之处.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12.
丁文 《云梦学刊》2006,27(3):88-94
本文目光关注见证"<小说月报>革新"事件的接受群体--"新文学阅读圈"中新文学读者,以其在革新最初几年的12-14卷<小说月报>"通信"栏中与编者的对话,得出<小说月报>"读"与"编"之间一种类似"我们"与"先生"的关系.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的形象及刊物自身形象定位及其背后的原因;置于新文学读者的关注之下的<小说月报>在新旧文学观念上的纠缠反复均成为<小说月报>办刊方向调整中的须加考虑的潜在背景.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永奎 《江淮论坛》2003,(4):113-120
<红楼梦>两个金麒麟乃是二百年来红学一桩历史公案.我们认为<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本义乃是指<风月宝鉴>里史湘云和贾宝玉二人结为夫妻,白头偕老.而这本义随着<石头记>出现新人物薛宝钗而湮灭.因为薛宝钗替换史湘云和宝玉结为良缘,因而金玉良缘由金麒麟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变为金锁和宝玉结为良缘.而史湘云被改为因嫁给一位才貌仙郎不久逝世而过着婚后守寡生活.<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本义湮灭而被改为<拾麒麟侍儿论阴阳>.后来曹雪芹又把史湘云改为嫁给卫若兰,二人白头偕老,成为今本<红楼梦>八十回后里史湘云结局.<因麒麟伏白首双星>随着这种新义的产生而复生.<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产生、湮灭和复生的演变过程,也是史湘云结局的演变过程,也是<红楼梦>的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汪大白 《学术界》2001,(5):225-229
葛洪所说"陈思王著<释疑论>"并不可信,所引<释疑论>文字应是他本人所杜撰.所谓<释疑论>,仅见<抱朴子>论述神仙道术时所引片断;遍考各种曹植文集及其他典籍,再无片言可见.考之文章,<释疑论>对待方士道术的立场与曹植<辨道论>根本对立,<释疑论>关于此中缘由所作的交代又与事实不符.并且<释疑论>对<辨道论>的否定表现得极为直接,也显得不合情理.考之作者,<辨道论>表明曹植属于无神仙论者,而葛洪说他是"初皆谓无,而晚年乃以为有",除此<释疑论>之外别无依据.事实上,葛洪其人素来惯于作伪,<抱朴子>托名杜撰处屡见不鲜;为抵消曹植<辨道论>的影响,进而宣扬神仙道术,葛洪托名杜撰<释疑论>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郑声淫"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兴华 《江淮论坛》2002,(1):105-108
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相似文献   

16.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17.
晁福林 《学术界》2001,(6):186-189
<庄子>的<寓言>一篇与其前面的<外物>篇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其沿着言意之辨的思路所进行的论析,具有重要意义.其所云的"受才乎大本",指人的躯体为天地所生,但人须待灵魂附体,才算真正有了生命,此即其所谓的"复灵以生"之意.庄子引述孔子之语说明若要使人心服口服,靠各种"言"都是不行的,而必须靠阐明大道的"意".<外物>篇所提出的"得意忘言"的命题,在<寓言>篇中得到进一步阐发.  相似文献   

18.
熊国华 《江汉论坛》2003,9(10):69-72
本文认为<离骚>是中国放逐诗学的奠基之作,屈原是"中国放逐诗学之父".<离骚>的题义是解读这首长诗的关键.<离骚>展现了一个放逐诗人崇高而痛苦的心灵历程,蕴含了五种放逐情结的基本类型,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反杜林论>,再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一直认为他们终结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哲学;普列汉诺夫、梅林、考茨基等思想家也是这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同西方哲学传统的关系的.在认识论范围之外的对实践和自由范畴的研究工作在学界早已展开.伦理学科的建立不一定要以承认意志自由的存在为前提;伦理学中的必然性范畴只是对人的伦理行为的理论说明,它不能成为人们承担或免除道德责任的依据;那种认为道德责任会因为只承认必然性而被抹杀的观点,从理论上说,是混淆了"必然性"和"强制"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20.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5,26(6):31-34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