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数次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趋势是从国有到私有。土地的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消失,而是以另外不同的方式存在。秦汉以至明清,国有土地大致有公田、屯田、学田、皇庄、官庄等名目。土地的私有化只是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出现。秦汉以后的土地制度,大致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田赋”征收亦不相同,“田赋”征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中,涉及诸如田赋的征纳物品、田赋征收中的考成、田赋征收中的私饱以及田赋的预征和蠲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鉴于田赋在清朝国家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及田赋征收中存在的严重弊端 ,晚清朝野人士有关田赋改革的议论甚嚣尘上。清末主流思想界处理田赋积弊的思路 ,还是沿袭两宋以来的传统 ;也有极少数先进人士以西方近代财税理论和制度为依据 ,对田赋制度提出了全新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3.
晚清田赋负担水平若干问题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政府统计的田赋收入由约0.3亿两渐增至0.5亿两,而实际征收的田赋估计要增加1倍。与此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农业产值也有明显的增长,清末实际征收的田赋额尚不到农业产值的3%。从这一角度看,田赋负担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由于耕地占有不均,大量的农业剩余为封建地主所有。此外,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和人均农业产出的下降,晚清田赋实际负担水平较清代前期有较大幅度下降的观点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旧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田赋。在封建社会里,田赋征收多有定额,且每年征收一次。可是在旧军阀统治下,四川却出现了田赋附加和田赋预征。田赋附加是在征收田赋时,附加上各种杂税;田赋预征是不仅征收当年的田赋,而且预先征收往后若干年的田赋。通过田赋附加和预征,军阀们榨取了大量的财富,而人民的负担却增加了数倍至数十倍。  相似文献   

5.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升税收总额的历史过程。文章以杂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杂税加征困境缘由的探究以及该困境纾解办法的提出——征收杂捐,来讨论清代社会受财政压力驱使通过征收经制外的非正式税款来提升赋税总额用以补充正式税款的情况。文章力图通过杂税加征这一视角来探究清代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一作用的讨论来对杂税和清代财政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6.
(一) 从来把“鲁用田赋”,作为鲁国按田亩纳赋来解释,这是两千年来对文字上、制度上莫大的误解,其实田亦可以用作甸。这里所谓“田赋”实为“甸赋”,系按“甸”的地区单位征收军赋,它与按亩收税作为政府的另一项收入是两码事。如果把“甸赋”作为“田赋”来解,会与后来的田赋,在名称上、内容上混淆起来,这也不能把当日以甸为征收地区单位的军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等各项商业税收锐减,田赋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之中尤显重要。1941年4月初,国民政府接管各省田赋及土地陈报,并推行田赋征收实物,以解决战时财政问题和粮食问题。土地陈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新疆州县以下基层制度经历了由里甲制到保甲制的演变。首先实行的是里甲制,以满足控制民户和征收赋税的需要;接着实行保甲制,以加强对日益增多人口的管理。保甲制的推行,有利于清朝对新疆州县地区统治的加强和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从田赋附加税与正税、田赋与地价之间的比率即从法定田赋负担角度,考察出1927-1937年湖北农民实际田赋负担是沉重的;然后从实际负担率的角度综合计算出农民实际田赋负担是法定田赋负担的7倍左右;最后指出,造成农民田赋负担沉重的主要根源在于"新政"太多、养兵太多和征收中的蛀虫太多.农民实际田赋负担沉重的直接后果,是农民不能维持对农业生产的简单再投入,从而造成农村经济的破产,进而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明代太仓库额定岁人的类项呈逐步增长的主流发展态势.这与内库、地方财政、民运、盐法、田赋征收等财政方面的重要制度变革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太仓库岁人类项的发展历史表明,从初期到末期,明代财政制度发生了巨大变迁.  相似文献   

11.
增值税是我国流转税中征收面最广、税基合理、征收数额最大的税种,能稳定可靠地取得财政收入,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增值税面临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试从增值税转型问题、适当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及关于税款抵扣制度三个问题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为了进一步抑制房价、运用税收手段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我国房地产税体系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通过比较、借鉴和思考国外的房地产税在税种设置、课征方法、征收规模和征收管理方面的经验,针对中国现行房产税制存在的妨害社会公平、降低经济效率、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税负不一致从而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等问题,提出了税费合并、完善征管体系、统一征税税基和税率、加强监控力度等新的房地产税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税收征管改革整体运行情况良好。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征管改革同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为此 ,要切实加强税收法治 ,建立强有力的税务司法保卫体系 ;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税务登记管理办法 ;加强部门协作 ,提高全社会护税、协税的有效程度 ;提高税收征管手段 ,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后期,民间规避赋税的行为日趋激烈,不仅有一般的贫民参加,更有许多地主、乡绅等乡族势力从中推波助澜,从而使清代后期的赋役征收及民间的抗粮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民间抗粮与官府统治权力彼此消长.乡族势力在与国家政权争夺权益的时候,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当国家政权统治比较稳固的时候,乡族势力能够相对地约束自己和配合政权的统治;而当国家政权社会控制能力下降的时候,乡族势力就能更多地操纵地方事务并且侵蚀国家政权的权益.国家政权与乡族势力的复杂关系,无疑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开征物业税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国应开征物业税。目前开征物业税涉及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调整相关部门利益格局、产权不明晰、房产评估体系以及新旧房产的区别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约束。要使物业税能够顺利开征,应该推行土地年租制、改革部分现行税制、清理房地产收费、健全财产登记制度、完善房地产价值评估体系、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区别对待新旧房。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电子商务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一种大趋势 ,与此同时 ,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税收征管体系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分析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征税原则以及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征税权是将私有财产变为国家财产的一种公权力。无论对公民还是对国家来说,征税权均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权力,因而必须从宪法的高度来约束。我国的宪政转型及法治建设有赖于征税权的立宪。  相似文献   

1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东北特点 ,深入分析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障碍 ,并提出了具体改革建议。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尽快实现增值税转型和企业所得税制并轨 ,扩大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征税范围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使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 ,这是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前提。探讨了改革中应注意加强东北地区投资环境建设和区域内税收政策协调管理 ,建议开征协调发展税 ,以缓解国家因区域税收倾斜而造成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税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各国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安全网”的作用。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存在制度性缺陷,当前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分析以上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分析了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提出借鉴国外遗产税开征的经验,构建合理的遗产税税制,同时展开相关配套机制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