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生态文明视阈中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打破“人类中心主义”与“科技理性主义”价值观、有效规避“有组织风险”、实现以生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态民主政治、重新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性社会;“发展”、“良序”与“正义”作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原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建构原则。  相似文献   

2.
3.
林庆 《学术探索》2008,(5):128-131
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战略是在寻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三着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功能,是一项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当下,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正轨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科学发展与行政问责的辩证关系成为改革发展稳定所必须正确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一方面科学发展必须以行政问责为必要前提,另一方面行政问责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根本保障.同时,为确保全面、客观而准确地把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进一步健全我国与之相关的行政问责制度,坚决贯彻和落实"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根本纲领.其次,切实深化行政问责向生态文明领域的演进与改革以推动科学发展.最后,加快制定和出台我国专门的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或单行条例.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是科学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新的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价值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阈下,高等教育价值应坚持正确的定位和取向,改变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以生态价值为根本取向,重新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回归本源性价值,实现高等教育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应然使命。  相似文献   

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形而上的思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以"生生之德"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构现代人的生存观;以"勤俭持家"的中国传统文化重塑现代人的生活观;以"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现代人的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自身演进、自我超越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顺应民心民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它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确立生态文明新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挑战,体现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战略的整体性、协调性.对此,必须倡导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执政兴国的新理念,确立生态优先方针,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36-39
倡导与构建生态文明,对于人在发展中实现自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由人的问题引发,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该扬弃自我中心主义,不断超越自身并构建有机整体的自我观及自我实现观。只有在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维度深刻检视并转变自我的实践方式,才能在构建文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并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与美丽广西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生态文明为美丽广西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上美丽广西是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逻辑结果。美丽广西建设经历了“战略规划—城乡清洁—美丽乡村”三阶段,并且初见成效,但还需加强社会维度层面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生态效率水平;加强全社会动员形式,避免陷入形式主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祝伟 《理论界》2009,(7):14-15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为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治理迟迟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原因在于,气候变化是一个"恶性问题",问题的制造者实际上阻碍着问题的解决。面对急剧恶化的气候环境,西方国家主导的以邻为壑式的气候治理模式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恶性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亟需反思现有价值理念并革新响应方式,从"征服自然"走向"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以合作共赢替代危机转嫁,并发动群众践行低碳消费理念,共同致力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探索一条永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13.
建立长期稳定的能源法律制度对能源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能源权属、能源财政税收、能源生态补偿和能源监管制度,但就制度内容和设计上看,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应从健全配套机制、强化协调机制、引入利益衡量机制等方面对能源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变得极为重要和迫切。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工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绿色科技竞争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迫在眉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任务艰巨,是一场全面而系统的绿色变革,并与经济继续增长的发展任务叠加,风险与挑战并存,老问题与新矛盾交织。  相似文献   

15.
政府生态问责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当前的政府生态问责制起步阶段的生态责任难以判断、执行阶段的生态法律缺失、处理阶段的生态问责不到位,从而使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陷入困境。因此,转变政府生态问责方式、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官员退出机制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乡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和基层单位,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大使命。当前,我国乡镇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政策法规不完善、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对此,要根植绿色发展理念,建立绿色治理体系,强化金融支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大力培育生态产业,优化乡镇产业结构,促进乡镇走上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继承者和建设者,更应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为中国梦的实现的夯实关键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中国梦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因此,当代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需要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观,共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民生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的内涵与任务各不相同,但这两大建设却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升民生质量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民生问题的解决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重大的民生意蕴,从民生视角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寻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的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燕秋  何玉宏 《兰州学刊》2006,20(8):102-105
生态文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佟维 《兰州学刊》2008,(Z1):33-35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个新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诠释和运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