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用 《兰州学刊》2007,(4):20-23
朱谦之以"情"为本体的唯情哲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学者中曾有过广泛的影响,而他热情呼唤的"情人"人格理想,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朱谦之在强调"情人"行动的品格和"真"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不仅比较合理地回答了"情人"与"他人"的关系,也为"情人"注入了"自由"、"平等"的时代之音.他对"情"的高度关注,也启迪着后人更加合理地在人的性命中安置"情"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是以经典诠释为基础的哲学之思,释经方法与本体追求密不可分地存在于哲人的经典诠释中。王弼为玄学之宗,其哲学语词、表述方式及思想指向,既继承又超越了两汉时期的天人相应之学,同时也为东晋时期佛教的讲论与传播提供了格义所需的思想依凭。基于经典诠释的变迁,追溯王弼哲学渊源,可以发现,王弼哲学主要通过汉末荆州学术及其经典诠释方法,同两汉思想传统历史地关联起来。当他秉持"得意忘言"的诠释理念,以"注""指略""略例"等释经方法,解读《老》《易》及《论语》时,诠释出的本体之"无"不仅贯通天道与人事,而且也启发了东晋士人对般若"空"义的解读与体悟。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从小说艺术视角提出了其独特的美学思想,概括而言就是:"体验"、"直觉"、"激情"、"关系"和"载道".它既体现了劳伦斯的心灵激情与哲学沉思,同时也是对其小说创作的提炼与升华.劳伦斯的美学思想既源于其独特的"血性哲学",也有其浪漫主义文论、叔本华、柏格森和尼采的生命意志和直觉主义的历史渊源.此外.劳伦斯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等均导致他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5.
直觉主义是柏格森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直觉和理智是柏格森哲学认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一对范畴。文章认为要想把握柏格森直觉思想本质,不应只局限于《形而上学导言》和《创造进化论》,要立足于柏格森哲学思想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直觉和理智相统一的关系基础。  相似文献   

6.
推崇直觉并赋予它把握生命世界的独特权利,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根本要义。从这一点出发,柏格森将他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应用到艺术领域,得出结论说,由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必须依赖于直觉,而这种直觉从根本上讲,只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的一种领味,所以,依赖于直觉的艺术其最终使命就是成为情感的连通器。柏格森理论启示我们,艺术的真正目的只在于传达情感,唯有借助情感,作家与读者才能够实现交流;唯有依赖情感,艺术才可供认识与教育。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在继承前儒知识论和心性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心、性、知、道之间的内在关联:“以知知性”和“性发知道”,从而指出本体之知的两层内涵。船山提出“道因言生”论,强调语言在开显、澄清道体上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默识”和直觉也是通达道体的途径。通过辨析知与识、意与念之微别,船山强调了“识”与“念”对于文明教化、文化记忆和道统传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作了科学派的押阵大将的吴稚晖,曾说过:"(我)意中有四位先生,认他们是最近时代中国思潮的代表者.一是胡适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中国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二是朱谦之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西洋思想.他论调叫人完全可以否认,也叫人完全可以承认.三是梁漱溟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印度学者而有三分西洋思想,七分中国思想.四是那位老将梁卓如先生,我批评他是一个西洋学者而有中国思想."四位先生"中,朱谦之大约是人们最感陌生的人物了,但他究竟是一位学贯中西、于文化研究别有心得的学者.到三十年代,艾思奇对朱谦之脱胎于虚无哲学的"唯情哲学"多所批评,却也称他是一个"不向政客堆里钻,能保持在文化中心地当穷教授的  相似文献   

9.
亨利·柏格森的哲学理论强调直觉、绵延等心理概念,他的时间观对T.S.艾略特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等英国现代主义作家都有重要影响,两位作家在各自的作品中均体现出试图弥合主客观时间、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罅隙的尝试与努力。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中,柏格森的时间哲学观点在其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中西合流是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随着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瓦解,在中西交汇处,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包括现代新儒学(生命派非理性玄学)和科学实证主义(科学派理性哲学)在内的三条主要哲学发展线索。朱谦之哲学显然应归属生命派玄学一线。令人不解的是,被吴稚晖老先生视为二十年代中国思潮四个代表者之一的朱谦之哲学,在现有的哲学教科书或哲学史论著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即便在论及柏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之外 ,郭沫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和“艺术  直觉”说的影响最大。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中的主情主义、主观性、直觉、灵感等艺术观念均可见出柏格森的直接影响 ,是其诗歌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但是 ,因现代中国的特殊现实处境 ,郭沫若对西方文艺哲学的接受又融入了自己的体知和认识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直觉问题许多人从哲学、思维科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柏格森试图在哲学领域中对直觉问题加以阐释,但终因其基础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因而他所探讨的直觉带有宗教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实质是将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方面——综合能力绝对化。直觉主义是错误的,但直觉在科学创造和发现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直觉问题继续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尤在史学方面的成果更为突出。他早年留学日本,引介黑格尔、孔德等人的历史哲学,并力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探究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他深谙中西方史学发展自身的历史,认为中西史学的发展分为故事的、教训的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点,力图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他创办《现代史学》杂志,将现代作为历史研究的重点,尤其关注社会史和经济史。朱谦之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引介、关于中西史学的论述、关于史学的任务和方法等多具真知灼见,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颢“识仁”思想及其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王心学之所以自宋明理学中产生,有着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但就思想根源上看,程颢的“识仁”思想,直开心学一派源流。他从天人一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的道德修养工夫上体认“理”,开辟了理学中心性合一的本休论和直觉体认方法论的先河。它依据孔子之“仁”,上承先秦《易传》的“生生之化”,及《中庸》的性理合一思想,吸收了张载《西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意境,与“大心”说为学方法的直觉倾向,将理学之“理”看作人性与物性、知觉与性理贯通的伦理本体,并由本体而推及方法,论述了伦理本体与实践道德的统一关系。而这正是陆王心学所始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艺术理论的形成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莫大的关联,其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独树一帜。本文从宗白华的艺术理论与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关系出发,认为他接受了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由此确立了他的人生观,并提出人生艺术化的看法。他运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解释艺术的本质、创作和欣赏。后来他逐渐超越柏格森的思想,把它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宇宙观相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生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直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神秘化时期,包括古希腊罗马开端时期的直觉论和中世纪神学化的直觉论。近代理性化时期,包括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直觉论。现代非理性化时期,其中最典型的是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论。  相似文献   

17.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哲学形而上学的奠基者,他同时也是。五四”以后唯科学主义思潮最有力的反对者和批判者。表现在哲学方法上,他突出地强调理智分析和语言概念的局限性,强调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区别,认为要把握作为宇宙人生之“大本大原”的形上本体,要达于哲学所追求的终极境界,不存在一条纯理智的道路,而只能依靠与人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直觉体认。  相似文献   

18.
从对冯友兰形上学方法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他的方法是不成功的,缺少了对本体的确立这一项,以逻辑分析法不能求证出普遍观念,同时还有先入之见的嫌疑.怀特海的形上学以"直接的洞见"为把握形上本体的方法,也包含以逻辑演绎推导出诸范畴以及对本体的价值与意义的直觉体验的方法在其中.综合冯友兰与怀特海两位哲学家的方法,可以得到形上学的一般方法:直觉--演绎--直觉.  相似文献   

19.
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人心与人生》一书在内容上已有许多解放后的思想掺入其中,但其大旨则与当年相去不远。总的说来,梁漱溟此后对柏格森哲学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哲学的背景影响,并且他又反过来用柏格森的一些学说企图对儒家的道德人性论作出新的解释。我们姑且把这以后的哲学称为后期哲学。梁漱溟前期的哲学基本以佛教唯识学为主体,后期则可视为以儒家心性学说为主体的道德人性论。在前期,梁漱溟并未将柏格森哲学和佛学揉为一体。在后期,他则企图将柏格森哲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的科学观中,既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也有对科学价值的认同.梁漱溟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指出科学与哲学之别,在柏格森生命哲学和易家生生哲学的感悟之下,同时提出以"意欲"为核心概念的"文化三路向"说.他试图调和儒学与科学的关系,使得相容并存.虽然他的文化理论当中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是他提出世界文化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复兴,通过复兴儒学来消解科学的弊端,这种弘扬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精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