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的初版时间,现代文学史以及研究茅盾的专著,或避而不谈,或笼统地说:“初版于一九三三年初”。看来确有搞清楚的必要。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十三)上说:“《子夜》初版印出的时间是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子夜》出版在三三年二月——这是实际出版的时间,开明版《子夜》的版权页上印的初版时  相似文献   

2.
新出版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说:“当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胜利地到达陕西省北部的时候,鲁迅和茅盾一起发出的贺电里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早先的回忆录、传记、论文,涉及这事的时候,都说是鲁迅和茅盾联名发出的。但是,茅盾同志曾就这一史实作过这样的答复:“史沫特莱把长征胜利事告鲁迅”,“鲁迅把此事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中艺术成就卓著而遭到冷遇的唯一的一部。建国以来的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肯给予它以百字以上的篇幅加以论述的并不多见。就是几部关于茅盾的专著,谈到《霜叶红似二月花》时也多是匆匆带过。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国外学者又把它抬得过高。例如美国学者夏志清先生就认为其成就甚至在《子夜》以上。因此,如何给予它以客观公允的评价,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大家公认这是一部描写历史题材的作品。而且多数研究者认为它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前夕的历史发展与社会风情。最早出版的规模较大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5.
<正> 朱自清是五四时期新诗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郑振铎说他的诗“功力的深厚,已决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他的诗大都收在《雪朝》(一九二二年六月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内收朱十七首诗)和《踪迹》(一九二四年十月出版的诗文集)里。后来文学史家多依据这两本集子来评论他的诗作。其实朱自清的诗不只这些。他从事诗歌创作的时问究竟有多长,众说不一。一九二八年他在  相似文献   

6.
王瑶,山西平遥人,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鲁迅研究只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1953年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这为他后来从宏观角度研究鲁迅打下了基础。此前,出版过《鲁迅与中国文学》。1983年,他把近三十年来所撰写的论文,分别编为《鲁迅作品论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前者是研究鲁迅专著,后者有些篇也论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还有一些研究鲁迅的论文,散见于各报刊。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三部曲”陈铭河四川省云阳师范学校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岐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相似文献   

10.
《江苏社会科学》2005,(3):238-239
南京大学丁帆教授牵头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项目号:02BZW044)2004年12月通过鉴定,鉴定等级为优秀。该项目最终成果是专著《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完成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17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现代西部文学的  相似文献   

11.
时代的弄潮儿——茅盾笔下的孙舞阳形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于刻画女性形象的小说家,尤其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塑造誉满文坛。若说《蚀》三部曲之一的《幻灭》里,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士和慧女士两个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形象,为他在小说世界里探索中国式的现代新女性的美学内涵和个性特点,初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那么《蚀》三部曲之二的《动摇》,在新女性的刻画上,不论性格内涵或表现手段,都有了新的开拓。孙舞阳在《动摇》的艺术画面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人物,作者也没有为她化费更多的笔墨,然而她的独特地位却是任何人物都不能代替的,或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或在情场上的活动,颇令人注目。她和慧女士的性格虽属同一类型,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她和静女士的性格虽不属同一类型,但也有相似之点。“她”就是“她”,个性极为鲜明。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其主要贡献在短篇小说方面。他从文学要“为人生”的观点出发,自1919年开始创作白话小说起,到1928年的10年间,他发表的短篇小说约70篇,先后编为5个集子出版。这就是《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在《叶圣陶选集·自序》中,他曾经这样写道:“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跟  相似文献   

13.
陈建华 《中国学术》2000,(1):172-200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1929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1927年)和《子夜》(1931年)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时代女性’’仍是小说的主角,但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  相似文献   

14.
<正> 茅盾在《蚀》三部曲之一《动摇》中所塑造的反革命两面派胡国光,是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一三等劣绅胡国光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即他的善于看风使舵、窥测方向、多变巧钻的反革命两面派本质,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典型来描写是不多的,而且类似的人物中也没有象茅盾这样作了极为深入细致的刻画。因此,研究一下这个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历史不是没有意义的。胡国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小说写的是我国二十年代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期湖北地区某一县城的社会风云。当大革命风潮席卷到这个县城时,胡国光作为一个“开明绅士”,他  相似文献   

15.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作家,也是大批评家.作家的茅盾和批评家的茅盾两相比较,不但批评家的茅盾先于作家的茅盾,而且,在创作活动中止之后,茅盾始终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文学活动,便是文学批评.他是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现代小说批评的开拓者之一,是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流派的杰出代表.茅盾的文学批评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前一阶段,文艺战士和思想战士的茅盾,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在剧烈动荡、复杂曲折的中国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坛,不断地进击和战斗.特定的时代和文学历史进程,培植了茅盾特定的人文心理,和对于文学批评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为他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提供了舞台,也形成了他的批评的优势,还有局限.他以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版一部甚或几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方面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也出版多种了。相对说来,研究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的书却很少。199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论》(李丽莹、李见锋著,以下简称《史论》),则从“史论”的角度,勾画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显示了著者的工力和史识,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首先,作者紧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内在特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清晰地理出了我国  相似文献   

17.
《桂林抗战文学史》评介左超英《桂林抗战文学史》最近已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翔实而系统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抗战文学历史全过程。当年在桂林活动过的茅盾、巴金、夏衍等众多文学家对该书给予了大力支持。由全国文联常务副主席、著名画家尹瘦石题写书名,中国社...  相似文献   

18.
在“五四”时期,写女性的从苦闷到觉醒然后又陷入苦闷,寻求人生的真谛,已成为作家们共同关心的主题。尤其是女作家更为突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五四”女作家群的小说。鲁迅《伤逝》的出现把这一主题引向了深化。到茅盾《蚀》的发表,新女性的形象从作家们一个又一个典型现象,发展为“时代女性”群的形象。嗣后,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宿莽》,中篇《路》、《三人行》、长篇《虹》里,续续着力塑造了“时代女性”的系列群象。也可以说,茅盾在他早期的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自一九三八年秋季开始用英文写作长篇小说,陆续在美国出版。他最为自得的小说共有三部,即一九三九年出版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一九四一年出版的《风声鹤唳》(ALeaf in the storm)和一九五三年出版的《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称之为《林语堂的三部曲》。《朱门》与《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一样,最初都由美国纽约约翰·黛公司出版,但直到一九七六年,台湾远  相似文献   

20.
<正> 张可礼先生继《三曹年谱》、《建安文学论稿》、《建安诗歌选译》等论著之后,最近又推出一部功力深厚的新著——《东晋文艺系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张先生是著名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的高足。陆先生认为要搞文学史研究,第一步要做朴学工作,第二步要做史学工作,第三步要做美学工作。细察张先生治学的根基和路数,可以看出受陆先生此“三部曲”影响颇深。前些年搞建安文学,他重点先搞了一部《三曹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