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陶渊明既是诗人 ,也是哲人。他以儒道思想对待人生和生活 ,发之于诗则形成了一种卓然于一般田园诗人之上的自然平淡之美。因此 ,深刻理解陶诗的艺术境界 ,就必须深入理解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遭逢际遇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往往引起诗人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变化。当考察杜甫诗歌艺术和审美特征的发展演变时便会发现,无论壮游齐赵、困厄长安、辗转秦中、流亡陇右,还是寄寓草堂、滞留夔州、飘泊荆湘,各个时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色,从而形成了“浑涵汪茫,手汇万状”的总体风貌。综观杜甫入蜀后的诗歌创作,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足以代表杜诗的主要成就,尤其在艺术方面更为人称道。如方回云:“老杜集成都时胜关辅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胡应麟说:“中岁工力并到,神情俱茂,兴象谐合之际,极可嘉赏。如老杜之入蜀,……皆篇篇合作,语语当行”。黄子云言:“少陵早年所作瑕疵亦不少,……至入蜀后,方臻圣域”。蜀中诗作,主要包括成都草堂和夔州两个时期。夔州  相似文献   

3.
梅尧臣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梅诗风格的评介却存在着重大分歧:解放后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几乎都认为梅诗的基本风格是“平淡”,但又限于体例,都未作具体的分析和论证;相反,一些关于梅诗的论文却对这种论点持否定意见。例如,朱东润先生认为:“尧臣是一位激昂慷慨的战士,把他作品的特征,归结为平淡,是和他的身份不相称的。”“他的目标是李白、杜甫、韩愈;他的志愿是手执长戈大戟,在诗壇作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一生多是在隐居和旅途中度过 ,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旅游为题材。以清旷之笔意 ,抒狷介之情愫 ,有的诗以清高自鸣 ,却又微寄怨思。纵观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自然本色美 ,即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的自然化 ,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自然化 ,理想人格和高扬个性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5.
关于陶渊明诗的风格,长期以来人们更多注重他平淡的一面,而对钟嵘所说的陶诗"又协左思风力"有所忽视,我们从陶渊明的思想经历、诗歌创作等方面对陶诗进行具体分析可知,陶诗中的确有一种风清骨峻、豪放有力的别样美.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尝试一种新的创作风格,追求中国古典小说那种"平淡而近自然"的审美境界.但后期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注重在小说中表现"细密真切的生活质地"、白描手法的完美运用、松散的叙事结构,这些新的转变和尝试极富意义,形成了张爱玲后期创作中的突破,但却往往为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7.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选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建立起来的。梅诗平淡风格的诗学内涵,与梅尧臣本人的“平淡论”是不同层面上的论题,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梅尧臣的诗风。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以古代高尚的隐士、贫士为自己的榜样,而且尤其不掩饰对于隐士志同道合夫妻关系的向往之情;对隐士贤妻表现了敬重之情。陶渊明是历史意识浓厚的作家,用作者眼中的历史来理解相关诗作,其中的历史意识、典实意蕴、委婉之致等都是陶诗的绮丽和丰腴之处。在全面把握作品、作家和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去读解陶诗,方能从其中体会其更为圆融和通达的精神意趣,体会那些具体诗句本身所难以直接表达的意味。陶渊明对待隐士及其妻子的态度、对待“仁妻”的态度,能够提供很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我国中唐时期的诗歌革新巨匠。同我国其他一些优秀诗人一样,其诗歌具有多种风格。总观韩愈的全部诗作就不难看出,韩诗既有夺险的风格、雄伟的风格,也有平淡的风格。对于前二者,前人的论述较多;对于后者,人们不很注意。清人施补华说:“陶公(渊明)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淡雅,字字沉痛。……后来王(维)、孟(浩然)、韦  相似文献   

10.
方东树的陶诗研究在陶渊明诗歌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前人旧说,指出陶诗兼综儒道的特点,却认为失之于庄老;结合情、景、理对陶诗创作手法的分析,也丰富了前人对陶诗创作特点的认识。他把陶诗风格的自然平淡改为自然清深,是对前人见解的进一步发展。对陶诗用意和用笔特点也作了细致的分析,较前人研究更为具体翔实。体现了其诗学思想中的儒学道统观念及以"义理"为本位的诗学旨趣。  相似文献   

11.
“真”是一个哲学概念 ,是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儒家经典中无“真”字 ,而“真”字却大量出现于《老子》、《列子》、《淮南子》 ,尤其是《庄子》等道家著作中。例如 :窈兮冥兮 ,其中有情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第二十一章 )而已反其真 ,而我犹为人猗。 (《庄子·大宗师》)精神者 ,天之分 ;骨骸者 ,地之分。属天清而散 ,属地浊而聚 ,精神离形 ,各归其真。 (《列子·天瑞》)太清之始也 ,和顺以寂寞 ,质真而素朴 ,闲静而不躁 ,推而无故。  (《淮南子·本经训》)然则何谓“真” ?《说文》 :“真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目…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成为人类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开拓了解放人类智能的道路。但与人类智能相比,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只有在人类智能的配合下,它才能真正发挥预先设定的功能。不论从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的关系以及能动与被动的关系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看,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能、甚至统治人类智能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华兹华斯认为自然、人的自我本质和神性三者是相通的.自然既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一种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力量;它不仅具有神性的光辉,而且是万物伟大的原动力.这种神性和力量是通过某一个神圣的时刻感悟出来.  相似文献   

14.
论认知风格与语言学习策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言学习中,有两个因素对学习效果起着很大的影响,即认知风格与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和发展自身的认知风格,学会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并使自己的认知风格与语言学习策略相匹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基础,是文学风格成熟的根本标志。作家的个性气质和作品风格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有着不同个性气质的作家往往会选择不同的题材,他们的作品显示不同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一五、七言律诗风格不同关于五、七言律诗风格的不同,前人己经作过很多描述。明代胡应麟《诗薮》、胡震亨《唐音癸签》在辑录前人这类描述的基础上,比较集中地阐述过。对此,我在《五律与七律之平仄比较》一文中,曾简要地引述过几条。清代诗论、诗话中,这类描述更多,这儿仅举管缄若《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的一段描述为例:  相似文献   

17.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自然观的一条主线,它经历了人充当自然的奴隶的肯定阶段,人争当自然的主人的否定阶段,而今演变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人和自然关系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的根本契机则是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人工自然是人对自然的胜利,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却又伴随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因而也成为毁灭人类文明的祸害。人工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既祸福相兼,又相互转化,其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说,在于它既是自然物,又是人为物的矛盾两重性所致。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山水画创作至宋代趋于成熟并达到鼎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山水景象,画家通过对自然的感受来描绘自然景物,寄托情感与理想。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山水画包括人与山水两大因素,这两者在山水画中体现出作者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本文拟从宋代著名画家存世画作中,分析宋代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出发,提出四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和原则: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其中,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合理改造自然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