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词多义现象的转喻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未能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普遍现象的本质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使得词由其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结果。探究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 相似文献
2.
3.
由于语言自身的局限性、立法技术的欠缺和立法者的思虑不周,我国现行刑法中,尤其是刑法分则中出现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给人们正确理解刑法概念和适用刑法带来了国难。本文从刑法分则中的一些条文入手,简要分析了刑法分则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试图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陈俊伟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1
词汇是表意的基本语言单位,而一词多义使词汇习得变得复杂而困难。透过认知隐喻的理论视角,分析一词产生多义的演化过程,进而基于多义词的动因启示,提出了隐喻式多义词教学模式,为词汇的记忆、理解和运用提供了有效的认知路径。 相似文献
5.
语用需求的发展促成了语言的发展.修辞语用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言语加工的动态语用过程中.它的某些言语成分还会沉淀下来成为语言中词义系统的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使已有词产生修辞义,形成一词多义.修辞语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殷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20-122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之一,隐喻和转喻是语义扩展的重方式。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思维和转喻思维也存在交叉,即转喻一隐喻连续统现象。在这一现象中,隐喻的关键在于相似性,转喻的特征在于相关性或临近性,转喻通常作为隐喻的基础存在。以词汇“花”为例进行认知思维分析,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的重切入口,也为探讨隐喻与转喻相互作用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7.
8.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传统语义学认为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多个义项的产生是任意的。认知语义学认为,词义的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而转喻是比隐喻更为基本的认知方式。根据转喻的概念和本质可以将转喻分成部分指代整体、整体指代部分、部分指代部分三种类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词有很多义项是通过转喻思维实现的,其义项延伸方式与转喻分类方式相对应,是用突显的方面指代同一认知框架内相邻但不突显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1936年4月18日,陈寅恪读完沈兼士寄来的论文<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复函赞道: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此说今人多认为悬的过高,其实清以前历代文献总共不过2万余种,下死功夫,读完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10.
11.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我国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没有充分重视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规一性.本文旨在强调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和规一性,强调了只有完整、规一的信息系统才能构成协同力量,为经理人工作提供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在苏联和中国哲学界围绕着“差异是不是矛盾”的问题酿成一桩公案,至今不仅悬而未结,而且余波迭起。 一九二六年以来,德波林及其学派在参加反对布哈林机械论的斗争中提出:“当一切必然的发展阶段——从单纯的等同,经过差别和对立而达到极端的矛盾,——都过去了的时候,‘解决矛盾’的时机就到来了。”(德波林《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无差别的同一是一种纯粹状 相似文献
13.
米芾“得趣”的审美内涵,带有一定超文化理性与社会伦理、功利和“游”、“玩”、“戏”的特点,它所要表现的是人的本真性灵与情感意绪;由“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的艺术创造道路,显示了米芾高度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无刻意做作乃佳”的审美理想,则是米芾所追求的乘兴而为、不思而制、天真自然、意趣横生的艺术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尘梦半生吹短发,清歌一曲送残阳——清代女词人顾太清和她的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太清的真实姓名是西林春.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成丰、同治四朝,至光绪二年尚在世.因祖上文字狱而受牵连,留下了沉重的精神创伤.词集《东海渔歌》直至20世纪末才由日本传入中国得以出版.大量的作品是属于纪游、咏物和古董字画的题咏,但从其跌落的生活中,也感受到了封建末世的悲凉.风格妍秀,可与纳兰性德相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尹振环先生证明简本《老子》非节选本、《老子》不是成于一时一人的二十六条证据提出疑义,在此基础上,说明简本《老子》是残本,《老子》的作者是老子(老聃)。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编辑部:
你们好!
我是贵刊一名读者和作者.本人对学术规范和学风问题比较关注,并就该论题写过多篇文章.因此,当看到贵刊2012年第7期刊载的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周怀峰的《科研项目课题制、学术风气和学术精神》(以下简称"周文",引用只注页码)一文时,立即引起我的注意,随之匆匆浏览.一开始,还觉得该文写得不错,但是看着看着,文中的一些论述却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随即,我搜索了耳熟能详的词语和句子,发现周文与李醒民的《荒谬的逻辑,荒诞的考核——就本人的经验小议课题申请、学术评价及其他》[1](以下简称李文1)、《呼唤"事后收购制"和"诚信资助制"出台——小议学术研究资助体制改革》[2](以下简称李文2)和《思想是个人的!》[3](以下简称李文3)三文中的一些思想和话语何其相似乃尔.此时,起初的那点好感顿时烟消云散,清人郑珍的诗句"羊质而虎皮,虽巧肖仍伪"不由自主地跃入脑际. 相似文献
18.
一些学人力主楚简<老子>乃节选本.本文从历史大背景、节选常规、时代印证、思想进程四方面列举二十六条证据,证明非节选本,<老子>不是成于一时一人.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的一句引语。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以后,马克思很希望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出版。1872年3、4月间,《资本论》第一个外文译本——俄文版在彼得堡问世了。这件事引起了俄国学术界的广泛议论。年轻的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彼德堡大学教授伊·伊·考夫曼(1848—1916年)就是最早评论《资本论》的人物之一。他写了一篇题为《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观点》的评论,是专门论述《资本论》的方法的,发表在彼得堡的《欧洲通讯》1872年5月号上。 相似文献
20.
《楚辞·天问》下列一节素称难解: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身矢)?,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众说纷纭,猜臆百出。这里试图根据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参用一些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提出较新的解释,供讨论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