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既是文学自我救赎、寻求价值意义和重新确立在社会大系统中位置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建文化精神价值系统的需要.其直接动因是,一方面,中国乃至于人类共同面临前所未有的精神文化问题,需要文学更充分地发挥其不同于科学、哲学、宗教、法律等的特殊作用;另一方面,文学自身同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面临价值选择的困惑.客观分析新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在追寻新的意义过程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及其原因,揭示这些现象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的渊源,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应在新的基点上进行融通和超越,从观念、学理、实践和制度层面重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走过了一个从“正题”,到这个“正题”的“反题”再到“合题”,可以视为“之字形”或“马鞍形”的曲折的道路。有的学者说是“回归”,我觉得说成“合归”可能更妥当些。诸如:在对文艺的社会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社会学研究,新时期后强调美学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相结合的势头;在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和主体性研究的关系问题上,新时期前突出对文艺的客体性研究,新时期后强调对文艺的主体性研究,现在开始表现出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在对文艺的“外部规律”研究和“内部规律”研究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来 ,我国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也确乎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偏向、缺点和问题。文学基本理论研究越来越“边缘化”了 ;与其他学科的界线越来越含混不清了 ;基本概念的厘定、运用和阐释日益缺乏明晰性和科学性 ;理论的原创精神并未得到有力地提倡和加强 ;在体系和形态构建上“无效积累”的成分甚多 ;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和哲学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与轻视 ;文学上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也未得到及时地总结和反映……为了推动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进展 ,繁荣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学术事业 ,我们约请了董学文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和讨论。我们相信 ,只有找到存在的问题 ,才能明确前进的方向 ;只有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才能提供理论前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理论话语和研究方法,已经对文学研究形成强有力的挑战.文学中的文化身份研究,是迎头对应文化研究的挑战,而又运用文化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从新的路径进入文学的明智选择.文化身份的命题是在后殖民理论的平台上被提出,并被移用到文学研究中来的.文化身份研究从文艺美学来说,是肯定主体性的美学价值和文学存在合理性的,从文学研究的外延来说,是语境式研究和文本式研究相结合的.因此可以融合进社会学批评方法、心理分析方法、原型批评方法、文本分析方法等诸多文学研究方法,可以融文学的背景研究和文学的文本研究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论衡(笔谈)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泽华马克思在说到法国中世纪的特点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展开论述,但这句话对我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念孙 《学术界》2004,(1):263-266
这里所谈的文学空间 ,不是指文学作品描写生活的空间 ,而是指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精神形态 ,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一 )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学 ,其存在和发展都包括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延伸 ,是指既往文学如何影响后世文学 ,后世文学如何沿革传统的承传、流变历程。对这种文学发展形态的研究 ,人们一般比较注意 ,取得的成果也较多 ,如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史论著 ,大部分都是这方面的考察和探讨。所谓横向拓展 ,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 ,由彼此封闭到逐步开放、由相互隔绝到频繁交往 ,从而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在哲学领域兴起了价值热,价值问题成为 20世纪社会生活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价值哲学将成为哲坛显学;人类将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20世纪价值哲学的主题是探讨价值哲学的内容和建构价值哲学的体系;21世纪价值哲学研究的主题是努力实现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其核心就是价值观转换。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型价值观,它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指向格格不入,正在经受着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新文化的价值取向则为“创造”,人的最高本质、道德的最高意义,乃是自觉的创造。从前者到后者的转换,是中国新世纪价值观重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域间的差异在日渐缩小。所谓“地球村”,正是这种差异缩小的形象概括。于是有人提出世界文学一体化的观点。这种提法当然有某种合理因素,例如世界性的沟通,使得由地域封闭带来的某些特点被扬弃。但是,从根本上说,世界文学一体化的理想是不现实的,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人们千百年来的文明及其所造就的文化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差异,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差异和人们对需求的差异。文学的异域情调又可以满足人们特定的审美趣味。因此多元格局依然是21世纪世界文学的基本特征。西方中心论或东方…  相似文献   

10.
我想简单谈三个问题 :第一 ,人文科学是不是科学 ;第二 ,人文科学何以必要 ;第三 ,人文科学在新世纪和新千年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都是大问题 ,这里当然只能大题小做。一、关于人文科学是不是科学 ,历来存在是与非两种答案 ,持同一种意见者也因身份、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意向大相径庭。从事自然科学的人认为人文科学不是科学者 ,意在将之摒弃于当今世界享有神圣地位的科学殿堂之外。从事自然科学而认为人文科学是科学者 ,则往往以自然科学的价值标准、评估方法施于人文科学。在这种情况下 ,从事人文科学的人采取了相应的策略。有人坚持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前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展望 2 1世纪的文学批评 ,首先有必要回顾刚刚过去的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历史 ,明确批评的真正功能。只有在明晰了文学批评的人性和社会责任基本核心的前提上 ,我们才可能寄希望于我们的未来出现真正优秀的批评大家。同时 ,我们还应该记住 ,理想主义的文学批评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12.
黄发有 《文史哲》2002,(5):19-24
世纪之交市场话语的勃兴与启蒙思潮的低落 ,使中国文学的主体出现了内部分化 ,采取了多元的文化选择。以群体为本位的道德理想主义摆出了道德至上的姿态 ,试图从农业文明和共同体社会中寻找精神资源 ,借以反抗物欲横流的道德危机 ;以正当的人性要求为依据 ,还俗潮流推动着文学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进程 ,但戴着“自由”和“个性”面具的虚无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 ,将文学引向了恶俗的歧途 ;拒绝沦为工具的审美理想主义 ,捍卫着文学的个人性、过程性与常识性 ,成为价值的守护者和现实的监督者 ,与现实进行富有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对话。 2 1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有摆脱群体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束缚 ,才能确立自己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3.
伍世昭 《学术研究》2006,42(5):135-139
文章运用文学价值学、美国文学理论家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和刘若愚艺术过程四阶段理论,结合中国20世纪历史文化境遇和西方文化、诗学的影响,对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社会政治意识、精神启蒙、审美感悟、语言形式、学理认知诸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总体考察,为学界深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问题提供了逻辑起点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考察便更容易猜度和把握21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走向与特征。20世纪的西方文学就纵的走向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两条线,一条是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西方文学,另一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左翼文学在20世纪末已大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它的历史意义显然大于它的文学意义。21世纪的西方文学在一片"作者死亡"、"文学终结"、"小说枯竭"的嘈杂声中悄然走向多元与融合,并显示出如下基本特征:回归现实主义、重返道德关怀、走向多元性、图像转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21世纪的人们面临着新的问题与难题,面对诸多冲突与悖论。这里主要讨论如下几个方面:对立与和谐:生态价值问题;设置与错置:科技价值问题;平等与差别:社会价值问题;规训与自由:规范价值问题;手段与目的:生活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相生相伴、互利互惠的和谐关系,但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却陷入了一种失调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批评对文学的疏离以及文学对批评的漠视.导致这一失调状态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界已论及的"跟西"情结、市场经济的影响、体制问题等因素之外,新时期初期文学批评构建策略的失误、学界对文学批评学理化倾向的片面强调也是其重要原因.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与文学关系的和谐 构建应该遵循这样三种理念和策略:把文学批评理论建构在文学实践之上;把文学批评的终极价值建立在推动文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尽快由理论呼吁进入实践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17.
无法还原的历史——“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症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秀明认为,对"十七年文学"应作综合整体评价。它既是20世纪中国的"十七年文学",也是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同时也是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密切关联,并高度一体化了的"十七年文学"。张光芒认为,不能用硬性的价值尺度来评判"十七年文学",应该综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以"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叙述的前提,尤其应对生长于时代夹缝中的富有文化启蒙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出价值重估。董之林则进一步指出了"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这是无法还原的历史,任何简单的评判都将失去意义,只有跳出预设的思维定式,借助理性的"知识考古",才能达到评判的意义重构。黄健则揭示了"十七年文学"与现代性重构的内在联系,从现代性重建的视角反思"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与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