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城市形象产生的根源,城市形象的塑造要从城市的自然历史条件出发,尊重城市文化,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对城市形象加以塑造。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为城市形象定位和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树立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基础和核心。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城市文化定位要以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定位依据,城市文化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产生巨大影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是继承城市形象;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是传播城市形象;整体规划城市文化是创新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魅力是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文化定位塑造城市形象,必须通过城市文化定位,赋予城市形象美好的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给予城市形象深刻的内涵;传播城市形象予以城市形象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形象片的民间创作是近年来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文艺创作现象,它正以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力、新的人文观念、审美感知与心灵情怀,建构起人们对一座城市全新的文化精神分享与审美价值认同。民间话语力量的不断崛起,让传统城市形象片的主流叙事交融大众化,是对以往官方叙事的积极呼应与有效延展;影像视听技术的赋能,让民间城市形象片的叙事表现在秉持草根情结的同时,逐渐显现出向高品质精品化的精英叙事转变的趋势;民间城市形象片奇观叙事建构的“城市景观社会”及其引发的城市文化消费现象、消费逻辑与消费效应,催生了网络社交媒体时代视觉文化消费的新模式。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城市形象片民间创作的叙事逻辑与文化特征,揭示出其创作繁荣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象定位是对城市的核心文脉和资源进行挖掘和考证,彰显具有本地基础和特色的文化特质与个性,其影响要素有城市区位和城市群、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等。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须注重文化力的开发,主要策略是科学把握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强化城市理念识别;加强城市公民意识培育,弘扬城市精神;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注重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5.
中国成都是一个颇具性格的城市。本文共分6个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地论析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第1部分是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总体思考,第2—5部分逐一审视了成都这座城市已有的历史定位、官方定位、媒体定位和民间定位,第6部分提出了作者本人对成都城市形象定位问题的深入思考与个人建议。本文认为,为一座城市定位必须涵盖这座城市历史的文化传承和现实的新生要素,还需为城市的发展留足后世的空间,以更开阔的眼界来看待成都,即珍视历史,正视现实,注视未来。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生态天府,人文蜀都”即是关于成都城市形象定位的试探性结论。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中民族文化的弘扬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营造民族地区城市的品牌和特色,是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重要依据,是推动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民族地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与重塑.  相似文献   

7.
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对深圳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明显的文化效应.“大运”使深圳城市形象的“三大系统”更先进、更现代.城市理念融入了立足长远、民生为重、面向世界等新的精神要素:城市景观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人文景观的融会统一;城市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得到新的提升,达到了政府行为与市民行为的良性互动.深圳城市形象的“后大运”构建也因此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8.
马拉松赛事不仅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同时也成为传递城市形象、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以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作为个案,从传播仪式与场域理论出发,分析马拉松赛事作为传播场域在城市形象传播中产生的作用及效果。同时借鉴国内外著名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经验,以“赛事+城市”的互动视角,探索国际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城市精神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张扬城市个性的异质性特征。城市精神有五大功能: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和约束功能。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的基本途径在于:科学把握城市精神的提炼原则,强调化育城市精神,大力加强城市公民意识的培育,加快城市法治化的步伐,强化城市精神的时空意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强城市形象建设,等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城市的"破坏性建设"导致了城市个性衰退与城市"特色危机"。"城市是被感知的存在",城市形象要素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物化的也有文化的。城市形象最终可以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城市形象建设本质是城市文化的塑造。城市形象建设必须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多样性,突出城市个性,延续历史文脉,促进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1.
汉字教育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加强汉字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同一性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汉字教育是遵循共同的汉字文化理念,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文化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在汉字文化系统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与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创新和构建,获得汉字文化群体认同感,建立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汉字文化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研究,既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文化反思与实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始终保持着与汉语早期的联系,没有走向跨语言发展的道路,这与中国哲学重直观、重整体的思维特点密切相关。汉字字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虽经历久远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民族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社会凝聚性结构,汉字通过其形体所承载的信息构建出一种文化信息空间。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人们共享象征意义体系,并且接受具有趋同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现时化,这对增强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自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学者研究的重点。当前的汉字海报设计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本文试图从汉字的形成、汉字创造运用的方法、汉字的精神和意境、汉字图形的发展等几个方面,立体地、全方位地探讨汉字元素与海报设计的关系,通过探讨汉字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来研究在中国海报设计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中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丧葬作为人生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得到栽蓄与储存。分析部分汉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史籍语焉不详的古代丧葬文化信息,有助于构建完整的丧葬文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汉民族思维的角度出发,利用甲骨文的构形特点分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明了汉字构形理论,增强学习的兴趣;同时,分析汉字构形理据中的文化因素及对其多元化的解析,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运用甲骨文构形来展开汉字的理据性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的传授。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特别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韩经贸和文化往来更加密切。韩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大量使用汉字词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汉字在短期内不可能退出韩国的语言文字舞台。韩国社会需要面对的不是"用"或"不用"汉字的问题,而是要在坚持本国语言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以平和的心态积极吸收包括汉字在内的其他语言文字的精华,丰富韩国语的词汇和表现力,更好地服务于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韩人文交流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汉字字形蕴涵文化信息,具体体现在字形结构之中。字形结构蕴涵文化信息具有意象的直观性、构件结体的整体化合性和字形结构组合的辩证性。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名用汉字数量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常用汉字数量在二战之后受到限制,1951规定人名用字除常用汉字外,还可以使用92字。常用汉字数量比较稳定,而人名用字却经过数次调整。1981年前为稳定期,之后为多变期。而多变期又由微调逐步到大规模调整。2004年,《人名用汉字别表》更名为《汉字表》,扩大为983字。现代技术对汉字使用影响很大,人名用汉字又有浓厚的汉字文化特征,日本国家汉字使用政策变得更为宽容。人名用字数量和字体都需要慎重对待,读音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通过对汉字字形分析和字义演变来辅助汉语学习,从语言中捕捉其规律,融入特定的语用环境,从字形入手,探索字义,可以更轻松地对汉字有深刻而又系统的认识。语言学习不仅仅是感性的,也需要科学性和理性,汉字的精髓蕴含在一笔一画中,系统掌握汉字构形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传统、民族思维,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