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梁振南 《学术论坛》2007,30(11):73-76
领导行为应是一门科学,遵循一般性规律;领导行为还应该是一门艺术,讲究审美技巧,讲究个性化创造,遵循特殊性规律.创造性、灵活性、愉悦性是领导艺术的审美特征.创新性不离规律性、适度性体现灵活性、艺术性结合科学性、协调性达到和谐美是领导艺术的实践机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遵循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认识历史的科学的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简单性思维方式修订、剪裁甚至重塑历史,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违背了科学的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基本原则,是极其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从古迄今,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演变依次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与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两个维度.同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一样,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发展中,它常常以知识观念、意识形态的形式标志和见证着科学与哲学、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运动过程.而科学与哲学、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则是真(纯粹理性)、善(实践理性)、美(艺术理性)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试论甲骨文的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虽然具有符号的性质,但是它没有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被用以表达民族审美情感的艺术载体,具有审美作用和美学价值.甲骨文就开始了这一历程.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甲骨文有一种对称的平衡美.李玲璞先生通过一千个常见的甲骨文字的形体进行十六字格编码统计,科学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些形体(甲骨文)所显示的图象都是按照平衡原则结构起来的,形成一种对称的平衡美.”甲骨文形体结构所具有的这种美,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一部分,是对积淀在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对称的美的反映,这种对称的审美心理一直体现在汉民族的文化艺术及风俗习惯中.本文将讨论甲骨文对称的特点,甲骨文对称性的两个来源,以及甲骨文对称性在民族审美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6.
简单性原则及其三种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简单性原则界说在科学活动中,对真理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日益呈现出内在统一的趋势。科学,是探索真理的事业,它的目标自然是“真”,即“合规律性”,而美,作为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尤其是作为这种力量的创造激情的物态凝定,它正是对人的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及其创造成果的一种肯定。可见,真和美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由于科学和美学(真和美)之间的这种内在统一性,在长期科学探索中,就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美学原则——臻美  相似文献   

7.
对唯美主义的讨论在国际和国内学界已非新鲜,但在当今这个不乏“审美”的时代,重访唯美主义倒有些必要,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误解实在太多。当年鲍姆嘉滕在《美学》一书中给美学的定义是: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他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1。简言之,美学是认识论,是思维的艺术,是科学。这里,美、美学的独立,仰仗的是理性认识能力对它的接纳。在此意义上,美学虽成了一门独立学科,但美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维度,美的价值取决于感性认…  相似文献   

8.
简单性作为一种思想,已成为科学家们自觉遵循的一个方法论原则。理论的简单性不同于理论简单性原则,前者是具体的、相对的,它与复杂性一样都是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而后者则是科学家自觉追求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1年周义澄同志在《复旦学报》发表《论科学美》以来,国内已出现一些讨论科学美的文章,但大多集中在是否有科学美的问题的评论上,而关于科学美的含义及其本质的探讨还不多见。本文试图探讨上述问题。 “科学美”一词是本世纪初以来许多外国学者(特别是自然科学家)经常谈论的题目。但它的萌芽思想,源远流长。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的研究对象不仅有艺术,而且包括整个自然界。这个学派曾把数与和谐的原则应用于天文学研究,因而形  相似文献   

10.
原始艺术是指人类在史前社会所创造的艺术以及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后现存原始民族所创造的艺术.民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门槛以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狩猎文明、游牧文化、农耕文明)社会条件下所创造的民俗文化.原始艺术是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和精神领域创造活动的结晶,民间文化是原始艺术的合理继续.但随着人类智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艺术中的大量原始思维(如原逻辑思维)和意象(表象思维),逐渐被文明时代的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过渡)和意象所代替,向文明跨越和发展.但在漫长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和发展着的民间文化中,仍然会大量地、长期地残留着原始时代的神秘思维碎片和文化印迹.当前,在研究农耕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强调关注民间文化与原始艺术的关联、原始艺术给民间文化的遗留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周来祥 《文史哲》2004,(3):20-22
文艺美学是传统美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谐论"文艺美学体系弘扬、发展了古今中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它对艺术审美本质的界定吸收了康德的思想,又超越了康德把美归于形式的倾向,将美与艺术统一起来。"和谐论"文艺美学对美和艺术既有总体的把握,又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构成作具体探索。文艺美学的方法论与其理论体系运用以辩证思维为统帅的多元综合一体化的方法,构筑了一个纵横结合、网络式、圆圈型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2.
实践的自由是审美的根本——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它作了科学的规定,绝不是什么乌托邦,倒是以“主体间性”为根基的后实践美学的精神个体的超越性才是乌托邦。实践不仅是社会本体论的本体,而且是审美、美、艺术的本体。当社会实践达到一定的创造的自由程度时,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人化使得人类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伦理关系而生成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显现在对象之上就是美,显现在人的身上就是美感,艺术则是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形式。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观就无法揭示审美的根本,从离开实践的主体间性来解释审美就只能远离真理。  相似文献   

13.
从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古诗十九首》,它表现了一种哀美的美学风格,原因之一是受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以哀为美,追求哀情的表现,最初主要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后渐渐渗入到文学艺术中,汉代的风行不衰。原因之二是受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影响。作者的人生经历中不仅仅只有痛苦哀怨,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相同的,这说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指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董志强 《文史哲》2002,4(5):81-85
“美的本质”问题是传统美学中的核心问题 ,这一问题经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批判 ,被当作一个形而上学的“伪命题”而抛弃了。但现代美学应重新审视“美的本质”这一传统命题 ,以汲取其中包含的深刻洞见。通过对“美”的语义分析 ,我们可以区分出“美”的 10种基本含义并将其转换为现代美学概念 ,从而揭示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内涵丰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梁艳萍  聂运伟 《云梦学刊》2001,22(2):107-110
"创造美学"是蒋孔阳先生建构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学学派.蒋孔阳美学体系所以卓然自成一家,就在于它的对于美与实践、美与创造、美与艺术和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独到的阐述和极具建树的概括,及其包容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蒋孔阳创造性地把"实践美学"推进、发展、延伸到"创造美学",拓展、丰富了"创造"概念在美学中的内涵,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历史进程、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的思考性总结,也是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乔焕江 《北方论丛》2006,2(5):53-56
与那种过于强调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前后美学思想间的对立的观点不同的是,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本是其神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这个神学意义上独特的表述结构,而不仅是他所表述的某些内容更能代表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在这个结构中,奥古斯丁关于上帝之美和世界之美以及艺术的思考已经不能为哲学美学传统所容纳.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世界范围内以"脑科学"为中心的认知科学研究迅速发展,并在意识、艺术、审美等问题的科学化理解方面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类最为复杂的一种意识精神活动,对其认知神经基础和机制的探索成为科学化美学研究的主题,这种研究将使传统美学的基本问题能够在科学的框架中获得合理解释。这一趋势合乎逻辑、合乎历史地生发出"审美认知"转向。中国当代美学应该适应知识的更新发展,在新材料和新认识的基础上建构起科学化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8.
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审美现象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孔阳有一个较高的逻辑起点,一开始就将美学与艺术学做了区别,确认美学的对象是审美关系。所谓审美关系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无自己定性的派生性概念,一是作为有自己定性的本原性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并存,表明蒋孔阳美学存在着深刻矛盾。蒋孔阳美学的精华处是从后一概念出发,将审美关系当作一种方法论,对美与美感作出的分析,及所提出的“美是多层累的突创”这样富有创意的命题。蒋孔阳美学通过审美关系的讨论,将美还原为审美现象,从而摆脱了实践美学所面临的二元论的困境,走向了一元论。  相似文献   

19.
美学与艺术学不易分开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同为对艺术的感性认识这点上。然而,美学是以研究美为目的,以对感觉形象引起精神愉悦为基准,它是依附于欣赏二度艺术创造的层面上。而艺术学理论则要穿越艺术欣赏的层面,深入艺术进行原创性研究。艺术家经验的直觉思维带有审美因素,但美包含于形象创造之中。艺术家的直觉冲动与创造力,始源于对生命和灵魂的触摸,艺术对生命经验的表现,显示了对审美主体经验的遮覆与超越。艺术技法和表现手段是通过形象创造包蕴美,不属于美学范畴。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构成以作品欣赏为叠合的交叉关系,而艺术原创性研究则依赖于原初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国古代艺术直观感悟的经验性理论,是原创性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0.
宋生贵教授的新著《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在构建艺术美学理论框架时,高度重视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强调艺术的人文内涵与地域内涵,探讨艺术的审美特质与价值取向,由艺术与人的价值关系出发展开论述,将艺术审美问题与人类生存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当代艺术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该书也努力把中国古典美学中诸多仍具生命活力的精彩命题融入进来,增强了理论的涵盖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对艺术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