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值得一读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是水族学者以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水文字、水书、水语、民俗、历史等多方位探索水族的源流及诸多的文化内涵,提出“发祥于睢水”、“水书是殷商文化孓遗”、水语早期借汉词应属于“母语遗存”等一些新的学术观点,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一六四五年(清顺治二年),清英亲王阿济格追李自成农民军下九江,南明将领徐勇随左梦庚迎降。阿济格令徐勇署九江总兵,后又调镇黄州,将黄冈、蕲水(今浠水)、蕲州(今蕲春)、广济、黄梅纳入清朝版图。次年,清朝在麻城、罗田、黄安(今红安)三县置官,至此,黄州府七县完全置于清政府统治之下。当清朝统治者在蕲黄一带立足未稳之际,各地抗清斗争烈火便开始蔓延,蕲黄四十八寨东连安徽英、霍,北接河南商、固,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清朝统治的民族战争在鄂、豫、皖边界地区蓬勃展开了。  相似文献   

3.
梦回药都     
走在滨江古镇蕲州街上,穿过一座座门楼,才能感觉到古镇的沧桑和古朴。  相似文献   

4.
边事是晚宋士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嘉定十四年发生的“蕲黄之变”引起士人激烈的争论。其时士人议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蕲、黄二州守臣李诚之与何大节的评价问题上。李、何二人在当时都面临极大的非议,但后世评价却褒贬不同,这与边事传播的方式及辩诬的群体都有很大的关联。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士人获知边事的保证,也影响士人对信息了解的深浅、详略程度。交游关系、政治经历、学术背景等因素,亦会左右士人的价值判断。通过“诸贤相继,正论互发”的方式,士人的群体言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大众的观念,并获得官方价值体系的认可。以“蕲黄之变”的书写为中心,可以看出晚宋士人边事议论形成过程的多重维度,这启发我们在相关研究中应对边事议论这一舆论场的内在肌理有更为深入体察。  相似文献   

5.
“濉溪口”古称“口子”,今称“濉溪镇”,清朝乾隆年间始称“濉溪口”。濉溪口是徐州面南宿州西北的重镇,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大战于彭城(今徐州市)。汉军败,被楚军追至灵壁(故城在濉溪镇西),斩杀甚众;汉军多被楚军挤入睢水(流经濉溪口附近的一段),“睢水为之不流”。清咸丰年间,捻军驰聘于江淮,清副统督伊兴阿和清将滕家胜率重兵驻守濉溪口,捻军曾三次攻克,歼灭了清军。  相似文献   

6.
论唐代长江下游农田水利的修治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和兴修,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以植稻为主的长江下游地区来说,农田水利的兴修尤为重要。本文根据文献材料的记载,对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作了具体的考察,并在其基础上总结了该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代“道地”一词多用来表示物品质量优越,优质药材可称为“道地药材”,从蕲州白花蛇的案例可以看出“道地药材”在明代的发展。白花蛇是唐以来诸多地方上贡至中央的珍贵药材,至明代白花蛇贡地逐渐缩减为蕲州一个,这与明人对蕲州所产质优效佳的认识相关。明代“道地药材”知识的形成离不开本草著述的塑造,明代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中“蕲蛇”成为优质白花蛇的别名,书中记述其毒性小、宜入药等优点。蕲州医家李时珍对“蕲蛇”的本草知识书写得到当时、后世的重视与认可,随着出版业发展向通俗性文本扩充,产生深远影响。明中叶以后,赋税改革和白银货币化使地方官府征收土贡的方式变得灵活多样,蕲蛇可折银采购,社会经济变革促进药材商业化,兴起“道地药材”消费之风,是为中国道地药材发展史的重要节点。蕲州白花蛇从地方特产到“道地药材”、从贡品到商品的转变,揭示出明代“道地药材”体系不仅是贡赋制度、本草著述、商业贸易多重因素构建的产物,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复杂的互塑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经济建设思想较系统的考察研究,论述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系列理论主张,诸如发展实业、兴修交通,推广教育、振兴科技,提倡开放、引进外资外才等理论,探讨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的形式和发展的脉络轨迹。  相似文献   

9.
论百丈圩的兴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城百丈吁是北宋嘉祐年间兴修的一座圩田。本文从兴修的创议者、工程的主持人,修筑的时间。该圩溃决的具体原因,以及被废弃的原因和背景等方面,对它的兴废作了一番考订正讹的工作;井从其兴废出发,揭示、分析和批判了当时官僚士大夫群体中存在的一些腐朽风气。  相似文献   

10.
政府行为对一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较之前代发展缓慢,大型水利工程兴修较少,主要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为主,同时也是井灌的大发展时期.兴修方式以民办为主.文章试从政府行为的角度出发,从政府的政策制度以及地方官员的行为等方面来论述影响地区水利事业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前言古代的沮水(又写作睢水,音同,通用)和漳水是流经楚郢都和随后的江陵城附近的两条水。春秋时期就已是楚国的著名河流。《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所说:“江汉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着当时沮、漳二水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左传》定公四年记吴、唐、蔡师攻入楚国,楚昭王君臣由郢都逃出后,首先就“涉睢(沮)。”《汉书·地理志》(卷28上)南郡“临沮”县原注云:“……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三国志·王基传》(《魏志》卷27)记王基的语说:“……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这都说明古代沮、漳二水和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江陵城很邻近,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吴承恩是否有蕲州之行,关系到《西游记》成书时间、刊刻地点这样一些相当重要的情节。虽说吴承恩曾有“荆府纪善”的职衔,但因找不到他蕲州之行的确切证据,学术界一直存有两种观点:或认为吴承恩任长兴县丞后,不久即卷入一场讼争并蒙冤下狱,获释后虽补授荆府纪善,但心灰意懒,不曾出仕便辞职回乡,“荆府纪善”仅遥授而己;或认为荆府纪善虽是闲职,但对于刚刚蒙冤开释的吴承恩来说,无疑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名誉补偿,他不会放弃这种机会,一定有蕲州之行。  相似文献   

13.
前言古代的沮水(又写作睢水,音同,通用)和漳水是流经楚郢都和随后的江陵城附近的两条水.春秋时期就已是楚国的著名河流.《左传》哀公六年记楚昭王所说:"江汉睢(沮)漳,楚之望也."就反映着当时沮、漳二水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左传》定公四年记吴、唐、蔡师攻入楚国,楚昭王君臣由郢都逃出后,首先就"涉睢(沮)."《汉书·地理志》(卷28上)南郡"临沮"县原注云:"……漳水……东至江陵入阳水,……"《三国志·王基传》(《魏志》卷27)记王基的话说:"……今江陵有沮、漳二水,溉灌膏腴之田以千数.……"这都说明古代沮、漳二水和楚郢都及其后继城市江陵城很邻近,彼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王一川将“感兴修辞”视为文学的主导属性,从而否定了文学的审美本质。但“感兴”作为创作论的局部范畴无法涵盖整个文学活动,同时以“语效组合”的修辞来概括文学也不够准确,“感兴修辞”作为文学的主导属性是不成立的。我们应当坚持文学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5.
隋修长城和大业初年的国防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隋文帝和炀帝都曾修筑长城,炀帝还在太平时节兴修了一批国防工事及其它一系列大型公共工程,企图奄吞周汉成不世之功。然“功业相同仁暴异”,隋场帝超越时代,做当时人民承受不了的好事,终于以急政、苛政形成系统的暴政。  相似文献   

16.
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明朝时继续发展。通过政府的大力组织与官员民众的积极参与,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使明代福建地区的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火冰 《社区》2009,(31):23-24
湖北省蕲舂县漕河镇社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漕河镇社区建设取得的成绩与领导重视和科学决策密不可分。新一届镇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镇情与城镇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和谐、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四“泽准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蓄乎樊中。”“雉”,野鸡。十步方得一啄食,百步方得一饮水,此写共求生之难也;然虽求生之难,不求入于樊中。“樊”,李顾云:“藩也,所以宪雉也”(t释文,)。“神虽王,不善也。”“王”读为旺。此句歧解甚多。郭往日:“夫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也。雉心神长王,志气盈豫,而自放于清旷之地,忽然不觉善之为善也。”成流据此日:“欲明至适志适,至善志善。”这是将神之王视为在草泽之中。吕惠卿则反是:“不曹言拨,神王不善,制…  相似文献   

19.
雷州半岛缺水决定了水利是其命脉。宋代以来,雷州地区大兴水利,兴修了西湖渠、特侣塘、捍海堤等水利工程,形成了发达的水利网络。与之相适应,实行塘长、岸长制度,制定严明的水利法规。雷州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城市水患,也反映了官绅集团在水利共同体中的相互关系,而雷州州治变迁也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了以雷祖祠为中心的相关信仰中心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雷州半岛缺水决定了水利是其命脉。宋代以来,雷州地区大兴水利,兴修了西湖渠、特侣塘、捍海堤等水利工程,形成了发达的水利网络。与之相适应,实行塘长、岸长制度,制定严明的水利法规。雷州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雷州半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城市水患,也反映了官绅集团在水利共同体中的相互关系,而雷州州治变迁也与水利工程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了以雷祖祠为中心的相关信仰中心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