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的休闲是自由的主体在自由的时间里的自主活动,是自由心灵的家园.休闲为德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道德情境、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多向互动的德育关系,对个体修正道德标准,激发本真情感,构建自我判断起促进作用.我们应运用无意识教育法,保证个体自由心境,帮助个体享受道德,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2.
德育生态的情境建设与大学生身份确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育的情境建设是当今德育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德育情境中,德育个体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及与群体的互动实现自我身份的确立和认同,产生积极的情绪,获得自我同一性,促进个体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良好发展.当今德育教育中存在着将知识抽离及脱离生活情境、缺乏深度关怀和进行刻板说教的缺憾,它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理想化德育情境与真实社会情境的强烈反差而产生自我身份确认困难而陷入自我认同危机之中的根本原因.因此,重视德育生态系统中的情境建设,认识到个体身份确认与德育社会情境的双向建构关系,是目前德育生态实现环境优化,使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协调以促进德育生态平衡的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至境德育论     
道德生活有功利道德、社会道德和自由道德三层境界;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教育则表现为感性德育、理性德育和审美(立美)德育;道德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至境应是塑造“真人”形象的自由道德和审美德育。道德至境或诗意人生的教育达成需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实现重构.  相似文献   

4.
审美超越——走出德育生态环境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态强调系统中的整体性原则,所以,学校德育应重视它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和互动,主张生活化.但是,德育生态环境的两大要素--"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在本质上存在着"无私性"和"自私性"的矛盾困境,即道德的超功利性和个体需要功利性之间的强烈矛盾这种内在价值尺度的深刻矛盾使得道德的个体实践者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混乱,它使得道德言说苍白无力,这是目前德育生态环境研究的困境所在.审美对社会现实生存法则的超越和对现代存在式悲剧的超越,使人从日常功利的状态和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超越欲望躁动、超越极端物质的社会价值观念,最终与道德达成默契,在生命的自由开放状态中,二者形成和谐共振.这种超越是自主、自由、有序和无限的,它不仅弥合了德育生态环境两大子系统"私人环境"和"公共环境"的内在矛盾,还真正实现了德育最本质的意义,因此,它是德育生态环境中无限绵延的绿洲,是德育生态获取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伦理学专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两卷的内容阐发了其友爱观理论,其"一切友爱都根源于自爱"的观点在传统的解读中往往被视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自爱观是一种兼顾理性自我和他人的善,它将高尚利己主义与社会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这一理论无疑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中重视个体自由发展以及当前以道德主体生成为目的的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留下了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6.
杜威是实用主义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其道德观点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他的个人主义学说体现在个性的自我、自为的自我和自由的自我等方面,在这三方面基础之上演化成为“新个人主义”的主张,其最终目的旨在促使个体塑造积极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8.
四个“自我”:高校德育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成长是高校德育过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改变传统道德说教弊病、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休闲的意义在于“从工作处获得自由”,将人的发展和创造成分作为主要成分,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但是在目前在有闲社会背景下日益突显出休闲的异化现象:排斥休闲、沉溺于不健康休闲方式、休闲符号化,使得人的自我创造性发展和需求沦为次级需求。休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究竟是解放还是异化?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休闲观的重廓和传承。而休闲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将选择权回归大众,这是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大众休闲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休闲是对生命的积极追求,休闲的意义在于"从工作处获得自由",将人的发展和创造成分作为主要成分,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但是在目前在有闲社会背景下日益突显出休闲的异化现象排斥休闲、沉溺于不健康休闲方式、休闲符号化,使得人的自我创造性发展和需求沦为次级需求.休闲对于个体发展来说究竟是解放还是异化?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休闲观的重廓和传承.而休闲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将选择权回归大众,这是教育的立足点,也是大众休闲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古典德育追求善好的德性知识,道德叙事成为获取这种知识的主要方法。现代功利主义德育观、义务论德育观和集体主义德育观都追求道德知识的整体性和确定性,德育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和"说教",而不是道德叙事。后现代德育主张道德知识的个体性和不确定性,个体的道德叙事再次成为德育的基本方法,但后现代德育的道德叙事与古典德育的道德叙事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它抛弃了判断道德故事好坏的标准,由此导致了这种德育方法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个体道德意识的特殊本质在于个体主体性。个体主体性是道德个体对自我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 ,它包含着创造力发挥的内在欲求 ,是形成个体道德活动动机的内驱力。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个体主体性的三个主要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3.
葛畅 《学术探索》2004,(8):9-12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而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因而自由也构成了道德的本质。另外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的论述,也能体味到道德的自由本性。作为道德本质的自由有三重涵义:其一,选择自主性;其二,"实践"性;其三,"解放"性。从道德的自由本质出发审视当代德育,从中会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潘光旦融贯中西古今,对自由问题作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自由不是散漫、放纵;自由是中庸、通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是生命的最大目的;自我认识是自由的第一个前提;自我控制是自由的第二个前提。潘光旦的自由思想重视个人道德的养成、个体利益和集体需要的平衡,带有明显的理性思辨色彩,有助于一个社会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冉亚辉  包翠秋 《学术论坛》2007,30(6):195-197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能,科学的德育是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保障。德育的发展必须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基础教育德育基础的建构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精神、道德法律、学习行为习惯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传统德育,自周秦以至明清,积淀了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德育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起源、道德本体、道德价值、道德修养、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等问题的解读上。船山德育思想孕育于斯而不囿于斯。船山人性观、明德观、理欲观、成人观、义命观等,辨证地解读了这一系列传统德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饴教授在《悄然勃兴的休闲文学》一文中把休闲文学界定为一种与“言志”、“载道”的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类型,它不追求政治功利性,旨在满足人的休闲需要,魏饴教授把道德教化排除在休闲文学的价值之外,认为休闲文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能让读者从社会政治中跳出来,真正自由地思考自我,体验人生,回归到现实的‘自我’、‘本我’上来”,[1]很显然,这一立论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即政治功利型文化和消闲娱乐型文化。一 一般说来,政治功利型文化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18.
善的观念总是私人的,个体自由地追求自己认为恰当的生活方式。"善就是被实现了的自由。""至善"是人的道德成长的最高境界。人的善包括道德善和非道德善,道德善意味着"通过成为某种类型的性格或通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与某种性格联系起来而善的",道德善包括诸如美德、权利、正义、履行义务,以及拥有或培养那些在道德上值得嘉奖的品质特征。非道德善是属于主体的、自我的、个人的善,非道德善包括像快乐和幸福这样的东西,幸福在于自身之中,而不在他人的喜欢中。道德善与非道德善都是人所具有的,而至善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的善。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这三种道德关系中,都离不开个体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在形而上学猖厥时期,一讲到道德就把它同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一切道德都有阶级性。从而强调集体道德,社会道德。而把个体道德同个人主义相提并论。批判“个性”,反对“个人突出”。在批判“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时候,否定了个体道德,例如,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等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使人不敢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样…  相似文献   

20.
确立休闲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休闲伦理的理论构建及其实践问题的前提基础.基于休闲主客体的应然性关系,实现人本价值的道德自由、 追求感性生活的幸福体验、 保障民生权利的公平正义、 遵循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等学理依据不仅使得休闲伦理的理论构建具有天然的价值合理性,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由此决定自由、 幸福、 公正和生态构成休闲伦理的基本原则.休闲伦理的基本原则不仅是休闲道德规范的基本出发点,而且是评判休闲正当性与合理性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