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黔苗民乾嘉起义以后,清王朝征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的政策措施,历史上统称之为“屯政”。举办“屯政”,不仅对清王朝镇压苗民反抗,恢复和加强对湘西苗族的统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对整个湘西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缺乏必要的研究,对于当年在湘西举办“屯政”的具体情况若明若暗.有的著述当涉及这一问题时,甚至概念不清,内容混淆,按照某些不确切的报导  相似文献   

2.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3.
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爆发的湘西、黔东北苗民抗清起义是历史上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斗争,前后历时十二载,兵达二十余万,波及湘、黔、川三省六府十三厅,打败七省十八万清兵,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推动了苗疆社会的发展,显示了苗族人民无比强大的威力。乾嘉苗民起义是中国古代被压迫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不朽篇章,它永远激励着苗族人民为正义而斗争。值此起义一百九十周年,笔者仅从这次起义提出的口号,进行略述。一“逐客民、复故地。”这是这次苗民起义早期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湘西及毗邻的黔、川边苗族地区,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苗民反抗斗争,史称“乾嘉起义”。这次起义有数十万苗民投入战斗,席卷湘、黔、川三省十余厅、县,给清朝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清廷先后调动七省近二十万大军“进剿”,历经大小百余战,折将损兵,耗费大量物资财力,起义才得以平息。镇压了大规模苗民武装反抗以后,如何吸取经验教训,审时度势,制订和实行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恢复和重建清王朝在“苗疆”的统治秩序,维持并进一步加强对苗民的统治和防范,这是清朝统治者当时所面临的艰巨的任务。而这一任务主要是由傅鼐完成的。本文特就傅鼐的“治苗”政策略加述评。  相似文献   

5.
乾嘉苗民起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之一。它使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加紧调整对湘西苗族政策是当时治国安民的一大要事。身为幕僚的严如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如何治理苗疆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的主张对后来清朝治理湘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正>湘西苗族人民生活中保留着许多崇拜祖先的风俗,这些风俗对研究湘西苗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就湘西苗民的“阿普苟尤”、“奶滚妈苟”的风俗略述如后,以引起研究湘西苗族的专家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8.
<正>湘西是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交错杂居的地方,历有不惧邪恶,反抗封建统治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在内优外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各族人民的斗争烈火更是此起彼伏,遍及湘西各地.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苗族人民“革屯”抗日运动,“跳仙会”起事,土家族彭春荣等领导的起事和“神兵”运动等等.本文拟就这一时期湘西民变的主要特点作一初步探讨,敬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 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中央政府即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距城步苗区“改土归流”140多年的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政府才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贵州苗区的“改土归流”则是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以后.城步苗区“改土归流”为什么如此之早?它与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有何关系?结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跳香”是桂北龙胜各族自治县、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及湘西吉首、泸溪、古丈、沅陵等市县苗族人民庆祝丰收、酬谢神灵的祭祀活动。笔者曾对龙胜、城步等县苗族“跳香”活动进行过调查。现结合有关民族学材料,就“跳香”活动概况、实质与苗族族源的关系作一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1 “跳香”一般在秋后十月举行,个别地方在十一月举行,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三天三夜。由于居住地方不同,“跳香”活动又有差异。吉首、沅陵、沪溪、古丈等地的苗族的跳香,一年一度,自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举行,一寨一次,故称“十  相似文献   

11.
湘西苗族人民的抗屯运动由来已久。1799年傅鼐始议“均田养勇,设卡防苗”。1802年,永绥厅补抽苗族农民龙六生,锄地时掘得在乾嘉起义时,清朝官员散失的两颗关防。遂借机宣扬“神赐爵位”,邀集几寨人民,饮鸡血盟誓,发动武装抗屯斗争。结果虽然被傅鼐领兵镇压,龙六生等苗民领袖被害。但从此起,苗族人民的抗屯斗争,一直延绵不断,直到民国25年冬(1936年元月)的革屯运动,才将延续百余年的“屯制”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12.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13.
1942年春天在党中央关怀下,宁夏回民骑岳团马思义、冶富荣、周尚义、马希杰等10余名指战员分别被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学习。 4月湘黔边界之凤凰县苗族人民举行“跳仙会起义”,反对国民党暴政。国民党从前线抽掉大军疯狂镇压,起义军转入深山。△盛世才反动面目公开暴露,制造了“四·一二”暴动案,逮捕了一批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4.
芦笙是我国西南苗族等一些兄弟民族最喜爱的传统自娱乐器。除湘西外,其他地区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人人会吹。据宋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当时湖南辰、沅、清州的“蛮”也吹笙。“蛮”就是现在的苗族,辰、沅一带就是现在的湘西,可见芦笙在整个苗族地区古已有之。 现在的芦笙是由竹管和木斗组成的。竹管有六根,长短不一,每根开两孔,卞孔安  相似文献   

15.
<正>治苗问题,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十分突出的民族问题.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明清两朝,为了掠夺苗族人民的物质财富,奴役苗族人民,无不挖空心思,压服和愚弄苗族人民.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民族矛盾已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于是,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乾嘉苗民起义.为了进一步制服苗族人民,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批着力研究治苗问题的官员,且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当时任四川  相似文献   

16.
乾嘉苗民起义加快了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乾嘉苗民起义,是苗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武装斗争,清王朝曾调集七省十八万军队竭力镇压。乾嘉之战当时确实给苗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民族发展的大趋势考察,又是这场战争逼使统治者改变治苗方略,从而加快了民族融合步伐,促进了苗族社会的发展。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当她属九黎部落时,最早进入我国的中部地区,曾战胜后向中部推进的炎帝部落。“啄鹿之战”,九黎被联合起来的炎黄两部落击败,于是苗族开始了她那悲剧性的历史:战争一失败一迁徙一开拓,周而复始。澳大利亚史学家格迪斯有这样的评述,“世界上…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在湘西修建的边墙、碉卡等设施,不是湘西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而是明清封建统治者镇压苗民的产物,它严重地阻碍了湘西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苗族同其他民族间的团结和交往.  相似文献   

18.
清嘉庆年间,统治者把乾嘉苗民起义镇压下去之后,在湘西苗族地区的凤凰厅(今凤凰县)、乾州厅(今吉首市)、永绥厅(今花垣县)、古丈坪厅(今古丈县)、泸溪县、麻阳县和保靖县等厅县推行屯田制度。至民国二十五年,屯田制度结束,历时一百四十余年之久。本文根据史书记载的资料,谈点看法。一、产生屯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在乾嘉苗民起义(1795——1806年)后,对湖南苗疆采取了一系列的让步政策,其中有一项关于苗族科举制度的特殊政策,即乡试另编字号取中苗疆士子及苗生。这种按地区按民族分配考生的录取名额,习称“边额”。在此,试对边额之由来、内容、作用及其演绎,作一点考究,以供研究发展苗族地区中、高等教育作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乾嘉苗民起义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周年了.但是,关于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问题,由于人们看到的史料不同,加上对于同一件史料也有不同的看法,因而还存在着分歧.有人认为乾嘉起义,仅仅是一次狭隘的民族暴动,是反对“改土归流”正确措施的,自然无进步作用可言.但是,从大量历史事实来看,上述结论是难以成立的.本文主要依据官书及档案史料,对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与作用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