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嘉 《学习与探索》2006,2(1):74-81
政治哲学形成于对人类政治生活核心问题──人民根本利益的认识及相应政治形式的形而上探索。人民根本利益即人民──特定政治社会的社会基本成员──所需要的政治,最初形态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而人民又迫切需要的形而上存在。使人民所需要的政治成为现实中的政治,涉及人类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政治哲学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哲学的社会功能是发现、论证时代所需要的政治规范与政治价值。政治规范将现实中没有而又“应有”的政治关系确定为政治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政治社会奠定基础。政治价值以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人”及其本质特征为核心,为政治生活确定目标与标准,使政治规范获得正义与道义。政治哲学承担着性质一致但内容不同的使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人民所需要的政治的性质、实现程度不同,需要政治哲学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当代中国政治赋予中国政治哲学的使命是解决政治价值问题,即提出、论证体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2.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一个哲学问题的政治-法律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世骏 《求是学刊》2006,33(5):41-48
“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既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实践问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的政治—法律含义的哲学问题。从讨论“事实”与“规范”的关系(或“事实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入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他所谓的“商谈的民主理论”和“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并设法在这个新的基础上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辩护社会主义理想。厘清哈贝马斯的政治—法律理论的复杂论证,研究这个产生于特殊语境的理论的可能的普遍意义,有助于我们思考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3.
哲学作为人类文比的核心,集中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因此,不存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为学问而学问,超然于化外的哲学。然而,哲学同现实的联系与其他意识形态不同,它不仅体现着人的本体论存在状态,而且关心着这种存在状态的改变;不仅关心着这种状态的近期改变,而且更关心它的根本改变,把人的存在状态同人类最终的自由和解放联系起来。于是哲学又应当是一种“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使现实世界革命化”(马克思)的运动。正是这种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的终极关切,使高居思辩王国的哲学生生不息。从这一根本立场出发,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马…  相似文献   

4.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属于人文艺术学科,而不是什么科学.用科学至上主义的方法去研究政治学,其后果必然是把人当作无生命的东西来看待.政治学知识和政治智慧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知识、人文智慧.这种人文特性要求政治学研究方法必须是人文主义的.政治学研究的最佳视角是把公民之闻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广泛的博弈关系.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政治关系、国内公共事务和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并非"实然"与"应然"、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政治学是研究特定政体内的政治行为目标与其手段间的关系;政治哲学则是研究与社会类型相匹配的制度规则的价值观.政治正义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命题;而规则正义却是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政治哲学是独立于任何哲学派别的;它所提出的制度价值规范是政治学进行政治行为分析评价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规范性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研究始终抱持一种规范性的视角,着重探讨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与功能。单纯的规范性阐释不仅易导致对公共领域的片面理解,忽视公共领域中的内在张力,也往往因缺乏对社会经济、阶层结构的深入分析而大大削弱理论的现实解释功能与实践功能。这种研究方式往往容易使研究者沉溺于理论的抽象构建与自我陶醉,它虽然能够让人体会到规范的深刻,却不具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批判康德哲学的“是”与“应当”的二分为起点重建政治哲学,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主张从“现有”之矛盾推出“应有”.“是”与“应当”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价值判断与科学论证相统一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存在论依据;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的过渡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现实内容.基于上述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把科学论证和价值判断统一了起来,揭示了“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的必然趋势.在当代世界,市民社会已从单纯的市场经济领域进入了社会交往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的这种演变,反映了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为当代政治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基于这种社会事实,在当代推进和深化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需要重新审视市民社会及其蕴涵的价值和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的教育"受益于现代性启蒙.自现代性发端,教育就开始了文化价值的现代性转向,迈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启蒙运动所确立的"理性"、"主体性",经过康德、黑格尔的强化,"人"的主宰力量空前地获得了推崇,教育现代化也确立了以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为原则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开始脱离社会政治和世俗功利主义的束缚,转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价值.人的主体存在成为教育聚集的重心."人的教育"的提出,捍卫的是人的哲学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尊严和主体的独立性.然而,"人的教育"在高扬"人性"、"主体性"旗帜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哲学的诟病:远离社会现实和教育现状,片面地追求个体自由、心灵信仰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走向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反映到教育生活中,其实就是"精神"与"现实"两种哲学视野的对立,"科学"与"人文"两种教育价值的分歧.这种对立与分歧,如果不予澄清,就会影响到"人的教育"在价值判断上失去理性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谈到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就中国哲学史来说,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全局。因此,它引起各方面同志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根本不必考虑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其主要理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很少涉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清清楚楚地分成两大阵营,应该是近代哲学的特点。”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否存在呢?如果它存在的话,那它是否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呢!这些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一直是研究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0.
价值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及其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求是学刊》2002,29(4):13-19
价值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中的价值问题为研究对象的 ,因之从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来说 ,价值哲学应是社会哲学的或实践论的 ,而不是形而上的纯哲学理论。它原本不以建构形式上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己任 ,而以在对社会生活中重大价值问题进行缜密研究基础上给出正确的价值理念为使命。但价值哲学用以把握价值问题的方式却又是反思的和批判的 ,借以完成此任的有效途径只能是基本原则的设定和范畴体系的设置。价值哲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使命决定了价值哲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抽象化的即本体论的和认识论的途径 ;现实化的即社会哲学的和实践论的途径。本体论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彻底性 ,社会哲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价值问题研究的现实性。价值哲学之两种研究范式及其关联决定了 ,它首先要确立一种问题意识 ,然后把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作为实践基础 ,视创价与代价为分析框架 ,以供给一定的价值理念为学科使命。只有这样 ,价值哲学才能做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12.
曾益康 《社科纵横》2011,26(4):79-81
《事实与规范之间》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中应用的结果。从法哲学的视角来看,"合法之法何以可能"是本书的核心命题。正是围绕这个命题,从事实性与规范性的双重层面,从内在与外在的双重视角,从法律的双重功能,从理论与经验领域重建合法性,展现了交往行为理论在民主法治国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哲学体系都有其核心或“基石性”概念。在生活即人的生成过程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活” ,因为相对于物质、实践或活动 ,它能更充分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学 ,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思维 ,是一种生成性思维。生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而且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亓光  池忠军 《学术交流》2007,61(9):34-37
在人类社会的条件下,政治生活是人类组成公民社会之后通过公共生活来影响人类资源分配的一种活动。现代政治哲学的诸多命题都必须在政治生活的条件范畴下才可能展开。政治生活的实践首先是价值的,而价值判断的实践必然要求目的性的认肯。政治生活的目的不是虚无的,因此它不能被抛弃;同时,它也不是抽象的,因此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观之。政治生活的目的来源于它的公共性,它是一种基于公民社会建构前提下的以政治实践义务论为基本网络结构,此种公共性是产生于公共领域结构需求,吸纳公民同意、自然责任和哲学怀疑主义等多种评价理论的合理性实践判断。因而,各种政治价值目的在上述过程中自由而自律的相互作用,且在政治发展中接受、监督与激发政治生活中个体的公共意识进而推动政治生活的公共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邹广文将文化研究上升为一种哲学即文化哲学,有赖于确立其理论上的生长点。这种生长点的确立应该体现文化哲学在研究方法、观察视角乃至概念范畴的独特品格。诚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时代主题,它的最深厚动力来源于人的现实文化生活。但这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失去目标是难以忍受的,哪怕这个目标是暂时的失去,它会导致人们在现实中放弃对生活价值的追求。这正是当代青年“混”字背后的一个原因——目标的失落。在改革的过程中,当传统的旧的社会价值体系被打破时,青年以其持有的价值超前特性,迅速地接受社会中那些还只是隐隐若现的价值日际。这时,尽管社会价值目标依然存在,但在青年的心目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政治性及政治价值的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力求揭示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是一种政治性动物,人的政治价值观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才是符合人性的问题。作者认为,判别国家政治开明状况的基本标尺是人在政治上是否有权,判别人的政治性的基本标尺则是人是否真正实际地参与政治实践。平等是人类最基本的政治价值追求,政治平等最根本的是政治上的起点平等。要保证起点平等原则贯彻到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就必须废除人的私有制,即人的血缘占有,因为人的血缘占有是财产和权力占有的内驱力。人类政治平等的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只能在人的公有制即人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实现之后。  相似文献   

18.
悲剧与人生——悲剧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严肃地探求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表现对人的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关切。它的美学意义首先在于它代表了一种人们反抗命运的方式,它用否定现实给定性对历史必然要求的阻碍来表达历史必然要求的终将实现。悲剧通过悲剧英雄、悲剧人格还展示出:人类存在的秘密不单纯是活着,而是为什么活;并使我们获得摆脱庸庸碌碌、百无聊赖的生活勇气和力量,从而超越自然和人生的限制,这种超越既体现为悲剧中的超越,又体现为悲剧超越。悲剧的美学意义还表现为它使人们得到一种高峰体验,能够由情感的亢奋进而与悲剧英雄认同,最后实现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就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且是一种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解释学实践哲学,它强调通过后天的日常交往、练习和习惯来分享共同的信念、价值与习俗,实践共同的善;强调过一种政治的生活或共同体的生活需要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互相友爱或友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幸福观     
幸福这一观念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在美国最重要的政治文献中都占有显著地位,例如参加竞选的人往往会问选民是否感到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它是指一种感觉,一种状况,一种意向,还是一种态度?在道德和幸福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联系?幸福观也是伦理学与政治哲学的中心论题。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都会涉及这一课题。当代的许多哲学问题都来源于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的理论,因此当前有关幸福观的讨论往往涉及过去的定义。几乎所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对幸福的本质作过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