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敦煌壁画中现存有五幅于阗曹皇后画像,均为立像,分别见于莫高窟第98、61、454、4窟及榆林窟第31窟。从装束上看,曹皇后画像大致有两种形象,一种作于阗皇室贵妇形象,另一种略似曹氏命妇形象。曹皇后在诸姊妹排行中至多排在第八。她于934年嫁给于阗国王李圣天,此后在于阗与敦煌两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归义军及其到于阗的使臣对她多有"宣问",继李圣天成为于阗国王的从德太子即其亲子。曹皇后晚年可能回到敦煌居住,其卒年难考,但在994年参加阴家宴会时,至少已有七十余岁。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第4窟东壁门南有四人一组的于阗供养人像,核心人物是第一身的于阗国王,对其身份,学界有李圣天、李圣天之弟和李圣天之子(尉迟输罗)三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位于阗国王为李圣天,身后的三身女供养人分别是曹皇后和两个女儿。从第4窟的供养人布局来看,该窟是由节度使曹氏和于阗王室家族合作营建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现存文献中,有关于阗王朝的史料分属汉文、藏文和于阗本地语言文字资料三个系统。最先为于阗立传的是《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其后,历代正史传记相继续之。除正史外,汉文古籍还拥有许多涉及于阗的僧人行记和佛教著述。前人研究于阗史都是根据这一系统文献。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藏文古籍的研究整理、考古发掘和敦煌藏  相似文献   

4.
一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许多珍贵的于阗史料。这些有关于阗的史料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于阗语写的各种文书。在整理和研究于阗语文书方面,贝利(H.W.Bailey)做了奠基的工作。德莱斯顿(M.J.Dresden)编有《于阗塞语写本草目》(1),我们以这份目录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纂了《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于阗语写卷目录初稿》,将刊于《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四辑。另一部分是敦煌汉、藏文写本中有关于阗  相似文献   

5.
于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中转站,曾是古代大乘佛教的中心。为了更好地发展佛教,抬高本地佛教在世界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于阗佛教徒们编造了大量与当地有关的神异传说和感通故事。公元9~10世纪时敦煌与于阗关系密切,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造像题材。莫高窟北宋初第454窟甬道顶佛教感通画下部一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先祖地乳出生由来的传说故事。莫高窟第126窟甬道顶五代佛教感通画中榜题为"于阗国太子出家时"的画面表现的可能是于阗国王尉迟毗梨耶王遗失后寻得的孩子在牛头山伽蓝出家,成为于阗最早得获阿罗汉果的论道沙门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6.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梅村 《西域研究》2008,4(2):44-54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7.
李昀 《西域研究》2023,(4):138-151+169
五代时期,敦煌的文殊变加入了以于阗王为主角的胡人牵狮画样,这种局部区块的更新,对研究敦煌、于阗、五台山以及长安之间的互动极具意义。于阗王牵狮是新样文殊像的标志性元素,但目前研究对其画样源流探索仍有未尽之处。敦煌莫高窟220窟新样文殊像中的于阗王牵狮,实际来源于一件唐前期的胡人牵狮画样,这件画样也被用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入葬的武惠妃石椁,最终分为两种流传脉络,其一融入佛教艺术,以新样文殊的样貌在东亚传播;其二则延续画样自身的职贡图绘传统,为后人传摹,有数件绘画传世。本文旨在探讨220窟新样文殊像的画样引进、区块更新,并追本溯源。这是一个唐代长安画样流布敦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伯希和自敦煌石室搜去之于阗文书9、5538a,为于阗王尉迟徐拉与曹元忠书,它关涉西北史地之巨大,史料价值之重要,可以说为现存于阗文书之冠。然而解读与研究极为困难。首先是文书的本身,当代于阗文大师贝利(H.W.Baliey)自言,1938年始即接触此文书,并加以仔细研究,但直到1964年  相似文献   

9.
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元九世纪中叶于阗自吐蕃王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到十一世纪初灭于黑韩王朝止,我们可以称之为“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公元791年吐蕃占领塔里木盆地以后,汉文正史中的有关于阗的记载十分稀少。938年于阗与中原王朝重新正式往来以后,汉文文献中又有了许多于阗遣使朝贡的记载。本世纪初敦煌文书的出土,特别是其中于阗语文书的释读,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数十年来各国学者的努力,于阗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于阗史上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的种族构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于阗和沙州(敦煌)是近邻,唐朝时期两地的治域,还紧为毗邻。在历史上两地都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着十分密切、友好的关系。由于如此,于阗的许多历史故事、佛教传说,都成为敦煌佛教艺术表现的内容,描绘于洞窟之中。这些至今还能为人们所见的艺术品,不仅是两地友好往来的见证,也是我们研究两地历史文化和中西交通史的极为可贵的形象资料。现据所知的情况,谈如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敦煌降魔变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晚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地神证言这一情节。本文以地神图像为线索,分别从佛教经典、图像以及区域文化三个角度对其进行考量,指出于阗粉本的重要影响,并由此揭示出这一变化的背后所隐藏的重大历史信息,包括归义军政权的社会历史、外交关系以及宗教艺术在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张鹏 《西域研究》2012,(1):93-100,144
本文从毗沙门与鼠二者的关系出发,分析在古印度作为财神象征的鼠与财神毗沙门天的联系,进一步探讨在于阗作为本土崇拜之神的鼠对推动毗沙门天信仰的作用,以及在敦煌及中原毗沙门天与鼠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陆离 《西域研究》2012,(2):23-29,142
唐代西域焉耆的龙家部族在788~794年间吐蕃进攻焉耆时归附吐蕃,首领龙王曾经觐见吐蕃赞普,率领一部分部族成员移居河西走廊地区,敦煌古藏文文书P.T.1089号中吐蕃凉州节度使衙署中的lung dor dmag pon(迁移之龙家将军)应为管理定居于凉州、甘州地区的龙家部族的吐蕃官员,晚唐五代时期龙家在西州、焉耆、凉州地区也有分布,宋代陇右等地的龙家部族则融合于当地的吐蕃部族之中,但仍保持有龙、龙家、陇逋、陇波等称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刊布和考释了2006年由民间找宝者发现于策勒县达玛沟乡北沙漠废墟的四件汉文文书残页(其中一件背面有于阗文),论证了文书中的"蔺城镇"可能即《新唐书》中的"兰城镇",《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兰城镇"或"兰城守捉",应是"蔺城镇"或"蔺城守捉"之误。考释了《唐某年于阗供酒帐》,指出账页上的"硕"即容量单位"石"。C6号文书残页首次透露了中土诸子百家的经典曾通行于古于阗,但残存文字出自何书,或者系失传古籍佚文,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查明昊 《晋阳学刊》2008,(3):107-111
唐五代敦煌诗僧群体文学可分为陷蕃时期的沦陷区文学、张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光复期文学和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的孤岛文学三个阶段。敦煌地区陷蕃以后,由于与中原的交往被阻隔,敦煌文学被迫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张氏归义军时期,由于重新得到中原文学的补养,敦煌文学达到鼎盛;而到了曹氏归义军政权时期,敦煌与中原的联系被阻断,没有中原文化文学的滋养,敦煌文学也慢慢走向衰落。在敦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诗僧起到维系传统、导夫先路和创作主力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彭杰 《西域研究》2007,(3):64-72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典籍,对库车克孜尔尕哈石窟壁画中出现在供养人脚下的地神,就其图像来源、佛经依据和所反映出的人文理念做了探讨。作者认为,这一奇异的图像来源于于阗,是据《金光明经.坚牢地神品》绘制,它反映出身为世俗人的王族供养人试图藉此神化自我、宣扬"王权天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视听化是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敦煌艺术也不例外,它的视听化再生是这一文化现象推动下的必然结果。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研究院成功推出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在全球热演超过1300场。在它的引领下,敦煌艺术出现了视听化再生热潮,并取得不俗成就。但在这股浪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中得与失的深入分析,尝试对更合理的全面再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和敦煌文献在近代史上拥有相似的历史经历。但与发现于藏经洞而后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不同,吐鲁番文书多分散地出自寺院遗址和墓葬,种类更多,而且新的材料还在不断出土。因此当敦煌学因为材料的缺少而面临问题意识的挑战时,吐鲁番学还是会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有新的发展。吐鲁番学最早是由国外研究者打开局面的,但是中国的吐鲁番学也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取得进展。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吐鲁番学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吸收国内外学术活力的国际性学术领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预期,吐鲁番学还会在各个领域有新的进展,如吐鲁番区域史、中西交通史、中国中古社会史,而很多传统课题都会因为新材料和新视角的出现而得到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认为西汉所设伊循都尉属于敦煌郡的部都尉;伊循地区除存在隶属于敦煌郡候望系统的都尉职官外,还存在隶属于中央大司农的屯田系统的职官。  相似文献   

20.
汉晋时期河西地域学术经历了从无到有,进而发展壮大为北中国学术中心的历史过程。从地理空间上来看,儒学是由东向西传播的。外来之佛学则与之相反。佛学在其东传过程中,必然要与地域社会发生关系,尤其与地缘政治。汉晋河西汉译佛经中心经历了由敦煌到姑臧,以及姑臧中心解体的过程。敦煌成为汉译佛经中心,得益于其华戎交会、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的地缘政治环境;姑臧成为中心,得益于其为河西礼佛小国,如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等本土豪族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姑臧汉译佛教中心的解体,则是由北魏荡平北凉政权所致。由此可以看出,河西汉晋佛教与地缘政治的关系是:地缘政治控制着士族在区域社会的发展空间,士族势力的涨落左右着区域佛教的兴衰,而佛教僧团则利用其为家族佛教与王室佛教的影响力,与区域政治势力相颉颃。因此,汉晋河西文化的繁荣,不仅有本土士族与外来避乱之儒英之贡献,传教之僧侣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