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继顺 《学术交流》2008,(4):137-139
<河伯>是<楚辞·九歌>中的一篇,它以河伯的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了河伯和心爱的女神嬉水的欢乐.但就是这首诗却因为与中国传统礼制"祭不越望"原则不符,在文学史上引起了长时间的争论.通过对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观点的分析,结合考古发现与上古礼仪制度的相关材料,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九歌>是国家祀典,其性质是屈原根据楚国国家祭典的需要而创作的一组祭歌,<河伯>一篇也是根据国家需要才产生的."祭不越望"原则,对<河伯>乃至<九歌>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2.
董芬芬 《社科纵横》2006,21(9):131-133
《九歌》典祀说是在对民间祭歌说的批驳否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本文分三个阶段展现典祀说产生发展、不断完善、扩大影响、否定旧说的过程,并对其驳旧说、立新论的角度证据进行总结、补充,认为典祀说比民间祭歌说更为合理,更符合祭祀制度和宗教原理。  相似文献   

3.
<正> 读屈原的《九歌》,感到美不胜收。春兰秋菊,目遇之而成色;五音繁会,耳得之而为声。蕙肴兰藉,桂酒椒浆,华装迎神,满堂生香;洞庭木落,秋风嫋嫋,期待佳人,充满惆怅。不论是雷声隆隆,雨色冥冥,还是车毂交错,疆场拼杀,都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些美丽动人、可歌可泣的神灵的形象,犹如把人带进了缥缈神奇的幻想境界。王逸指出了《九歌》与沅、湘民间祭歌的关系,朱熹明确指出它是诗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神  相似文献   

4.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5.
《九歌》中的十神(五男五女)系统,具有一种相当整齐有序的内在结构,它暗合于先秦流行于中原地区的阴阳五行及五方十神学说,所以其来源乃是战国末季始创于齐国的东、南、西、北、中五方十神系统。因此,那种认为《九歌》中的十神与中原的诸神关系不大,是楚国所特有的观点,是荒谬的。《九歌》名九,却有十一篇,其原因即在:“九”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之数,因此,九歌实际上就是“天歌”,亦即“九天五宫十神之歌”的缩略语。  相似文献   

6.
"田祖"与"田畯"多次出现在<诗经>和<周礼>中,古今学者多认为田祖是先啬、神农,田畯是后稷.然而,根据周代祭礼的种类和祭祀的严格等级制度,田祖应是<山海经>中的叔均.从"畯"的字形来看,甲骨文和古金文从允,允象人著高冠之形,而人带着高帽子应与官职有关.由此推知,"田畯"最初是人名,是一个种田能手,后被选为田官.再结合周代礼乐制度中有关祭祀时让尸高兴,尸出入时演奏的音乐和职官可担任尸的情况,可知,在祭祀田祖叔均时,作为田官的田畯临时充当为田祖的尸.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宫廷叙事作品中,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作品都有相当的笔墨塑造帝王师形象.<少年天子>中,帝王师汤若望教给皇上"科学、平等、博爱"等思想虽新鲜美好,却完全脱离中国社会现实,最终导致顺治在政治和爱情上双双幻灭.而作为中国传统士子,<康熙大帝>中的伍次有、<雍正皇帝>中的邬思道教给皇帝的不是平等而是专制,不是博爱而是杀戮,不是科学真理而是阴谋权术,结果两位皇帝双双大获全胜,成为一代英主.不同的帝王师给了帝王不同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创作者对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的差异,显示出作品思想价值的高下.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尚书>中包含了异常丰富的巫术文化内容.祭祀是巫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借助一定仪式向祖先或神灵表示尊敬或祈福的活动,祭祀发展的礼仪化对上古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卜筮是巫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根据龟甲、蓍草的裂痕或排列情况,释疑解惑,预测吉凶,其蕴含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的东西,显示出某些逻辑推衍的因素.产生于生产劳动的舞蹈,是借助于肢体动作,娱神娱人的巫术形式,虽然带有神秘主义的因素,却是生命意识最直接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王进锋 《唐都学刊》2008,24(3):57-60
<保卣>铭是有关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过去很多专家对其进行了考释,但争论仍然很大.本文在详细考证了铭中的几个字之后,认为其讲的是周成王让官员保到诸侯国收取贡品的事.<保卣>将成为研究西周贡纳制度的重要史料.<保卣>的作器者保不是召公夷,也不是明保,而是一个名叫保的负责收取贡品的普通官员.<保卣>带有商器的特点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11.
贾雨村的正邪两赋说和秦可卿的卧室意象不仅昭示着<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谱系渊源,而且作为<红楼梦>的写情策略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内在肌理中.大观园的世界也是一个正邪两赋的世界.在<红楼梦>的神道设教叙事策略中,秦可卿这个人物远远超越了道德层面,具有写意的特征,曹雪芹塑造这个人物时其关注焦点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生命本身.正邪两赋的历史谱系在小说中一直被当作贾宝玉和群钗情感世界的祖先和偶像,成为<红楼梦>情节设计和人物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展示大观园诸艳的情缘体验.<红楼梦>并不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应该是一部抒情体小说.诗性叙事,是<红楼梦>叙事上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郑玄的诗教思想受孟子影响最深的是"以意逆志"法与以史说<诗>.他在笺<诗>的过程中借鉴并吸收了孟子诗教思想的精髓.孟子认为<诗经>是西周王道教化的产物,可以用<诗>来证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理想王道时代.郑玄接受孟子以史说诗的方法,于<毛诗传笺>中在<诗序>和<毛传>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成体系的"正变"说以史释诗.郑玄也继承了孟子"以意逆志"的理论,并加入了他自己的创新,将孟子的"以意逆志"法上升为以"美刺"释<诗>.他将<诗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置于解诗的过程之中,从而推求和诠释诗人之志,赋予"以意逆志"更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周代典乐制度演诗辅政,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诗>成为承载周礼政治的重要媒介,这决定了<诗>在结集过程中合典乐之需是关键,<颂>、<大雅>为天子乐,<颂>典于祭祀,<大雅>歌于飨燕,二者在演诗活动中不同的政治使命形成不同的典乐表现风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以为<颂>与<大雅>的表现风格有"平德"与"盛德"之别,是对<颂>与<大雅>的典乐政治意蕴与艺术风貌的特征性总结,充分证实了周代典乐制度是以多样化的演诗形式为天子至尊的宗法政治建构多层面的政治保障机制以及思想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一、《九歌》篇什考 《九歌》十一篇,而非九篇,然而名之曰《九歌》,古今学人进行了许多探发,然尚不能尽意。余不揣疏漏,大胆为之考索,以求教于通人。 朱熹认为。“篇名《九歌》,而实有十一章,盖不可解。”① 清代蒋骥认为:“《九歌》本十一章,其言九者,盖以神之类有九而名。两司命,类也。湘君与湘夫人,亦类也,”②蒋骥把《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分别合并为一类,其意在凑成“九”,用以说明《九歌》是由祭祀九种神的诗歌构成的。“九”是确定的篇目数字,因而蒋氏这个“类”的概念之不能成立是显而易见的。《九歌》中《湘…  相似文献   

15.
唐代文献<诗人主客图>开创了诗歌流派研究的先河,并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的地位及文学理论价值并没有引起多数学者的足够重视,关于<诗人主客图>的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学者的著作中,因此对<诗人主客图>进行文献综述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从中可以窥见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在某些方面研究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同类意象的演变和重构,是从<离骚>到<九章>的重要发展轨迹之一.<离骚>中的香花芳草没有直接作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出现,<九章>则把抒情主人公比做香花芳草.抒情主人公对时间的感受有漫长与短暂的差异,人的生命节拍有急与缓的区别,人的追昔思往意识也或强或弱,未来意识或迷惘或恐惧.反复出现的媒介意象,在<离骚>与<九章>有种类的多寡之别,人与媒介的关系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悖反型意象群的取材由单一到多样,篇幅加大,结构形态变得灵活.  相似文献   

17.
王黎明研究员所著的<犬图腾族的源流与变迁>一书,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犬图腾族的源流与变迁>全书的创新观点很多.如盘瓠神话非神话,而是犬图腾族始祖诞生的记述;远古帝高辛时代存在一个分封国--犬封国;犬封国北迁演变为犬戎;春秋时期聚居在中原的犬图腾族人遭秦、晋等诸侯国合击,被迫遁入楚国西南山区,演变为现在的畲族和瑶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古蜀国是犬图腾族重要的聚居地……至于为现代北方少数民族找到翔实可靠族源的论述,进而得出犬图腾族乃黄帝裔胄的结论,则更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8.
荷马的<伊利亚特>结束于赫克托尔的葬礼.赫克托尔的死亡令特洛伊失去支撑,也让荷马的歌咏徐徐收场.不仅如此,在<伊利亚特>中,赫克托尔的葬礼还是神明对人类事务的最后一次干预.荷马对史诗的如此编织,是否有着特别的隐喻或寓托?依循<伊利亚特>情节,赫克托尔的死亡源于命运中的两次重大"突转"--帕里斯携海伦来到特洛伊以及赫克托尔杀死帕特罗克洛斯,但从根本上讲,赫克托尔的死亡是宙斯实现计划、宇宙葆有秩序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善恶美丑对立统一《离骚》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抒情诗。它以浪漫主义方式,自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为之奋斗过程和失败的结局。诗人的理想是做为楚国现实政治对立物提出来的。它是产生于现实,又是理想化了的。说它理想化,是指它带有浓厚的超现实的理想色彩;说它产生于现实,是指它主要是战国中期社会大变革中楚国新旧两种对抗社会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