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的创作描绘了普通人尴尬卑琐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她对人生、时代和现代文明的悲剧性体验"荒凉世界中的荒凉人生".她认同接受生命的荒凉虚无,并采取人生审美化、生活艺术化欣赏玩味世俗生活,放逐理想主义、理性,在趣味式戏剧式写作中将浓郁的悲剧感诗意化审美化.童年的不幸生活,成年遭遇的战乱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传统的乐生文化心态都使她将悲剧感审美化.其创作因而减少了发人深省的思想深度和净化情感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标志之一。该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反讽叙事的四种类型 :言语反讽、情境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还分析了她是如何以反讽解构爱的神话、父权神话、女性神话以及意志自由神话的 ,并由此透视她在世俗情趣与虚无底子之间的精神立场。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散文一反传统知识分子对脱俗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走向世俗,以一种执着的现世精神来肯定人生。同时,她为自己散文定下的审美高度又使她超越了对俗美层次的展示与认同,成为她与一般描写生活情趣、走向世俗的作家的根本分界。张爱玲的散文以其内容与艺术上的独特个性为现代散文吟唱了一首华美别致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苍凉”的艺术风格,依托于对女性独特情感和心理的挖掘,宽容了人性中的“小奸小坏”,使她的作品更显艺术真实。1940年代末以后,她的苍凉除了愈加彻骨、阴戚外,还生出了虚无的气息,这虚无的气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她阅历的增加渐明渐强。张爱玲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对情感的追问及回答坐实了她苍凉与虚无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散文独具魅力,被誉为"流言体"。在20世纪40年代"低气压"时期的上海,张爱玲的散文以其耽溺于个人情感的展现和世俗小市民的纵情描绘,不追逐时代共振声音的洪流,而成为一种异质话语。她对世俗生活的审视有着孤独者的姿态,世俗的声音是这孤独姿态的面具。张爱玲散文中蕴含着家国情结和曲高和寡的苍凉,两岸三地均有传人。  相似文献   

6.
在<倾城之恋>中,自流苏与范柳原的情感纠葛反映出张爱玲对于爱情的矛盾和其内心的分裂,一方面她嘲笑和否定爱情,对人生抱一种虚无、怀疑的看法;另一方面她又渴望爱情的出现,希望获得男女之爱.<倾城之恋>中范柳原的失败,也就代表着张爱玲理想的爱情与人间有爱的看法的破灭.  相似文献   

7.
在张爱玲笔下,女性情感荒芜苍凉到了极致她对人性的深刻剖析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她的小说是关于人性的哀歌,作者母爱的失落亲情的沦丧和爱情的虚无三个方面解读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进而分析张爱玲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中存在着矛盾的两极.一方面她对家具、服饰、室内陈设等物质世界的描绘,极尽富瞻华丽,另一方面她对人类的诸多情感如亲情、爱情等的描写又进行解构和变形,对文明进步等话语进行揶揄与嘲讽,使其小说充满幻灭和虚无感,由此形成了她小说中矛盾而颇富张力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生命况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里怀着对生命的惊奇,建立了可喜的声色世界,同时在这个形式世界里又并置了悲凉虚无的人生内蕴,形式与意义彼此消解的矛盾促使她的散文呈现一种独特的游离的人生景象。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对现代主义的病状有深刻的揭示,形成了她小说三个互相联系的重要主题:一是彻底的隔离与孤独、二是世界的虚无与荒诞,三是女性在禁闭中疯狂.这三个主题皆与她独特的生存体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人生和人性深刻的认识和表现,张爱玲的创作格调总体上是高雅的。由于受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文化环境影响,加之作家自身远离政治,立身世俗,其文学观念显示了强烈的通俗取向,并在创作中具体体现为热衷于表现当下世俗生活、都市生活场景、男女婚恋题材,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营造小说的故事性。因为她能够把现代意识和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渗透到民间化的创作中,所以小说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从女性视角出发,张爱玲的人性关注主要体现为对于女性问题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在张爱玲的笔下,女人们一方面为旧的生活所拘束,另一方面又为新的生活所威慑.新旧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陷入了一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为难处境.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将自己作为人的内涵一点一点地散失.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把目光对准了都市生活,两者都有其浓厚的都市情怀,而这种都市情怀的落脚点即是上海,他们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使上海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新感觉派作家们表现出他们对都市病态人性和生活的批判与伤感,而张爱玲眼里的上海是个灰暗、阴郁的人性沦丧地。张爱玲描写上海多是写上海的街道、公馆等比较琐细的小地方,这就从新感觉派作家描写的灯红酒绿的舞厅、酒吧生活转移到每日每时发生的平凡而有质感的家庭这个都市细胞里面,是世俗人共同过着的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新感觉派作家和张爱玲让上海(都市)作为一个全面复杂多层次的审美对象出现,利用他们手中的笔和他们的天赋才情将都市真实的面貌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 ,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 ,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 ,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和张欣 ,都热衷于表现都市生活。在表现世态人心方面 ,她们有共同点 ,也有区别。雅俗共赏 ,是她们作品共同的审美态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互文性理论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张爱玲作品的互文性,张爱玲的作品表现了以?爱?为主线的互文性:张爱玲?爱?与胡兰成?今生今世?的互文,?爱?与?金锁记??怨女?的互文,?爱?与张爱玲其他作品的互文性,?爱?是张爱玲的经历、人生观的互文对话,寄托了张爱玲的理想和爱情观,呈现出张爱玲作品的整体结构上的互文性。?爱?与经典传统故事“人面桃花”的互文性,在?爱?的塑造上,体现了张爱玲对“人面桃花”故事的改造才能,是对经典故事改造的一种否定变异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凭借独特的身世和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既承袭了古典文学中的贵族气质和趣味,也兼具现代文学的平民意识和立场,从而赋予其小说以独特的张力效果,从中可探寻文本的阅读和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恋惊世骇俗,它既助推了张爱玲走向了创作事业的成功,同时也给张爱玲的后半生以及创作留下了难以抹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