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长期以来流行此种说法:“蛮”为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侮辱性称呼,“蛮”即“野蛮“、“不开化”之义,“蛮”字从虫,即表示不把他们当人。如《民族语文》82年1期37页:“从意义上看,‘蛮’是个贬称,古代泛称南方少数民族。”白耀天《僮族源流试探》:“(有的人)不审慎地考证就把史书上的‘蛮’……完全加在僮族的头上,试想僮族怎么能接受呢?我们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赋税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方广安的土地上,北起江淮,南极岭南,东自荆扬,西至益梁,居住着大大小小数十种少数民族,他们皆被泛称为“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式”、“南蛮”、“北狄”被合称为“四夷”。①“南蛮”中的蛮、僚(潦)、俚族,②是秦汉以后南方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三大支,他们向封建政府交纳的赋税,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马克思说:“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的生活源泉。一句话,它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③封建国家向人民征收田租、赋税来维持国家财政开支,向人民征发兵役、…  相似文献   

3.
左江岩画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平而河沿岸的断岩峭壁上,先后发现古代岩画点六十一处。分布于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四县境内,绵延达二百公里。岩画全部用赭红颜色画成,规模巨大,气势雄伟。它是广西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批珍贵的古代岩画,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是壮族先民创作的。但究竟是壮族先民中的哪一个民族,又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是骆越;有的学者认为是西原族。此外,还有的同志认为是乌浒人,并认为乌浒人不是越族,而是属于僚族(指濮族后裔的僚族)。以上三种不同的看法表明:左江岩画族属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到是越族系统中的哪一个民族,而且涉及到是否属于越族系统。因此,进一步弄清岩画的族属是有必要的。一、关于岩画的年代  相似文献   

4.
广西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侗、仫佬、毛难、回、京、彝、水、仡佬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区七十多个县(市)内,居住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百分之六十以上。本文对形成广西多民族的历史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共同探讨。(一)壮侗语族的先民是广西最早的土著居民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古籍中,就有了许多关于岭南广大地区居住着百越系统族群的记载。《吕氏春秋·恃君览》中说:“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  相似文献   

5.
清代广西的土地问题,有流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有土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因后者已有专文作探讨(见《广西民族研究》1987年2期),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流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清代广西的土地,综合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有官田、民田、壮田、瑶田、俍田、学田、兵田、堡田、屯田、屯馀田等名目。改土归流后的泗城府,据(清会典》卷一七《户部》载,除官田、民田外,尚有膳田,另据《大清一统志》卷三六○载,还有官族  相似文献   

6.
“百越”,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六世纪岭南越族大多称为俚人,冼夫人是当时俚人的杰出首领。她毕生致力于“和辑百越”,开拓岭南,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冼夫人的出生年月,史无明载。后世研究冼夫人的文章,多数认为她生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初年(约公元522年).当时,她的故乡高凉郡(今高州、电白、茂名、阳江一带),溪峒“各有长帅,无君主”,“尚仍蛮俗”,尤其“好相攻击”,经常发生“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的部落战争。冼夫人的哥哥冼挺,虽身为州刺史,也“持其富强,侵掠旁郡”。①生长在世为南越首领之家的冼夫人,“幼贤明,多筹略”,②目睹南朝后期  相似文献   

7.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千百年来不仅在我国的汉族地区广为流传,而且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很深的影响。单就广西壮、瑶地区而言,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瑶族的《盘王歌》和信歌中都有关于“梁祝”的歌词,壮族情歌中也常出现“要学山伯和英台,生生死死也成双”等诸如此类的词句。然而,正如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人民的文学创作“有时编造新的,有时把从前编的加以改编,使其适应于自己当前的情况。”(《杜勃罗留波夫全集》第一卷,第523页)壮、瑶人民结合自己特定的社会生活,从人物形象到语言风格,从情节处理到环境描写,对原“梁祝”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加工改造,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梁祝”故事在流传中的这种变异,是与古代壮、瑶地区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及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的。本文力图就其变异的历史根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越字古代写为成,是中原华夏族对东亚南部使用成的人们共同体的专称。随着汉民族对越民族群体了解的深人,并针对越民族群体分布广、支系多这一历史特点,汉族史家便将越民族群体称为“百越”。南朝时期,百越后裔分布区成为有显著特点的两大片,一片是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以东地区居住着受汉文化影响的俚、僚;一片是红河以西以鸠僚为代表的掸泰先民,这基本上奠定了现代以百越民族群体为主发展而来的壮侗语族各族的分布格局。从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及语言来看,海南黎族不是苗族。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10.
1933年的桂北瑶民起义是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留下了诸多耐人寻索的历史疑案。近年来引起了史学家重视对它的研究,围绕起义失败的导因与背景等问题,在民族史学界展开了讨论。但对“兴瑶灭汉”说,尚无专文论述,本文拟根据调查和现有材料,对此作一些探索。所谓“兴瑶灭汉”,是指桂北瑶民起义“只杀汉人,不杀瑶人。”关于“兴瑶灭汉”说的记载,最早见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八月二十日出版的《政训旬刊》第22期,刘宾一《兴全灌龙各县瑶叛与剿抚经过》曰:“瑶民叛变,既有共匪为之煽惑,又以兴瑶灭汉为口号,其目的当在夺取政权,不仅掳掠财物而已也。此次瑶叛虽在夺取政权,藉以兴瑶灭汉。……桐木江所产之瑶王法力无边,能抵御一切枪炮之弹,能灭汉兴瑶,能使瑶民今后利益无穷。”  相似文献   

11.
<正> 历代封建王朝,对于蛮族地区,均设官管理,同时其族内亦有长帅,管理其内部事务,然皆纳贡献,授以官爵,使自镇抚.《宋书·蛮夷传》卷九十七载:“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宋因晋)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蛮帅石宁等一百二十三人,诣阙上献.”唐代实行羁縻政策,以少数民族首领治理其地.宋沿袭唐羁縻政策,以瑶族地区为羁縻溪峒.宋太祖时,以辰州瑶人秦再雄智勇双全,而熟悉当地情况,在瑶族中有威信,擢为辰州刺史,“自辟吏属,予一州之赋.”后又升为辰州团练使.其所管辖的地区数千里,国家不增一兵,不费帑庚,终太祖之世,边境无患.(见《宋史·蛮夷列传》卷四九四)后来在北江二十州置刺史,以溪州的彭氏为溪州刺史兼部都誓主,“州将承袭”,“州有押案副使,听自补置.”(同上)  相似文献   

12.
米芾是宋代名书画家,与苏轼等并称宋四大家。罗绍文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撰文对米芾是否是西域人后裔的问题,作了详细考证后认定,米芾的上三至四世祖从西域移往中原地区,是西域人后裔。理由如下:(1)唐中叶以前没有米姓。米姓是北魏时出现的西域米国人,以国为姓。西域有米国记载,最早见于《魏书》。(2)明周嘉曾撰《香乘》云,米芾临死之前,遍请郡僚,举拂示众曰:“众香国中来,众香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悬棺葬,分布于江南十三个省(区)。悬棺葬的族属很复杂,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其中包括川南一带广为流行的“僰人悬棺”说(参考石钟健先生《悬棺葬研究》油印书稿)。关于川南僰人的族系,当前史学界主要有氐羌说和濮僚说两种观点。其中,僰人是否使用悬棺?也是这两种观点分歧的焦点之一;此外,悬棺与铜鼓,也都在古代川南一带广为流行,这两种特点突出的古代民族文化,是否同为一种民族所使用?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文物》杂志一九八○年六、十一期上,发表了一批悬棺葬的清理报告和论文,其中,对于珙县悬棺葬的族属,就反映了对川南僰人族属的不同观点:有的同志同意当地方志上的“僰人悬棺”说,认为珙县悬棺葬的墓主,是属于僚人的“都掌蛮”;也有的同志否定“僰人悬棺”说,认为“都掌蛮”属氐羌系统的僰人,与珙县悬棺的墓主——土僚无关。由于这一讨论,涉及对川南  相似文献   

14.
壮族先民"骆"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及其先民的称谓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骆人、僚人、僮人."骆"大约出现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之际,以东汉时期的"骆越"二征举兵反汉最为著名,以后逐步弃用.有学者认为"骆"是壮语山地"弄"、"峒"的衍化,也有学者认为"骆"是壮族先民图腾部落"鸟"的壮语言译等等.笔者认为"骆"是壮族"竹","骆"人是竹为图腾的竹部落,但"骆"后来演化成了一个大的族称符号.从"竹"来解读"骆"的本意,也许会发现壮族先民存在过一个原始竹文化盛行的竹器时代.  相似文献   

15.
据明代《献征记》记载,称临高人为“僮(壮)”。1980年7、8月间,国家民委派一个民族识别调查组,对居住在海南岛临高县一带人民的语言、风俗、历史等进行调查,亦确认临高人是壮族。这使我想起临高历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王桐乡。王桐乡被称为海南“四大才子”(又称“四绝”)之一。这四人是:明代丘浚,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世称“读绝”,写有不少诗文,收于《丘海合集》,又是明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海瑞,做官清廉,囊无赢资,世称“忠绝”,著有《海瑞集》;王桐乡,以诗文出名,  相似文献   

16.
荆蛮浅释     
荆蛮,据新《辞海》云:“即楚,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新《辞源》云:“古代中原地区泛称江南楚地之民。”窃以为皆失之太简。考之史籍,似应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指楚。《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奔楚,而其告诸侯曰:‘兹不榖震盈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底。”周人敌视楚国,称为蛮荆,《诗经·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说苑·尊贤》:“救中国,攘戎狄,卒协荆蛮,以尊周室。”(二)古族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荆蛮义之,纵而归之者千余家。”《史记索隐》云:“荆蛮,南夷之名。”《汉书》谓:“荆蛮之吴子寿梦,盛大称王。”荆蛮为吴越之地的古族称。而朱熹注《诗经·采芑》云:“荆蛮,荆州之蛮也。”为荆州之古族称。荆蛮为古代长江中下游之古民族。(三)指地域。(1)指吴越之地,《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太伯奔荆蛮。”一段时说:“而亡荆蛮者,楚灭越,其地属楚,秦灭楚,其地属秦,秦讳楚,故曰荆。故通称吴越之地为荆。及北人书史云蛮,势之然也。”这里说明是长江下游的吴越之地的通称。(2)指长江中游江  相似文献   

17.
<正> 《后汉书·南蛮传》载:“及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学者认为这已说得很清楚,“洞庭为蛮地,苍梧为越地.”(蒙默《扬越地域考》)苍梧地望已跨南岭.两广从事考古的同志,亦以考古材料阐明先秦时期“楚国的南界实际上已越过南岭.”近有学者对上说表示异议,认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有力的文献资料或考古材料能确证岭南地区先秦时期曾属楚国疆域.”学术探讨,各抒己见.兹就本人从事广东旧方志研究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罗列如下,说明先秦时期岭南确有部分地区已属楚国疆域,请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8.
近年广西掀起了一股小小的“黑衣壮”热 ,出版了“黑衣壮”的书。笔者对此却有不同看法。“黑衣壮” ,顾名思义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有如“白裤瑶”就是穿白裤的瑶族。那么 ,“黑衣壮” ,也就是穿黑衣服的壮族 ,算不算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呢 ?以服饰特色作为族称或民族支系的称呼 ,是很正常的 ,无可非议 ,如白族、花苗、红瑶 ,等等。但如果以服饰颜色来区分壮族的支系 ,似乎于理不通。笔者曾去过那坡县龙合乡一带所谓“黑衣壮”居住的地方考察 ,那里偏僻遥远 ,交通不便 ,大石山里的壮人与外界交往很少 ,所以还得保持穿用蓝腚染成的传统黑衣黑裤…  相似文献   

19.
神女、游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选》注引《高唐赋》云: 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闻王来游,愿荐枕席。”另如《史记·周本纪》: 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史记·赵世家》: 王游大陵,他日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治东夷与东夷文化的专著及论文时有问世者,虽撰述时所取角度不同,但认为东夷族非炎黄族、东夷文化与炎帝黄帝所从属的华夏文化亦非同源,而为一独立的文化体系之观点则比较一致。本文拟从纵的方面,即从东夷族活动的史的方面作些论述,指归在于探讨东夷文化在文献中泯灭之原因。才疏学浅,谬误之处望专家正之。一、释名与地望夷人,作为一个民族来说,泛指古代东方之人,但又别于古代的炎黄族。周时,立此称呼以马戎、狄、蛮比类,含有贬义。《周礼·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大戴礼·千乘》:“东辟之民曰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然周之前,夷字已在甲骨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