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怪谜巧猜     
翔宇 《当代老年》2014,(5):55-55
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时,有一年大雪,他和好友陈述古同游西湖,欣赏雪景。当时,西湖人踪稀少。陈述古一时兴起,出一怪谜,想难难苏东坡。他说:“‘雪径人踪灭’,请猜一首七言唐诗中一句的上半句。”东坡听了暗暗吃惊。  相似文献   

2.
口口 《金色年华》2011,(5):58-58
年轻时,每天拥着晨光而起,风拂去黑夜的孤寂,捧一缕金沙任封闭一夜的心呼吸新鲜的氧气,无忧无虑;年轻时,每到傍晚余晖穿过树叶间的缝隙,划过五指透到脸颊,任凭淡粉的霞光拖走青山后那疲倦的云,忘乎所以。树下被街灯拖长影子的我在望着树上方那轮月,月虽不懂我,但不知何处肯定有也正望月的人。我们虽不相识,却此时赏着同一轮且,寄托同种希望,这是无解的题,无解的谜。我们永远不会相识其他人会在哪里,却因为月让我们心连在同一个领域。这是青春的魅力,给我遐想还我难题。  相似文献   

3.
记忆中每一种味道都充盈着新鲜的情感:天空,梦想一般清澈透明;祖母,黄昏里远远升起了炊烟;情人,总以他独特的温度与气息来袭,瞬间忘记时间、忘记世界、忘记自己。 每个人都对某种气味难以忘怀,那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独享的一段谜情。一位著名的调香师在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感汉道:“我相信香水的直觉战胜一切,她比回忆更有力,但回忆却在嗅觉深处影响我们!”  相似文献   

4.
猜人物谜     
亚亚 《当代老年》2010,(9):48-48,15
1、社会在发展(打《水浒》人名一)2、召之即来(打《水浒》人名一)  相似文献   

5.
中秋月谜     
刘泽君 《老年世界》2010,(20):30-30,45
1.放歌城楼月中秋(打一成语) 2.中秋花香月儿满(打一果品名) 3朋月当空人团圆(打一字) 4.月儿圆圆喜开镰(打一成语)  相似文献   

6.
巧猜姓氏     
白金香 《当代老年》2008,(11):38-38
一家旅店的老板热情好客,常爱和旅客拉呱儿。一次,店里一下子来了5位住宿的客人。客人刚刚落座还没来得及登记,老板就凑上前去和他们拉起呱儿来:“请问各位先生都贵姓呀?”  相似文献   

7.
巧猜姓氏     
云海 《当代老年》2008,(11):38-38,33
下雪了,迷阵中布满雪花,请你以大、中、小三朵雪六次,从一个入口走到另一个出口。但路次不或交叉,应该怎样走?  相似文献   

8.
魏一 《职业时空》2005,(9):56-57
苏东坡的文章著名、书法著名、食谱也很著名。  相似文献   

9.
正读苏轼文集,发现这位北宋大文豪对于种树居然颇有心得。苏轼从小喜欢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三万栽"虽然是夸张的修辞,足以表达喜爱之情。"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满山青青的松柏,寄托着苏轼的乡愁。少年时种下的三万株故山松柏,自此后,在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青碧。陕西凤翔。签书判官和他挚爱的夫  相似文献   

10.
“无事以当贵”是指人不要把功名利禄,荣辱过失看得太重。如果能做到随遇而安,无事以求,这比大贵更能使人尽享天年。  相似文献   

11.
向荣 《当代老年》2014,(2):52-52
有一次,郭沫若和数学家华罗庚碰到一起,两人谈起“寿称”。华罗庚提到古人对高寿之人给予的美称,如称七十岁为“古稀”,八十岁、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为“期颐”时,他说如果未到整数岁,如只有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那该怎样称呼呢?郭沫若风趣地说: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助数学家和文学家了,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的品茶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东坡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无论是为官为民,闲暇之余,必去当地寺庙与方丈一同品茶论道。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初到杭州为官的苏东坡去金山寺游玩。该寺方丈有一习惯,就是面对身份、地位不同的来宾,常以敬香茶(上等茶)、敬茶(中等茶)、茶(三等茶)三种呼语暗示侍者沏泡不同的茶招待之。东坡跨进寺门,方丈见他衣着普通,以为俗客,便淡淡地说了声坐,对小和尚喊茶。稍事寒暄,方丈感到对方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起身引入厢房,说道:请坐,随即吩咐:敬茶。再经深谈,方知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向别人提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希望对方能给予帮助。若要对方爽快地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应把握最佳时机,讲究人际交往的技巧。向对方提要求,有时不能开门见山,要先说一些与要求无关的事,与对方巧作周旋——也就是“兜圈子”,待时机成熟,再提要求,这样,对方十有八九会满足你。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交际》2008,(8):22-22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祖籍河北栾城县,生于四川眉山。一生为官多遭贬谪。人们都知道,元事占八年(1098年)他被贬定州知州时,教农民种水稻,并创作了《插秧歌》,后发展成地方剧种“定州秧歌”。苏东坡为何有如此农耕情结呢?这要从他的人生经历说起。  相似文献   

16.
回答问题一般情况下直接作答,然而,有些问题刁钻古怪或别有用心,直接作答容易陷入尴尬之境或被引入圈套。这时,就应该另辟蹊径,巧妙应对。  相似文献   

17.
吴越 《中外书摘》2008,(10):66-68
《水浒传》中说:高俅本来是苏东坡的“小史”,是苏东坡推荐给小王都尉,小王都尉又推荐给端王的。端王登基做了皇帝,高俅因此发迹。言中之意,似乎高俅迫害林冲等人,都是苏轼的罪过。其实,苏东坡把高俅介绍给小王都尉,实有其事,而高俅迫害林冲,则是空穴来风。高俅其人,并不像《水浒传》中写的那样坏,至少不是“六贼”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各级领导干部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事业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因此,具备相应的文学修养也是领导干部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学修养的养成有利于领导干部培养生活情趣、提升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有助于培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提高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然而,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更热衷于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习与运用,对于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几近忽视甚至忽略。为使广大领导干部对文学修养的重要性引起重视,知道如何去提升个人的文学修养,本文详细阐述了提高领导干部文学修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新周 《老人世界》2014,(12):27-27
我的家乡是献县泛区四十八村,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常年闹洪水。所以,孩子们早早学会了游泳、划船、捕鱼、织网……  相似文献   

20.
岑颖智 《现代妇女》2014,(7):314-314
新闻写作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集新闻学、写作学等课程于一体的课程,在以往新闻写作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对新闻写作固定模式的一种培养,但是新闻写作归根到底还是一种文学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对作者的要求就不仅仅是对新闻学知识的掌握,更是对作者的文学修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新闻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文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应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