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相似文献   

2.
《廊桥遗梦》男主人公罗伯特·金凯与作者沃勒十分相似。金凯即沃勒的代言人。通过金凯远离现代文明的倾向,他对高度商业化、组织化的现代社会的不满以及他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否定态度,沃勒表明了自己对现代文明的反叛。个人本能欲望与现代文明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与冲突。现代文明压抑和束缚了个人本能欲望的实现。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反叛,实质上是对个人本能欲望的强大束缚力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运用拉康有关死亡本能的理论探讨小说&lt;土生子&gt;中主人公别格的死亡本能和他作为悲剧英雄的命运.别格的攻击性既是其与白人想象认同的结果,也是死亡本能,即破坏意志的显现.别格死亡本能的特征表现为:重复自动性、自我毁灭性、创造性、快感目标以及无法控制性.  相似文献   

4.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杰作,讲述了弃儿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对希斯克利夫的心理进行分析,解读他从复仇走向死亡的心理全过程,揭示了他复仇、自虐、自杀等歇斯底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即受死亡本能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而马娄与浮士德的毁灭都是超我运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水矢吾 《金陵瞭望》2008,(14):20-20
有意思的是,范跑跑很率性——他直言不讳自己的思想逻辑、价值判断……冷静得一如他的出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那富有思辨味道的反道德挑战——“以充当道德逃兵的方式从缺乏个人自由与尊严的社会中出走”的理念和行为就具有合理性。正像有媒体评论指出的:“他对自己的本能反应作出了‘非本能’的解释”。因而他所谓自己是“思想烈士”的结论不过是一种故作姿态的自我开脱的说辞。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血性意识",将人的本能冲动视为人类最真实的存在,他主张让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最完整的表现.他倡导用"血性意识"来抗衡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本文通过对劳伦斯的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体现了劳伦斯的"血性意识"和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7,(7)
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许多标准。在一切标准之中,我始终不放过两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看他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看他有无崇高  相似文献   

9.
猪八戒是滑稽的多重性喜剧人物,其滑稽游戏与<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传奇故事的"游戏文本"的文化功能息息相关,压抑的本能、欲望造就了他的滑稽.除了本能欲望他一概以滑稽的游戏态度自觉不自觉地颠覆,在整个文本中造成了一个狂欢的局面,从而以寓重于轻、既否定又肯定的形式表现了自由的生命本质,造成了对生命自由的觊觎局面.<西游记>本文以此来复归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正是这种本文里忘我的本能欲望的游戏和狂欢,象征了文本外知识分子在昔日的一种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但为卿故     
宁子 《人生与伴侣》2013,(12):18-18
常常以为已经忘记他了,可是每每和不同的男子相遇时,却又总是会想起他来。 比较几乎就成了本能的事:A虽英俊,但不及他有气质;B虽有气质,但不如他有学识;C有学识,又不够英俊……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本能,是自私,不论是什么原因,在无数双信任的眼睛的注视下,他选择逃跑,选择了这没有结束的最后一课……  相似文献   

12.
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总是依赖其魅力、本能和巨大财富度过难关。可是,腐败和利益冲突的指控始终彼伏此起,而他的左翼对手的力量正在日趋增强。  相似文献   

13.
容格“原型论”美学评析曾繁仁早在1919年,容格就在《本能与无意识》一文中提出了“原型”的概念。他说:“本能与原型同样出自集体无意识”。(转引自《神话──原型批评》第99页注②,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但将其作为美学或艺术的理论提出却是1922年...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道德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泼灵敏的,是人生命的自觉.他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本能、理智、理性三个层次.其中,理性是人心的主宰,而本能、理智都是工具与手段.人心实现生活的艺术化.通过生活的艺术化可以在社会中培养一种新的风气,一种新的风俗,从而涵养德性.这便是教育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抱怨     
我对那些天生爱抱怨的人怀着一种本能的反感。我认为他们做事时肯定没有尽力。如果一件事他用心去做了,即使没有成功,他也会心安理得。越是那些畏手畏脚,浅尝辄止,甚至连尝都没尝的人,看到有人在他前面倒下了,他便大喊大叫,顿足捶胸。其实他哪里知道什么是苦难。在苦难里浸润过,真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有别于通常对余华所作的现代主义定位,而依据其作品对人性恶与本能世界的极端还原写实和主体性的极度空缺两大主导特征,将他定位在自然主义的极致(边缘)状态,也不否认他由自然主义向表现主义的过渡趋势。进而寻求余华被人公认的“冷酷”风格的三重产生根源,即对世界的悲观态度和对“真实”的执著追求;对“真实”的独特认识;职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他作品中与自然主义关系密切的四种常见主题——人性恶 与暴力、本能与欲望、遗传和历史作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有人认为源于早期人类旺盛的求知欲,有人则主张出于原始人的本能。二者各有片面的真理。但无论是求知欲或是本能,其主要根源都是由于原始人的生活、劳动和生存斗争需要对他所接触并给他以压迫或福利的自然现象、生理现象追根究底,寻求答案。而人类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漫长过程中,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既出现了基于理智认知的哲理体系,也出现了躭于玄想梦幻的颠倒的宗教世界观。因而,从认识论说,哲学和宗教是一对孪生的双胞胎。  相似文献   

19.
分析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阐述了在现当代文学中,作为丑学之主要内容的本能欲望无处不在;性本能是主体这一理性载体的非理性表达,作家们把本能论做了民族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论D·H·劳伦斯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H.劳伦斯是20世纪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禁区,致力于描写原初的人性。本文结合劳伦斯所创作的三部重要的作品,分析了成长环境对于劳伦斯道德观的影响及其作品所体现的自然本能观和自然主义道德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劳伦斯的道德观和他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