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面对持续时间久、牵连国家多、涉及范围广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之凸显。时代的浪潮将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跨国公司和个人等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幕前,它们作为全球治理的主体在全球治理的不同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治理多元主体趋势势不可当。  相似文献   

2.
数字     
5.5%全球百强企业高管薪酬普增5.5%近日,根据猎头公司进行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员工超过10万的全球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收入为135万欧元。这一金额几乎对半分为66万欧元的基本薪资和69万欧元的短期奖金。与上一年度相比,基本薪资增加了5.5%,而包括奖金在内的总薪酬增加了3.4%.  相似文献   

3.
1月10日,江海侨声杂志社召开刊物理事会'95年会,南京大学教授赵曙明向与会的理事单位代表介绍了世界经济发展趋向。以下是他讲话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竞相投资海外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逐步走向一体化。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形成了区域集团化、全球化的构架。当前从事国际化生产的跨国公司约有4万家母公司及其25万家子公司。作为全球性指标,1995年对外直接投资2.6万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将充满着全球性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今世界正以经济利益的权衡为主导,进行着区域性的结合。欧共体(EC)即将正式成立,12个会员国之间的经济国界将不复存在,商品、资金、劳务等可自由流通,免于海关检查,创造了一个拥有3亿2千多万消费者的市场,主要对付日本的竞争。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东移,亚太地区的经济也正在形成区域性共同体,将拥有多达18亿消费者的大市场。目前我国正申办恢复国际关贸总协定缔约国  相似文献   

5.
全球性问题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石.文章从系统观的角度分析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问题与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困境问题使传统民族国家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全球性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兴起。西方理论界在多个维度上探讨关于全球治理问题,涉及到民族国家主权、公民社会、世界主义民主模式、文明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各国政府、联合国等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等也纷纷转变传统的行为模式,为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作出了重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文化对话是在文化发展的既定格局中展开的。文化发展状态的不同,导致文化对话的强势弱势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全球性知识———同情性的全球性知识与领导性的全球性知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文化对话状态,依赖于多方面条件的改变、人类长期的努力。惟有如此,建立在文化间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全球性知识体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重要问题。我国自7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盲目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50年代的20‰以上已分别降到1990年的14.39‰,1997年的10.06‰②。人口再生产正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多,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仍将在2000万左右,育龄妇女人数在3.4亿左右,净增人口在1000万以上”③。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态势在长时间内难以改变,因而我国将长期面临艰巨的人口控制…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来龙去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实力仍然是国际政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全球社会各行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却越来越反映出世界许多地区的现实。文章通过剖析全球化的几个方面——经济全球性因素、环境全球性因素、军事全球性因素、社会文化全球性因素等,试图道明全球化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0.
反腐倡廉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中国政府与民众也乐此不疲。本文舍弃多视角研究方法,从思想角度多侧面地深入剖析当前公共官员腐败行为的思想性根源,并简要分析了党和国家关于“三个代表”、“以德治国”在整治腐败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性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冲击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传播技术与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则和全球化汇成一股潮流,导致了全球性媒体的出现。全球性媒体所具有的彻底商业化、非管理化与高度垄断等特点破坏了公共领域赖以存在的公共性原则,使全球的公共领域面临巨大冲击和影响。本文的目的正是想探讨全球性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具体冲击与影响并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现代性的危机。现代性不仅使贪婪合法,而且使之合乎道德,多数人对物质财富的贪求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儒家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现当代人的理解截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对当代环境思想有诸多启示。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孔颜之乐",则地球的生态压力会大减;借鉴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我们可找到纠正人类集体道德错误的客观参照系;"赞天地之化育"是好且正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本能地推动了资本的全球化,推动了现代性的过度膨胀。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追求现代性的“自然”结果,而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马克思生态正义的“拯救之手”。全球性生态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讨伐”。要实现全球性的生态正义,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应重估自然价值,增强全球性生态正义意识;改变异化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生态利益关系;依靠法制规范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超越制度藩篱,实现全球对话与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超越现代性的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本能地推动了资本的全球化,推动了现代性的过度膨胀。全球性生态危机是追求现代性的"自然"结果,而全球性生态危机呼唤马克思生态正义的"拯救之手"。全球性生态正义不能仅仅停留于"话语讨伐"。要实现全球性的生态正义,超越现代性的"阿克琉斯之踵",应重估自然价值,增强全球性生态正义意识;改变异化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生态利益关系;依靠法制规范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超越制度藩篱,实现全球对话与协商,采取共同行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超越现代性的新文明类型。  相似文献   

15.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生存和活动方式。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交往经历了不同的形态。交往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交往的不断全球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全球性经济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性政治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保障;全球性文化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村涌现出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专业户,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范围之广,远远出乎人们的预料。仅以安徽省为例,1982年有专业户65万户,到年底增至95万多户,目前已发展到140多万户,占总农户的14.8%。其中,粮食专业户由上年的1万4千多户发展到6万多户,增长三倍多;畜牧业专业户由上年3万户发展到20万户,增长五倍多。林业专业户也发展到13万2千多户。专业户经营的范围不仅包括种植、养殖、林业、渔业,而且还扩展到手工业、农副产品运销、植保、良种繁育、畜禽疫病防治等七十多种专业,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当前对专业户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文现就以上几点,谈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三届,就是提1977年底、1978年中、1979年中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进入大学的青年。这批人,1982年1月毕业了27万多人,1982年夏天又毕业了31万多人,1983年夏又有27万人毕业——这就把85万人之多的一代青年成批地推向社会。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仍在蔓延和深化,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更加明显。青岛市作为外贸经济依存度较高的城市,外贸企业和关联企业集聚度高,从业人员多,因此,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稳定外贸出口增长,防范外来风险,提升青岛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青岛市抵御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当务之急。同样,青岛市外贸企业的一些成功做法将对其他地区的企业防范和应对危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区分全球化和全球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全球化进程产生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普世价值观,全球性时代孕育了代表世界上大多数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全球化形成方式的反思与摈弃,对全球化主导价值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全球性治理原则的提炼与弘扬.人类共同价值借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得广泛的认同,将推动全球性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科院任定成先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科学,将产生于西方文化土壤之中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认同为全球性的文化,这种看法有失妥当。从内容上来看,任先生的全球性的选取标准和选取内容存在矛盾,由此所选取的全球性文化具有单一性、简单性、独占性的特点。作为社会文化的科学属广义的科学范畴,既有世界性、全球性的一面,又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就方法论而言,作为文化现象的近代意义上的科学仍带有浓厚的西方传统特色,因而称其为西方文化没有什么不妥。作为文化的科学要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全球性的文化,不仅应该从科学精神、方法、规律的普遍性、普适性出发,更要以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兼容性、互补性为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