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的中美贸易不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的角度,基于1983-2006年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扩大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中国对美国的进口会促使美国资本进一步流入中国;虽然在短期内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对其出口具有替代效应,但是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对其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意对美国外交政策有一定影响。世纪之交 ,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得到加强 ,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支持美国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美国公众对于中国的总体印象是负面的 ,认为中国是对美国的最大威胁 ,但同时又认为中国对美国非常重要 ,不能把中国当成敌人。从美国的民意可以大致看出美国未来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利用时间序列负二项回归、面板负二项回归及面板门限回归实证研究美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美国GDP、美国失业率、美国对世界贸易逆差额、美国自中国的进口贸易强度指数及中美关系分值与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国实际利用美国投资额和美国对中国商品贸易逆差额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基于行业视角,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增长率与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进口渗透率、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增长率与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有显著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增强国内外大循环活力、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创新赋能产业稳定发展、善用价格承诺解决反倾销问题、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美国频频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由,对中国施压,敦促人民币升值,企图将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内部矛盾归咎于中国,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化解自身问题。文章通过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中国的利弊分析,认为不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说都应该保持人民币的稳定性,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复苏。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传媒大亨亨利·卢斯以《时代》周刊为舆论阵地,对中国进行了大量报道.由于卢斯本身的中国情结和美国世纪理想,这一时期《时代》向美国人呈现了一个逐渐上升的中国形象,从而加深了美国公众对中国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认识,为美国决策部门加大援华力度奠定了有利的舆论基础.但另一方面,卢斯和《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恰恰反映了美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背后是美国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以来,美国高度重视并密切关注中国的崛起及中国在东南亚迅速增长的软实力.美国精英和公众对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认知,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软实力的认知,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和递减效应.从美国认知这一"他者"的角度,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中国应客观评估美国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认知,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美国可能的政策反应.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大众媒介接触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和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对美国民众进行在线抽样问卷调查,获得2 200个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均无显著影响,但通过杂志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通过电视、广播和新闻网站接触中国新闻的频率对美国民众的中美关系认知有显著影响。此外,虽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负面倾向,但美国民众通过各类媒介接触中国新闻的总频率却与其对中国的印象呈正相关,这是由于美国民众通过其他渠道接触到的有关中国信息相比媒体的新闻报道更为负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汉学诞生于十九世纪新教来华传教士、外交官员对中国情况的记述以及美国东方学会对中国的研究.二十世纪初经过欧洲汉学的大力扶持,美国学界终成海外汉学研究的一大重镇,其传统的人文科学研究典范持续至今.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中国现实研究战略价值的凸显,经费正清的大力提倡,民族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对中国研究领域的注入,美国培育了独步世界的新汉学——中国学.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自此进入以中国学为主、汉学与中国学并行发展并彼此渗透的格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中国学界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引发了强烈的研究范式变革,其研究视角发生根本性转移,后现代主义诸多理论的加入也使得美国的中国研究异彩纷呈.纵向梳理美国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2007年在美国怀俄明大学的调查为基础,重点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人、中国社会及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越来越负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美国大学生对中国人的印象具有“光环幻想”的特点.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和民众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导致美国学生把中国政府推断为“妖魔”.研究同时表明,以往关于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推断存在逻辑缺陷,美国商业媒体在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上实际发挥了“去妖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假如中国成为一个全球大国,那美国应如何应对?这是下一任美国总统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部分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美国未来的威胁,美国必须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另一部分美国人则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对美国是利大于弊,美国应当增进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笔者认为,美中经济合作才是符合两国利益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前后中国对美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5~2019年的月度数据,对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前后中国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基于VAR模型结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美国技术壁垒增多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阻碍作用明显,美国国内需求增加会在短期内促进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人民币贬值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存在“J曲线效应”,机电产品价格上涨反而促进了美国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美国经济景气情况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对美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小。因此,注重机电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降低技术壁垒的影响,合理使用汇率政策以及稳定中美经贸关系,将有助于中国未来对美机电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13.
(一) 对美国来说中国究竟如何重要?关于中美关系最长久的传说之一是坚信美国和中国有一种特殊关系,即一种在国际事务中不常见的友好关系。但事实上,中国对美国一直仅仅具有次等重要性——只有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产生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才显得重要。现在由于苏联的解体以及缺少一个新的真实的敌人,美国才第一次必须出于本身的缘故而与中国交往,并且确定中国在美国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与中国的直接接触,起源于19世纪初期,新近独立的美国在中国进行贸易、传教和外交活动,与美国自身的国家建构进程同步。与欧洲列强的中国叙事传统不同,美国的中国叙事带有强烈的自我认定冲动,由此形成的话语逻辑包含了鲜明的美国认同元素。美国的中国叙事的基本逻辑在这一时期得以形成并延续下来,影响了当代美国对中国外交的战略与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由于对美国出口的依赖性减弱,或许全球经济能够经受得住美国经济放缓带来的震荡.中国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似乎表明如果美国的需求减弱的话,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对中国而言,在过去多年的经验表明,美国的GDP增长对中国出口有教大的影响,大概美国GDP增长每下降1%,中国出口额会下降%6.5,但是有趣的是从去年初开始,这种相关性消失效.  相似文献   

16.
嘉道之际美国对华贸易的飞速发展和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冲突,引起中国人对美国的关注和了解,从而使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水平有了一个飞跃。近代前夜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和了解,构成中国人最初的美国观,并深刻影响了早期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12日到4月3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系鲍德威教授应邀来我校历史系讲学。一是讲授了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包括外国学者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外国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19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著作有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历史》和费正卿的《美国和中国》。介绍了哈佛大学费正卿教授的研究成果和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机构、中心及有关刊物,指出当前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向。  相似文献   

18.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多元化文化的一个分支,不仅蕴含着美国主流文化思想,而且包含着中国独特的文化精髓。本文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主要从大陆视角、台湾视角、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和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关系四个角度展开阐述,对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学的辩证关系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概述 1992年初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陆国家,其复杂的国际商业联系网正在扩大。它对美国的最重要挑战不是在外交政策上构成威胁,而是对美国国内经济的挑战。它要求美国改革自已的经济和劳动力构成以应付中国的经济扩张。中国挑战的性质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前景及其对美国利益,可能在很重要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本身  相似文献   

20.
中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问题已经成为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理论分析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中美贸易差额扩大、美国国债相对收益率提高、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等经济因素以及中美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都产生影响.基于2001-2009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了上述结论.其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美贸易差额以及美国国债相对收益率这三个经济因素对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的正向影响机制均成立,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以及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恶化将导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规模的缩小.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决策具备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