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记·秦本记》;秦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引《晋太康地志》疏之。中华书局版《史记》此段标点为: “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 得雄者王,得雌者霜。’……”  相似文献   

2.
蔡蒙考异     
南朝宋时裴骃在《史记·夏本纪》中给“蔡蒙旅平”作注时说:“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见《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第四十六页).这样就出现两个问题:1.蔡蒙是不是二山名.2.蔡山究竟在今天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3.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5.
杜诗管窥     
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分桃花红胜锦四句《集注》引苏曰:“李夫人病起南园,桃花盛开,李不悦,武帝问其故。李曰:‘不分桃花如锦,恼人病眼。’帝感其言,遂去其花。为一国笑。”又引赵曰:“‘不分’、‘生憎’,所以深言其红白也。皆俗中字。惟桃花之深红,絮之酽白,正是春色放荡,无所倚赖者也。如此,故翻是融怒愁人,断送令到酒边,以散其愁。”《杜臆》以为:“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桃柳、春色也,出自剑南,更觉无赖,至触怒愁人,真到酒边,欲借酒以消愁而不可得也。”又引《鹤林》云:“锦、绵皆有用之物,桃花、柳絮,乃以区区颜色胜之,亦犹小人以巧言令色胜君子也。侍御分别邪正之官,故以此告之。”《杜诗解》以为:“‘不分’者,谓桃花不自知分量也。”  相似文献   

6.
<正> 《汉书·高后纪》载,吕后二年秋七月,“行八铢钱”。颜注引应劭语曰,“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刘邦以其太重,更铸荚钱,……民患其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秦钱既“重如其文”——“半两”,即是十二铢重,吕后八铢文为半两,重仅八铢,怎说吕后八铢“本秦钱”呢? 唐杜佑在《通典》中将“重如其文”一句删去,这样,“秦钱,文曰半两,即八铢”,与吕后“八铢,文曰半两,本秦钱”统一了。《通志》、《通考》皆沿袭《通典》的说法,今人亦照搬照引不疑。但,史书明载秦半两“重如其文”,怎好随意删去,含混凑成与吕后八铢相等呢?清人蔡云、今人王献唐皆察觉应劭之说谬误,但二人所释亦难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一袁在綱相武后事之不可信关于袁天綱相武后事,現存有几条材料,分录于下: 《太平广記》卷224引《譚宾录》: “武士之獲为利州都督也,敕召袁天綱詣京师。途經利州,(中略)武后时衣男子之服,乳母抱于怀中,天綱大惊曰:‘此郎君男子,神彩奥彻,不易知。’遂合后試行床下,天綱大惊曰;‘日角龙顏,龙睛凤頸,伏羲之相,貴之极也。’更轉側視之,又惊曰:‘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太平广記》卷76引《感定录》: “唐則天之在襁褓也,益州人袁天綱能相,(中略)則天时在怀抱,衣男子衣服,乳母抱至。天綱举目一視,大惊曰:‘龙眼凤頸,貴之极。若是女,当为天下主。’”《旧唐书》卷191《袁天綱传》: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话;“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皆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课本上对其中的“客何为者”未予加注。查王伯祥先生选注的《史记选》,其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你是干什么来的。”(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史记选》第44页)又,《古代散文选》中对“客何为者”的注解是:“(这个)客是作什么的。”(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古代散文选》上册第186页)从这两个权威性选本的注解中不难看出:一个是把其  相似文献   

9.
[媚痴、抹达]《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本)卷一五《龙境伦禅师》:“师曰:‘作么生是黄云郎当媚痴抹达为人一句?’僧无对。”(948页)庚案:“郎当”,言疲惫不振貌。“媚痴抹达”则颇费解。考《容斋随笔·四笔》卷一:“柔词馆笑,专取容悦,世俗谓之‘迷痴’,亦曰‘迷嬉’。中心有愧见诸颜面者,谓之‘缅’。……虽为俚言,然其说皆有所本。《列子》云:‘墨尿、单至、蝉、憋四人相与游于世。’又云:明、唾倭、勇敢、怯疑四人亦相与游。’张湛注曰:”墨音眉,屎,敕夷反。《方言》:江淮之间谓之无赖。眼音缅,音殓,《…  相似文献   

10.
“可以”在上古汉语中,都是两个词的结合,还是其中一部分已凝固成为一个复音词?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了解为两个词的结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并且认为:“汉代以后,‘以为’和‘可以’才逐渐凝固成为复音词。”于此,王力先生特别引用了《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一例为证。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助动词”一节的“可”字条下,《词诠》的“可”字条下,均引《史记·袁盎列传》“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为例证,来说明“可”的意义,都未涉及“可以”。据此,可以认为,杨树达先生对《史记》中的复音词“可以”,乃至整个汉代的著作中的复音词“可以”,都是作为两个词去理解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12.
近读《史记·殷本纪》、《汉书·艺文志》,疑两处句读有误,特商榷如下:一、《史记·殷本纪》:“祖己曰:‘唯天监下典厥义。’”(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尚书·高宗肜曰》作:“祖已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故《史》例应读作“祖已曰:‘唯天监下,典厥义’”译成现代话是:“祖己说:‘上天考察下民,把义作  相似文献   

13.
《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中几处标点,我们认为有可商榷处.(1)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象》曰”者是也.(第5)按:“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如今王弼本之《乾卦》后加‘《彖》曰’、‘《象》曰’者是也.”这是一句话,意为:郑康成开始把《彖》、《象》合于经,象今天的王弼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八佾》篇记载了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与他的弟子子夏的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历来对这段话的意解很多: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曰:“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又引孔安国曰:“孔子曰‘绘事后素’,子夏闻而解,知  相似文献   

15.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17.
“异哉”——两码事《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包围了山头,淹没了高阜),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有可以使他治水的吗)?’佥曰:‘於,鲧哉!’帝曰:‘咈(不行),方命圯族(常不服从命令,又和同僚关系很糟)。’岳日:‘异哉!试可用乃已。’帝曰:‘往,钦哉(去吧,谨慎点)。’”这段文字中,“异战”一语,历来未有确解。作《〈书〉集传》的宋人蔡沈说:“‘异’,义未详。疑是巳废(否定)而强举之之意。”其实,细读上下文,“异哉”的意义是明白的。帝尧起初不同意让鲧去治水,是因为鲧这个人“方命圯族”。四岳却坚持要让鲧去治水试试。理  相似文献   

18.
“麻胡”讨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很多地方,都有以“麻胡”恐吓小儿之俗。此历代多所记载。鲁迅于《朝花夕拾》中曾两次提到。他在《后记》中说:“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图》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子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鲁迅所引《非麻胡》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马良传》附《马谡传》中“谡下狱物故”一语,使不少人对马谡被杀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详注《三国志》的卢弼虽对马谡被杀的真实性不怀疑,但对“下狱物故”的说法却提出质疑,他引潘眉和周寿昌的话说:“《刘琰传》书‘琰竟弃市’,《周群传》书‘裕遂弃市’,或云伏辜,或云伏诛,无书物故者。”“街亭之败,戮谡谢众,已见于诸葛本传矣。即此注引《襄阳记》谡引殛鲧之语,蒋琬述楚杀得臣之言,  相似文献   

20.
一、高太尉——“圆社高二” 高俅在北宋实有其人。《东京梦华录》卷十“车驾宿大庆殿”条,写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十余人一队共十数队守卫。每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又《靖康要录》卷七载高俅死后臣僚上言:“高俅初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