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 众所周知,进行生产劳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编辑劳动贯穿在精神产品——出版物的整个出版过程,同样具备劳动的三要素。编辑劳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社会广大读者提供优质适用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2.
编辑特性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事业蒸蒸日上,出版物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从一个信息、一个素材、一篇原稿,到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本书,当然离不开编辑的劳动。编辑工作的社会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与之密切相关的编辑特性,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纭。有的说,编辑特性主要有四个:(一)既是特殊的个人劳动,又是社会化的精神生产:(二)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三)既要尊重原稿,又要进行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3.
编辑活动从总体上来说,是以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和积累为其目的的。编辑所面临的“初级精神产品”——著作物或文稿——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胚胎。“物态化的出版物生产”是编辑工作的直接目的。这里所说的“出版物”,就是通过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将作为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为他人做嫁衣”是人们对编辑的一种定位描述.这固然是对编辑敬业精神的褒扬,但却忽视了编辑创造性劳动的隐匿性和间接性特征,往往只看到编辑做为一种操作性个体的存在,而看不到编辑做为一种精神性个体的存在.虽然编辑是一种服务性的中介社会角色,但就其本身来讲,他又具有独立的意念、力量、情感和目的,正是在编辑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编辑做为主体的自我价值.从哲学的角度界定,价值就是主客体之间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做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物是人类脑力劳动的智化和物化,出版物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而言,体现的是做为对象性的创造物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特殊方式,是这种产品的生产组织者——编辑对于社会文化需要在多大程度上的满足,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对人的关系,即编辑主体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一方面,编辑个体是编辑活动中主客体的统一,他以自己的瞩性满足自我物质和精神追求的需要;另一方面,编辑个体在更高层次上是隶属整个社会的个体,上述自我价值必然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和目的.具体说来,做为价值客体的编辑个体把自己的知  相似文献   

5.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统一体。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定社会形式意识的生产。现代精神生产的本质决定了编辑主体在精神生产中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次生信息的选择、优化的智化过程及其精神产品所产生的社会导向。编辑主体在精神生产中的作用及其社会功利:即以先进的思想道德体系,倡导科学,繁荣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思考陈恒平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离不开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劳动,也离不开人类主体自身再生产的社会实践──教育。对整个人类而言,生产劳动和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缺一不可的。研究表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自身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种生产活动。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协同发展,共创人类历史和文明。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原始动力;物质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因素;精神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内在精神文化力量。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生产劳动的主体。劳动也创造了教育,教育的全部作用又集中于人,不断地“再生产”人类,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力。教育就是通过培养人而作用于社会、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三种生产劳动之中。这种作用是巨大的、与日俱增的、永恒的,它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共存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似文献   

8.
师专学报编辑的作者观和读者观孙仁宏编辑,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将作者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经过编辑、加工等创造性劳动过程,而使作者的精神产品变为精美、健康的精神食粮奉献于广大读者。无疑,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中间扮演着中介和桥梁的角色,一边是作者,一边是读者,同...  相似文献   

9.
理清作者与期刊编辑的关系, 有利于作者和期刊编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科学和文化的良好传播。通过分析以作者为中心论的偏颇及以编辑为主体论的误区, 可以阐述这样一个观点,即一份文明成果的社会效应应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劳动成果的结晶。文章通过自己在期刊编辑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同时研究其他出版物编辑的经验总结,深感作者与编辑处于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有利于社会科学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编辑劳动在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知识信息的产生、优化、传播和鉴别过程,以及编辑在整个社会精神生产的组织、规划、精神生产音的培养等过程和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作者认为,目前编辑出版界关于编辑修养尤其是编辑的知识结构的讨论中出现诸多分岐的原因,是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不当造成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多样化的,它由各种知识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编辑应根据自身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在基本知识要素的基础上去建立和完善其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编辑劳动在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过程,知识信息的产生、优化、传播和鉴别过程,以及编辑在整个社会精神生产的组织、规划、精神生产者的培养等过程和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作者认为,目前编辑出版界关于编辑修养尤其是编辑的知识结构的讨论中出现诸多分岐的原因,是对知识结构本身的理解不当造成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多样化的,它由各种知识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编辑应根据自身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在基本知识要素的基础上去建立和完善其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2.
编辑工作是人类精神产品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作者的创造活动紧密相联,又不可替代。人类的精神产品生产包含着编辑的独特贡献,编辑劳动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意义。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人类精神生产的规划、设计,对人才的发现与培养,以及促使精神产品的文化信息增殖,扩大传播的社会效果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编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首先塑造了编辑主体自身 ,编辑劳动也在一定的文化模式、规范中进行。但编辑人员能够发挥其主体自觉性 ,在编辑劳动过程中通过文化的选择、缔构、传播、积累 ,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优越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在劳动和斗争中不断改造世界的历史。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自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状态后,已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文明、封建时代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的文明。这些文明在历史上都曾放射出时代的光辉。但是过去各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同劳动者的被奴役、被剥削、被压迫相联系的,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剥削阶级一直把科学和文明当作“剥削劳动的手段”。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迄今最高  相似文献   

15.
企业之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劳动的观点辩证剖析了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劳动方式、企业与劳动所有权、企业与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以及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认为 :企业是工业文明社会人类劳动方式的主体 ;企业是生产社会形式和物质内容的有机统一 ,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实现形式 ;企业是人类物化关系发展的产物 ;企业是劳动所有权矛盾运动的结果 ;企业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同属于经济范畴。但物质生产劳动与商业劳动相比,它们的对象、性质、任务、劳动的有效成果及其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则各不相同。前者直接使用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为社会创造价值,提供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决定  相似文献   

17.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不难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争取自由,实现自由的历史.人类在实践中获取自由,也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社会和主体自身中获取自由.而人类从事实践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生产劳动;任何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都表现为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再谈编辑主体意识的重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主体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能动性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现代编辑主体意识应包括信息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竞争等。只有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够实现出版物的基本属性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明是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不尽相同。概括说来,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发展状态,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广大劳动人民享用的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社会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其中,具有劳动能力和生产经验的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