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纵横交错的立交桥,雨后春笋般的星级宾馆,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这是现代化大城市显示的气派与辉煌。然而,与之俱来的也有空气污染、人口拥挤、饮用水缺乏、电磁波干扰等灾害。如果创造了如此宏大豪华城市的人民掉以轻心,那么,它带来的灾害和难题同样也是巨大的。为此,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科技委将“城市化与灾害”定为199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十五”期间,仙桃实施城市化战略,就是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改变小城市、大农村的状况,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城乡共荣的发展格局,力争在“十五”末期城市化水平达到50%。基本思路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市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对城市化战略认识上的曲折反复是一致的。近20年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安排包括:转变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很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政策;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调整城市建设方针。从目前的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面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需要成熟的经验和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总体来讲,就是不能只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土地的城市化,而是要进一步将农民化进城市。关于"人的城市化",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特别关注城郊农村的城市化,认为应当开放小产权房,从而让城郊农民"自主城市化";第二种观点尤其关注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重点就是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可以在城市住得下来的房子。笔者主张一种"可逆的城市化",或者说是主张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总体来讲,就是不能只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土地的城市化,而是要进一步将农民化进城市。关于“人的城市化”,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特别关注城郊农村的城市化,认为应当开放小产权房,从而让城郊农民“自主城市化”;第二种观点尤其关注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重点就是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可以在城市住得下来的房子。笔者主张一种“可逆的城市化”,或者说是主张一种可以让农民既自由进城,进城失败后还可以自由返乡的城市化。这种主张认为,在当前中国人均GDP只有欧美日1/7的国情下,中国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农民工提供他们在城市安居的收入和就业条件。中国农民工进城往往表现为年轻时进城务工经商,年龄大了仍然要返回农村。正是当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使农民家庭可以有比较高的收入和比较少的支出。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可以为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提供在城市体面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机会,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城市却不可能为大多数(更不可能是全部)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体面完成劳动力再生产提供条件。农民工进城失败后可以返乡,对于农民工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是他们的基本人权,是中国城市化政策的底线。让进城失败的农民回得去农村,是这种“人的城市化”主张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在中国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产生。尽管中国的城市化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晚了100年,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化问题是共有的。通过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这也许能有利于我们认真观察和解决自身的城市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影响着城市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的效应。通过城市空间影响因素分析,可以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盲目性;对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的研究,能更好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省思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的省思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探讨栗正文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1800年前的几千年间,世界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稳定在约3%,1900年上升到13.6%,1950年已占28.7%。[1]5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9.
《科学咨询》2004,(3):15
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在2003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论坛上提出,对于城市化应该有一个准确理解.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还包括生活方面的城市化.他认为,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将农民的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其他要素都不变.这样做是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看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口数量,还要看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具有城市应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周干峙在2003中国城镇建设发展论坛上提出,对于城市化应该有一个准确理解。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还包括生活方面的城市化。他认为,有些地方一夜之间就将农民的户口变成了城市户口,而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其他要素都不变。这样做是形式主义的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  相似文献   

11.
<正>“盲目症”害了城市化这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的城市化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 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  相似文献   

12.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世界城市发展中,交通一体化是最鲜明、最主要的趋势。交通布局的全面立体化和大规模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使现代城市交通成为整个一体化服务系统。一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目前非常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地铁和轻轨铁路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铁路承担城际客运,地铁和轻轨承担市区内部大容量的客运,公共汽车以承担区内某一区域的客运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十二五规划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确定为下一阶段改革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如果中国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78%的城市化率,还需要将城市化水平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这一目标,意味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己达到83%,中国工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己高达85%,而中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0.4%,大中型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相比,大约低了10多个百分点,如果按购买力平均水平算,大约低20个百分点以上。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严重地阻滞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更严重的是,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采取抑制性政策,这也是我们所要谈这个话题的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余蓉 《管理科学文摘》2011,(28):183-183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向城镇和城市集中的过程,是在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共同作用之下的历史进程。根据2005年联合国报告二十世纪世界人口急速城市化,世界上城市人口比例由1900年的13%(2.2亿)增加至1950年的29%(7.32亿)及至2005年的49%(32亿),同时预测2030年比例会增至60%(49亿)。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以稳定的高增长让新中国乃至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和商业大国转变的初步过程。  相似文献   

16.
17.
在将近30年前,张五常就指出中国城市化的不可避免性。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确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更加关注城市化的发展。从十七大报告全篇提及城市化仅为两次,到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市化多达七次以及最近两会期间,很多政协委员以及人大代表都提出关于城市化发展的看法和意见。本文认为城市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还停留在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远落后于空间城市化,城市化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城市病"。因此本文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应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坚持以工业化和现代化农业促进城市化,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要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强化城乡同权。  相似文献   

18.
解玮 《决策与信息》2011,(4):236-236
城市化模式与特定的国家、地区特定时期的经济水平、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息息相关,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文所述的分类是根据城市化规模和结构所作的分类,也是中国选择城市化模式时探讨最多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家启 《决策导刊》2005,(11):24-25
一、雷电灾害对重庆的威胁和危害情况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二千次,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以上;每年约何几万人因雷击造成死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50-100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目前灾害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一)传统风险管理存在着不足。在年初抗击冰雪灾害中,虽取得了胜利但也暴露出了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存在着的问题。一是应对灾害时过度依赖政府。人民群众依然把政府视为灾害救助的主体,灾害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政府救济,政府和个人还没有形成共同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