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赵长伟 《理论界》2014,(7):111-113
人类的时间概念是多样而不定的。海德格尔区分了传统的、流俗的时间概念和此在的时间概念,本真的时间和非本真的时间,具体考察、反思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时间观。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时间本身即为存在的视野,重在考察从源始时间到存在的意义可循之路。此在整体性的生存论存在论建构根据于时间性。我们应该依据此在的时间性所制定的方向探讨分析真正的时间概念。海德格尔所实现的从流俗的传统时间观到此在的源始时间观的转换使得我们能够更明确地在哲学层次上增强对人生时间意识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2.
潘兆云 《理论界》2013,(5):99-102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要以时间作为敞露存在意义的视野。而时间是时间性的到时。因此,时间性是《存在与时间》的核心。本文力图追溯海德格尔“时间性”思想的起源。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在其早期弗莱堡讲座中对实际的生命经验的“历史性”的揭示、对基督教原始信仰经验的探究以及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存在论解读构成了通往《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性”思想的几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4.
毕波 《社会科学》2023,(12):40-50
自从《逻辑研究》时期开始,胡塞尔就将时间性与非时间性作为划分实在对象与观念对象的标志。但是,观念对象的时间性问题涉及一个两难:一方面,如果观念对象是永恒的,那么它就无法与具有时间性的意识之流发生关系,因而就不再是“对象”;另一方面,如果观念之物与意识流发生关系,从而成为意识的对象,那么它就会由于沾染上时间性而丧失永恒性,进而不再是“观念的”。胡塞尔指出,我们可以从时间性出发理解观念对象的永恒性,即将之理解为“全时间性”或“随时性”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借此他成功摆脱这种两难局面。但是,在胡塞尔论述观念对象之时间性的相关文献中,并无法找到他对这种“殊胜的时间形态”之构造问题的专题讨论。为此,我们结合时间现象学与先验逻辑学这两个问题域,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缘起有三条进路:从“时间概念”到《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进路,时间性呈现为源始的、自在自为的“出离自身”本身;恩典时刻(Kairos)的进路,“本真的当下”显示出深厚的神学渊源;作为《存在与时间》导言的《康德书》进路,引入有限性使此在自身时间化得以完成。文章在区分了两个概念Zeitlichkeit和Temporalitaet后,主要论述了后两条进路。  相似文献   

6.
张震 《兰州学刊》2007,(6):31-33,16
"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构成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起点,海德格尔是这一转向的发动者.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现象学就是诠释学,从而把诠释学与存在论关联在一起.他还揭示了理解与解释的存在结构,即"被抛的筹划",并且通过对其时间性结构的探讨,阐明了理解作为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存在论意义.海德格尔的这些重要思想为现代诠释学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现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现象学运动不同的发展阶段。胡塞尔把“现象”归结为意识,而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判给存在者的存在。虽然他们喊出的是同样的口号(“回到实事本身”),依据的是同样的原则(“一切原则之原则”),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的“现象”与实事的显现相关,而海德格尔的“现象”通常是不显现的。马里翁由此作出引申,胡塞尔的意识是平面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将实为理论反思产物的"纯粹意识"作为终极的存在,早期海德格尔则将前理论的"实际生活经验"理解为最终的源泉."纯粹意识自我"是生活的看客,而"实际生活经验自身"则是置身于意蕴世界中的历史性个体."纯粹意识"试图外在地构造一切意义和真理,而"实际生活经验"早已生活在意蕴和真理之中."纯粹意识"是超时间的永恒在场,而"实际生活经验"则是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动荡.  相似文献   

9.
笛卡儿以“我思”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第一原则,开创了近代意识哲学,成为近现代西方哲学话语的源头和讨论对象。比朗、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是在答复“意识是否具有实体性”、“意识是否需要先验主体保障”、“‘我思’是认识还是存在”、“我是自为的存在还是为他人的存在”等问题时展开各自的哲学思想。梳理从笛卡儿直至萨特关于“我思”论题的发展史,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的演进和展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 ,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 ,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 ,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 ,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 ,存在被遮蔽了 ,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 ,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 ,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 ,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刘云鹏 《理论界》2012,(7):88-91
本文旨在说明早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超越论特征,即《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突破仍然是在胡塞尔所创立的超越论现象学框架内实现的。为此,我们依据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导论》中的专门论述,阐明早期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现象学理念的共识和分歧,进而借助前者的独特问题意识表明《存在与时间》中的现象学堪称超越论现象学的彻底化。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思想,首先要求把一切现成者的“存在”都“悬置”起来。这样,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似乎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就是冲突的。但胡塞尔在悬置自然主义所设定的一切实在时,把那原本并非现成的实在事实、而被自然主义歪曲为现成实在的境域存在也一并悬置了,从而漏过了“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问题是现象学本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 ,却以此在结构说明时间性。从表面上看 ,是在各种矛盾的陈述中东奔西突地把时间引入了存在 ;但从深层看 ,这是与海德格尔力图突破传统哲学的纯理论态度 ,在“以……让显示”的情绪现象学去追问存在的意义相一致的 ,在情绪现象学的观照下 ,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就是定居 ,时间、空间 ,不再是“存在的框架” ,不再是无声的 ;它们对我们述说着什么 ,“在同一房檐下的不同时代的人穿越时间之旅”的黑森林农舍意向是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时间性规定的存在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17.
杜松石 《北方论丛》2011,(2):144-147
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是生存论本体论的时间视野。这一时间观念是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经典时间观念的超越。海德格尔把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作为存在得以显现的时间视野,并通过这一时间观革命完成了基础存在论的建构。作为源始时间性的未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内状态的过去、当下和将来皆统一于"未来";2.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时间能力奠基于"未来";3.世界秩序从"未来"中到时。  相似文献   

18.
吴晓明教授提出近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是“意识内在性”,因而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分别以对象性的活动和此在走出了意识内在性,实现了现代哲学革命,这是因为对象性的活动和此在都具有“在外性”。但笔者认为,“在外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它很难破除内在自我意识的“总体性”。走出意识内在性的根本在于找到与自我意识相对立的异质性存在,只有走向异质性存在才能真正否定意识的内在性。“在外性”的实质即是异质性或否定性。黑格尔的否定只是在同质性范围内的否定,因而不是真正的否定。马克思哲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确立了物质生产劳动的否定性意义,这是他走出意识内在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哲学史上,奥古斯丁是第一个提出“时间是什么”的哲学家。奥古斯丁对时间做形而上学反思,固然出于宗教理由,但只要读过《忏悔录》就会看到,他是把时间问题作为困扰人类智慧的真正哲学问题来探讨的。在他看来,时间不是永恒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存在者,也不是物体的运动;时间是上帝创造的,是人的心灵的延展。从奥古斯丁经康德到海德格尔,时间日益脱离客观的物理性质,由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变为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海德格尔1928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从莱布尼兹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中,“自由”成了核心关注之一,对于他整个思想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这个讲座从自由与命运、必然性、合法则性、约束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出发来理解自由,把自由规定为超越性和成为根据的根据,用它来统一作为“元存在论”(即作为逻辑学之形而上学始基)的哲学和《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并试图从作为绽出统一性的时间性来解释这种自由的源起。这样的自由观念一方面与《存在与时间》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差别,成为海德格尔突破《存在与时间》之困境的一条新路,从而与其思想的“转折”有着根本性的关联。也正因此,这个讲座中的自由观念一方面更彻底地突破了西方传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