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仪式作为传达观念意识的一种方式,对人们的意识行为和思维方式有强烈召唤和规约作用。仪式意象书写作为鲁迅小说《祝福》里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段和叙事策略,是文本意义赋予和内涵阐发的途径。小说《祝福》以祥林嫂的现实存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存在为视角,以仪式意象为载体,通过仪式描写来审视祥林嫂的存在现实,直抵当时女性存在的生命伦理与现实遭际。《祝福》的仪式意象书写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社会历史吃人、人吃人的普遍社会现象,揭穿了作为被"吃"者的虚幻自我存在感和自我维护方式,表达了对人的二律背反存在和"圆满存在"的探寻和追问。鲁迅通过仪式意象书写表达了对旧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相似文献   

2.
隔膜是鲁迅小说的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而《祝福》中的隔膜显得尤其突出。在《祝福》中,隔膜因其多重性显现出少见的复杂性,也因其平常性而呈现出异常的残酷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为叙述视角,复制了祥林嫂与婆婆、与鲁四老爷、与鲁镇平民、与启蒙知识分子、与自我主体之间的多重的平常隔膜,渲染出病态社会中的正常悲剧,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立意。平常隔膜的复制生长成了《祝福》赋形思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徬徨》的第一篇。这是鲁迅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者取祝福这个题目,实际上含有双重意思:一是用富人的年终的祝福,衬托贫苦的祥林嫂的死亡,带有对社会讽刺  相似文献   

4.
《一件小事》构成了鲁迅精神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它折射出《呐喊》时期鲁迅"绝望"与"希望"并立的创作心态。就故事情节而言,以往被结构性忽略的摔倒的老女人,以其麻木的国民形象,与"沉入国民中"的"我"构成同质的链条,而车夫的行为以一种异质的方式触动了"我"的灵魂,唤醒自我并因而加以内省。与《藤野先生》相比较,对象化的客体人物形象并不直接与鲁迅内在精神的觉醒之间相连,而是由主体自我将主观意识投射于客体形象之上时,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增长了勇气是关乎鲁迅精神世界的关键之处,也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这显现出以不懈的抗争虚无与黑暗为根基的鲁迅精神的端倪。  相似文献   

5.
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发现祥林嫂精神世界中的一个病态怪圈:道德化的"超我"与本能化的"本我"趋同,生命自由抗争的异化成为祥林嫂精神世界中的"隐患".在围绕"再嫁"与"丧子"所遭受的系列创伤,祥林嫂的记忆呈现严重扭曲,其表征为反复回忆与日常健忘.祥林嫂之死,首先是因为她自己精神世界的崩溃造成的,同时也是鲁镇社会中所有人物无意识的合谋,鲁迅凭借其深刻的同情与深邃的批判所建构的创伤叙事,造就了《祝福》文本的经典性,使得祥林嫂形象成为民族特有的集体记忆.文化反思和底层关怀是祥林嫂这一具有创伤性质的记忆遗产所给予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鲁四老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祝福》里的鲁四老爷,一直以来的评论都认为是顽固遵守儒家三纲五常、以封建礼教歧视祥林嫂并最终导致祥林嫂死亡的“腐儒”,也是鲁迅在五四时期通过杂文和小说大肆抨击、否定的“吃人”封建性传统的代表.但是,通过细读文本,联系鲁迅对儒与道的一贯言论,我认为鲁迅笔下的鲁四其实是对儒教理学一知半解的“伪儒”或小儒,他并不认真恪守儒教道德规范,同时也一定程度地信奉道教的养生养性和无是非、无坚贞、实用主义等,是半儒半道、表儒内道,对儒道的理解和遵循都是半真半假的人物.这样的思想原则是他对祥林嫂始则厌之用之,终则赶出家门的内在原因,也是鲁迅描写和批判这类人物的用意和一以贯之的文化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7.
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生动地、深刻地、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几十年来,人们对《祝福》、祥林嫂形象研究、讨论得比较充分,但是对祥林嫂性格中的一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做为对鲁迅先生的一点小小纪念。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12):51-61
1923年前后,鲁迅承载着社会演进、家庭变故、精神重构的多重震荡,在执着与彷徨的交织中寻找新的方向。启蒙对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民众是否只是启蒙的对象,启蒙者自身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兄弟情、恋情能否经得住考验,人性深层潜含着多少难以把握的原欲,等等,鲁迅在沿着启蒙的道路继续前行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沉思,《彷徨》浸透着精神剖析的冷峻。《祝福》与《离婚》,不同于一般的农村题材作品,前者侧重表现祥林嫂的精神痛苦,后者集中刻画爱姑的性格矛盾,这种着眼点正好反映出《彷徨》的整体旨趣。《在酒楼上》的深刻之处,不止于写出了社会演进中知识分子的变化,而且在于对变化的辩证思索。《孤独者》写出了魏连殳的抗争与倔强、无奈与妥协、自戕式的放浪形骸与偏激的盲目复仇。《幸福的家庭》像是一幅炭笔勾勒的讽刺漫画,俏皮热辣而直逼现实;《伤逝》则犹如一支幽邃哀婉的变调小夜曲,深沉隽永,对新式青年的精神剖析乃至爱情与超乎爱情之上的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的思考,独标一帜、超群出众。  相似文献   

9.
对于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过去人们作过较多研究,但在看法上还存在不少分歧,对其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还缺乏比较准确的分析。因此,对祥林嫂的形象作进一步探论,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考量中,"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揭示国民性的"病根"是建设"最理想的人性"的第一步。《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的人生哲学,表现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体察,从《野草》可以看出鲁迅关于"最理想的人性"思想的建设性思考。研究《野草》中鲁迅的"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实际上是在研究鲁迅的人生哲学及其"人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这对拓展鲁迅思想研究和《野草》的人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