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与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本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环境 ,设置了公司治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并建立公司治理指数评价模型。在对模型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 ,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国有股一股独大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将使公司在未来具有较高的财务安全性、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 ,投资者愿意为治理状况好的公司支付溢价;控股股东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董事会治理状况尚有待改善 ,董事会参与战略决策的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监事会治理水平对公司治理绩效并没有显著影响;我国经理层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 ,激励约束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公司治理水平对信息披露质量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6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6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分析,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本文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公司治理整体状况较前两年有一定的改善。决定公司治理质量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差异较大,信息披露的质量相对较好,监事会治理评价则最低,董事会治理在专门委员会建设、董事激励等方面需要改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在合规性方面好于民营上市公司。近3年来上市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呈现提高的趋势。公司治理前100家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显著好于其他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上市公司2007年的公司治理整体状况比上一年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理状况较差公司的数量明显减少、质量有所提高,是上市公司整体治理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样本上市公司治理指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趋势,但公司治理状况在不同维度上的发展并不均衡。股东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司间差距逐年缩小;上市公司间股东治理质量的差异开始缩小,总体的股东治理质量倾向于向中上等水平集中。董事会治理评价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董事会治理指数的地区差异越来越明显。监事会治理总体水平得到稳定提高。相比较去年数据,经理层各项评价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状况方面仍要好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但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平均值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评价中的监事会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当今公司治理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其实现形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性。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设置的特殊性决定了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监事会评价的特殊性。在借鉴国际上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中内部监督经验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环境条件及改革进程进行的制度设计与适用性探索,才是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及其评价体系创新的关键。一、上市公司治理中有关监事会评价研究状况综述相对于公司治理体系中的其它组成部分而言,目前国内对于上市公司的监事会的评价指标研究上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目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基于2004年的样本,从中国公司治理指数及其所涉及的六个维度控股股东治理指数、董事会治理指数、监事会治理指数、经理层治理指数、信息披露指数、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数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和年度差异.2004年公司治理状况较之2003年有较大改善,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有利于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本文对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未来研究提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机制互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  刘小元  于伟 《管理科学》2008,21(1):2-13
解决公司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有效监督管理层需要各种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利用2002年~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竞争、董事会构成、经营者股权激励和监事会行为4种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股权竞争与董事会构成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构成与监事会行为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性.这一研究结论为继续深化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需要理顺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实现治理机制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理论上对监事会制度去留的争论,按照企业本质→企业目标→公司治理机能→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这一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融契约性与生产性为一体的一组契约联合网络,其目标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与维系。对此,要求公司治理承担着对等的两项机能——保健机能和激励机能。依此逻辑,监事会的本原性质是通过业务监督与财务监督活动的展开,为缔约者提供了一个减少缔约风险,增加缔约意愿的监督制衡机构的同时,又为以股东为首的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参与机制。最后,指出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也应该以引入符合本原性质的监事会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现状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述上市公司财务治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限制控制性股东滥用权利、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及强化监事会的权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及其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数,并据此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与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显著影响,政府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最高,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控股型公司的治理水平要高于国有法人控股型公司,而一般法人控股型及股权分散型公司的治理水平介于前两者之间 , 但不存在显著差异;公司治理水平对净资产收益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市净率却具有负向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了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率先系统提出并倡导绿色治理的基础上,本文对绿色治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借鉴一系列相关的规则、准则、法律法规等标准,构建了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绿色治理指数,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绿色治理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绿色治理水平整体偏低,各维度各要素间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且在绿色治理发展中呈现"倒逼"的现状,重行为而轻结构机制建设。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绿色治理表现优于民营控股公司;上市金融机构绿色治理具有明显优势。从绿色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回归结果来看,绿色治理虽然不能带来短期利润,但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绿色治理水平高的公司获得了更高的成长能力、更低的风险承担水平、更为宽松的融资约束以及更高的长期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企业吸引外籍人士加入到管理团队中,是因为外籍高管在国内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开很多人情干扰,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定,从而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运营。本文以2003-2007年所有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结果显示,引进外籍高管,可以减少企业股权冻结的事件,降低大股东占款比例,提高企业的审计质量。外籍高管发挥了人们期望的监督作用,外来的和尚可以念好中国的经。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外籍高管在中国企业的治理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验与企业实践——制定适合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从公司治理这一国际性前沿课题的核心入手,论述了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不仅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更要培育科学运作的公司治理机制。面对各国、地区、组织制定公司治理原则的热潮,在分析世界各国、组织的公司治理原则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企业进入公司治理改革新阶段的时候,良好的公司治理既需要国家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治理结构进行规定,还需要制定与公司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具有指导性、非强制性和灵活性的公司治理原则的观点。文章最后分析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介绍了由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研究完成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的内容、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民营企业治理转型、政治联系与公司业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系统理论,从治理结构视角构建以实际控制人、董事长、CEO、监事会主席为核心的政治联系指数,以2003年~2007年持续经营的234家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治理转型视角下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程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总样本而言,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指数逐年降低,验证了治理转型的观点;公司规模越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政治联系程度越强,政治联系指数与资本负债率、长期负债率正相关;具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政治联系指数越高其财务业绩、市场业绩、资产周转率越差,高政治联系公司的政治联系指数与长期投资比率正相关.民营企业的政治联系既有优惠的融资收益,又面临公司业绩下降的风险,在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业绩双重影响的背景下,建议民营企业实现政治联系合规,推进公司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4.
Within the German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the supervisory board fulfills several functions: monitoring and consul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board, as well as reconciliation of interests. These divergent tasks might lead to conflicting demands. The agency theory focuses on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the supervisory board and postulates a sufficient degree of independence from management. Following behavioral theories, the same requirement holds for the consultation function.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stakeholder theory, the reconciliation of interests emphasizes on the supervisory board’s independence from interests of individual stakeholder groups. Although in sum, the requirement of independence is one of the central corporate governance measures, the results of our empirical study indicate that only 5.9?% of the analyzed 527 DAX supervisory board members meet the examined independence criteria of the Germ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Nevertheless, a comparison with Italian control committees shows that German supervisory board members fulfill the European Recommendations at a higher rate.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250家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重点从大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等四个方面对"自查报告和整改计划"的调查问题进行全面归纳、整理、分解和剖析,通过统计分析和理论文献对比,综合反映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现状和问题.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已基本上建立了一整套与上市公司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上市公司在大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的规范约束.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仍然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如何强化大股东的信托义务和法律责任,从根本上解决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问题、保证董事会制度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培育经理人市场,积极推进股权激励机制、落实投资者法律保护制度等成为今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Statutory audits are only beneficial if the appropriate audit quality is both provided and perceived by the users of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On the one hand, Big 4 audit firms are commonly viewed as producing high quality audits. On the other hand, regulators complain about the high market share of Big 4 audit firms. In this context, it is of interest to examine the drivers of a Big 4 audit firm selection. Despite extensive prior research,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findings form Continental European countries and on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auditor choice. This paper on hand is intended to fill the related research gap. Thus, our study identifies variables that determine the auditor choice of large German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a sample of 432 firm-year observations for the period 2010–2014, ou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fluences auditor choice significantly. Notably, the annual meeting frequency of the audit committee and the size of the supervisory board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ngagement of a Big 4 audit firm. However, the meeting frequency of the supervisory board and the compliance to the Germa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choice of a Big 4 auditor. Additionally,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supervisory board members does not exert a significant impact. The results remain stable when the DAX30 observations, for which statutory audits are exclusively performed by Big 4 audit firms, are excluded.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our paper is, that it sheds light on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variables not analyzed by prior research, like supervisory board characteristics, deviations from a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 or the female quota, in a Continental European setting, and that it mainly indicate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Despite 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German setting, the two-tier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low level of investor protection, the findings of our study are not only relevant for Germany, since many other Continental European count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similar environment. The study’s findings ar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for regulators when addressing audit market structure problems.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text in most Western countries has changed as a result of irregularities, increased regulation, heightened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shareholder activis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changing context on the role of chairmen of supervisory boards in the Netherland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hirt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board members of leading Dutch corporations and secondary data on the position of supervisory board chairmen at the top-100 listed firm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board chairme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both their control and service roles. While the demographics (i.e., age, tenure, gender and nationality) of chairmen have hardly changed over the last decade, chairmen are spending considerably more time on boards and committees, have reduced the number of board interlocks and have become more active on the forefront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discussion. The paper highlights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8.
董事会特征与总经理变更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1999年前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董事会特征等治理变量对总经理变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相对业绩下降公司的总经理变更能起到显著解释作用的变量只有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和公司的领导结构。而其它治理变量,诸如董事会规模、管理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等,未能对总经理变更起到显著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于财务困难公司效果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Enron案发生后,为维护资本市场安定与保护投资大众,各国均致力提倡公司治理,如强化董监结构、股权结构与提升透明度等。然而,在主管机关与公司管理当局均认为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已有显著的强化后,台湾企业诸如博达、讯碟等公司仍然持续爆发弊案。因此,治理政策是否确实落实执行于各企业,值得深入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以财务危机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及其影响为探讨重点。首先了解公司爆发财务危机前的公司治理运作情形,进而讨论在发生财务危机后,采用各项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对提升公司财务状况有所帮助,提供主管机关及投资人决策之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董监事持股,控制股东担任董事监察人、专业经理人担任董事席位数、董事会规模这三项皆可做为投资人投资公司的参考,及财务危机公司是否能转危为安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