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廓清了人们对传统讽刺小说的理论误区,并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发展轨迹作了清晰的勾勒。在叙述的过程中,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讽刺艺术对讽刺小说的浸淫与渗透,并从古代讽刺小说文体的演变中归纳出明清讽刺小说的艺术规律。本文还对明清讽刺小说的叙述模式与艺术图式作了简要的总结,并试图通过与西方讽刺艺术的比较研究抽绎出明清讽刺小说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以小说观与叙事操作的双向互动为视角切入,评述晚明神魔小说创作。文章以神魔小说理论批评领域中的“真”、“幻”之争为逻辑起点,考论其陌生化叙事策略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朴素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和变文、话本等市井文学共同孕育了明清神魔小说,形成了由文言志怪小说至白话神魔小说的演变体系。从题材来源看,神魔小说更多的是取自神话、宗教民间传说以及宗教化了的历史传说,产生了《西游记》、《封神演义》、《西洋记》等一大批作品,因而它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可以说,神魔小说是明清两代在“三教同源”、“三教圆融”的思想影响下产生的,以神魔怪异传说为题材,以宗教幻想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有“讲史”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在莫言的历史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自明的显赫存在,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搅动起历史长河的大小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使历史变得歧义丛生而又意味深长.莫言小说可以说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整个的小说叙事也正是凭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抵达了历史的敏感细微之处,同时也获得了尽情言说的叙事快感.莫言小说所焕发出来的民间神韵与狂欢气息更新了中国小说的文体气质.莫言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表达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的“正邪兼赋”说与正面人物塑造李庆信如果说写人是小说叙事的中心环节,那么,塑造正面人物,在小说创作中往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正面人物在一般作品(侧重讽刺暴露或抹去了一切理想光采的作品除外)中,不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直接关涉到作品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特有的批评形式与立论方法,意象批评在明清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承继与衍化是对传统书画诗文意象化书写的文体拓展与文本深化,其在评点文本中引发的叙事模式的改变对小说评点文本的叙事结构、情节处理、文法特征乃至语言技巧都带来了深远影响。评点文本中的意象化书写多取材于传统画论的审美特征又在小说理论与传统画论之间架构了互文的桥梁,它将明清叙事性作品的互文性导向凸显,其对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成熟所产生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当代动物小说神话历史根源进行考察,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向度是从有关动物原型情感基质的现代转承的角度加以展开,即以“万物有灵”与“动物崇拜”等原始朴素生态理念中所负载的重要伦理价值积淀及其在历史演进当中所发生的情感转承和叙事流变为考察依据,特别关照当代“动物叙事”类型表达当中潜隐的情感承传及相应的某种缺失、变体与位移。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当下这一特殊的文化语境下,动物小说文体本身所凸显的时代价值意义,特别是在“人与自然”框架下对人态、生态乃至民族集体记忆的思考与书写,都凸显了原始情感基质的内在维系、促发与导引性作用,当然,这也在客观上促成了当代动物小说所特有的思考深度与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把握小说文体的审美特征,还没有受到我们古典小说研究界的应有重视.因此,关于古代小说类型区分,长期以来,还处于模糊状态,人们往往停留在语言载体的文言与白话之分,或满足于题材层面的所谓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等的界定.于是,在价值取向上,许多著名小说遭到了诸多不公平的评价.本文意在从小说类型、小说形态的角度,尝试性地探索《儒林外史》与《红楼梦》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上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把握它们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神魔小说是在<西游记>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又在小说评点的引导下,在心学思潮的濡染下,继承、发展了<西游记>寓言、讽世的创作手法;后来,世情小说的勃兴、时势的变迁、读者阅读需求和审美口味的转移,导致神魔小说一方面向荒诞寓意的创作路子上拓进,另一方面又朝着与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合流的方向蜕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科学地把握小说文体的审美特征,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的区分,长期处在模糊状态,人们往往停留在语言载体的文言与白话之分,或满足于题材层面上的所谓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等等的界定。于是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经常出现一种“类型性错误”。所谓“类型性错误”,就是主体在研究观念和方法上混淆了不同范畴的小说类型,从而在研究活动中使用了不属于该范畴的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上的错位就象用排球裁判规则裁决橄榄球比赛一样。在价值取向上,诸多的著名小说中,《金瓶梅》的命运是最不幸的,它遭到不公正的评价,原因之一就是批评的“类型性错误”所致。本文意在确立一种小说类型理论,并兼及《金瓶梅》在小说文体演变史上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把握它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秦剑蓝 《云梦学刊》2006,27(2):116-118
旅行者叙事和"乌托邦"叙事是近代小说叙事中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前者中旅行者复杂和"流动"的个体体验成为叙事的一个焦点;后者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叙事的基本结构.两者从不同的层面折射了近代文化中的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12.
志怪、传奇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逄增玉 《齐鲁学刊》2002,3(5):79-86
志怪与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文类 ,同时也是中国小说重要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以反传统为发端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并未消失 ,而是得到了相应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在鲁迅的历史与神话题材小说、沈从文和后期浪漫派小说、左翼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中 ,都存在着传奇与志怪的叙事特征 ,这一现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有意味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中出现影像化潮流,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叙事中,本文通过分析杨争光的小说<越活越明白>在叙事结构,语言展示及叙事情境等方面的特点来揭示当代影像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4.
穿越小说和穿越电视剧等“穿越”现象作为大众文化快餐中的一个热点,用传统的经典叙事理论来研究它会有很大局限。拟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网络“穿越”小说,旨在探讨网络穿越小说的迅速流行与它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及时代语境的关系。研究认为:穿越小说在故事内容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一定的叙述模式,这种类型化的模式便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在叙事策略上,穿越小说紧扣现代白领的现实生活需求,从权谋和言情两个方面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在与时代语境的契合方面,通过反复叙述“灰姑娘”这一文学母体和“成功梦”,形成了其独特的“造梦机制”。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是西方小说文体的兴盛发展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19世纪的文化背景中小说文体的叙述转变和特点,并探究了19世纪西方小说的历史化叙述模式、抒情性叙述模式和写实性叙述模式及历史小说、浪漫小说、写实小说的文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葛娟 《北方论丛》2010,(5):33-37
严歌苓在大众文化普及化和具体化时代,其小说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在坚持传统的文学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凸显大众文化的质素.小说以"快感式叙事"方式突出其故事性,并将故事作视觉化呈现;"电影化的想象"既为文字的小说寻找了附加值,也会使小说趋于平面化;面对消费时代的物质化和视觉化现象,严歌苓无法回避女性书写被大众文化"催眠"的效应;而小说的历史感表明了严歌苓以历史文化消费者态度对历史的观照和书写策略.严歌苓作品所昭示的日渐稀缺的理想主义精神品质,正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联系和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文本世界始终参照现实世界的,并有着暗示现实的强烈的叙事意图,但由于余华在不同时期于文中所采用的叙事符号的功能性与现实性的强弱不等,其叙事意图的体现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把余华的创作分为三个阶段,试图穿越文本中不同的叙事符号,读解不同阶段余华小说不同的且是深刻的叙事意图。  相似文献   

18.
邓百意 《兰州学刊》2009,(12):180-183
场景作为诸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衡量叙事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等各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以语言为表现重心的“文场”还是以动作为表现重心的“武场”,都构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审羡风范的场景范型。这些典范场景不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趣味场,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洁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评价性的现实”,即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叙述者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这样一来,全知全能的外聚焦叙述与人物内聚焦叙事相结合就形成了特有的意义空间。张洁总是在同一个作品中写几个人物的故事,通过共同的主题形成多人物、多故事的拼盘组接结构。张洁较少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而是注意在小说中自觉地设置一些有象征意味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将读者引向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临川四梦"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唐代小说.汤显祖在改编唐人小说之际,对其叙事视角也加以改造.相比之下,唐代相关小说<霍小玉传>、<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离魂记>显示了丰富多样的视角操作艺术,并以多视角叙事为主,汤显祖则根据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在叙事视角上通过五种手段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人物之中,使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