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元丰改制以前,宋廷以"中书门下"作为宰相机构,即中央政府,主管全国的民政事务,与主管军政的枢密院,号称"二府"。"中书门下"以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为正副长官,在国家政务决策与运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宋朝政令颁行制度的建立与不断规范,中书宰辅的权力得到制约,然而,由于宰辅员任、个性、工作态度及与皇帝亲疏关系的不同,某些宰辅不断突破制度约束,在制敕文书的起草、颁降过程中试图掌握主动权,并直接运用堂帖、札子等处理政务,以此扩充中书宰辅的权力及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政令运行的实际曲线。  相似文献   

2.
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成员——藏族,是俄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藏族在古代曾建立起一个与中原地区繁荣昌盛的唐朝同时并存的强盛的吐蕃王朝。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古代唐蕃两缔甥舅姻好,“和同为一家”,是至今汉藏两族人民津津乐道永志难忘的千古佳话。然而,除此之外,吐蕃王朝的其他史事,乃至赞普及其大、小论的情况,人们一般知之甚少,兹就不完全之收罗,稍集吐蕃历代赞普之宰辅名目如下。一、青史标名最早的吐蕃大论娘·尚囊 藏  相似文献   

3.
量才授职,考核官吏,是提高统治效能、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西周时,《尚书·尧典》已有“周制,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之说。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正式建立起“上计”考绩制度:年终,官吏向国君汇报工作,国君以赋税的征办为主要内容,考核官吏的勤惰政绩。此后,历代都有一套考核官吏的制度。秦、汉发展了  相似文献   

4.
该书由江汉大学秘书系,李振龙编著,中国作家协会老作家左介贻先生作序,,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湖北省发行所经销。全书集中了自商周至“五四”时期脍炙人口的公文精华,富有人民性与爱国主义思想。是我国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历代公文选集,选文  相似文献   

5.
龚荫教授从事民族教学和研究几十年,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中国土司制度>、<中国民族政策史>和<民族史考辨>等学术专著,这些著述均获国家民委、西南民族大学社会科学和优秀成果奖.现已75岁高龄的龚荫先生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写出了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系列著作(约计190余万字),<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概要>就是其中的一部.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是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一九七九年七月“修订再版”了这部书,的确经过修订再版之后,无论是在选篇方面,还是在解题与注释方面,都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是高校文科教材建设的一大功绩,为了不断完善、提高这部教材的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该书在题目、解题和注释方面尚有若干可以商榷之处,本文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望能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7.
<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各级政权。这一新生政权的性质,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性质虽然有着重要的区别,但其组织形式则完全是对封建君主政体和等级制度的模拟,其中宰辅制度也不例外,只是由于形势的变化和某些个人的因素,在不同时期做一些调整和变动。本文试对该制度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太平天国设有丞相之职,并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每官又分设正、又正、副、又副四员,共24员。但太平天国的丞相与中国历代丞柑的宰辅职能不同,位居王、侯之下,直接受到军师节制,而军师才具有宰辅的职能。 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王,大约同时建立了军师和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变迁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代政区制度在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即历代政区的变迁呈现继承性与变革性的共存,设置政区的等级和密度受人口、形势、经济影响很大,县级基层政区较为稳定而一、二级政区变动较为频繁,边疆政区设置受民族因素强烈影响而出现与内地政区的差异。这些特点,是符合中国历代王朝对广大疆域和众多人口的行政治理需要的,同时也对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凝聚力,以至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查找历代人物图像的捷径──简评《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索引》陆湘怀苏州大学图书馆翟冠群,华人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物图像索引》为人们查索历代人物的图像开辟了一条捷径,它是打开各种有关图书文献宝库的钥匙。《索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所收有图...  相似文献   

10.
《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国历史地图集,旧题苏轼著,虽有人怀疑系伪托,但正面材料不够充分,至今尚无定论.笔者从该书的文风、内容、版本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进一步肯定了伪托说,另外,还从四川地方文献中找到一些材料,证明真正作者是北宋巴县人税安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历代书品作了较为系统的简述和评说,归结出历代书品的四个发展;揭示出历代书品存在着两个体系:品级式与品种式,并认为品种式比品级式更具有体系性、周密性和科学性.历代书品为中国书法品评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语汇,对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有着程度不同的贡献.逸品跟上品、中品、下品和神品、妙品、能品等等不属于同类品型,没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准确地掌握全国人口数字,对国家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是重要的依据。系统地统计历代人口数字,对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分析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重点科研项目”名义问世之《中国历代诗话选》(一至四卷)舛误百出,笔者曾与同仁黄益元君撰文批评(见《文学遗产》一九八八年第二期),指出该书选目、题解说明及正文标点等方面部分疏误。该书编选组主持者王大鹏君执笔撰成答辨之文(见《文学遗产》一九八八年第三期),许以摘瑕攻阙之友,表示愿就文献大端继续讨论,以争学术之是非,是以不揣冒昧,复为此文。《诗话选》(简称,  相似文献   

14.
由贺旭志副教授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业已问世。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在职官辞书领域,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应用辞书形式,整理和传播具体历史知识,乃是近代通行的一种科学方法,并多有成书。至于用此方法编纂职官辞书并已出版者,此前尚未及见。中国历代职官制度,由于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颇为复杂,也是有关科研和教学中的难点,有鉴于此,贺氏于执教之余,积二十余年精力,锲而不舍,虽历十年浩劫,未曾中辍,终于完成此书,堪称创举。贺氏辞书,面向中等以上文化层次读者。全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检索系统,词条正文及附录。卷首有“前言”及“使用说明”,结体严谨合理。符合辞书体例。综其所长,表现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一直作为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主要教材,为各地高校所广泛使用。但同任何一部典籍注释的书都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一样,该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缺失。本文就其中编第一、二册作品注释,提出三十余条修正意见,供编注者、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都城的地理分布,分析论证了中国历代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得出国都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等5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中国民族政策发展、演变的历史悠久 ,每个朝代的民族政策对前朝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 ,因而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的内容十分丰富。作者主要对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这个时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考察 ,认为中国历代民族政策具有压迫性、开拓性、羁靡性、抚纳性、同化性和多面性的特点 ,同处于存在阶级压迫的封建社会是历代民族政策具有这些共同特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招徕户口,视为圣君贤相的德政;户口增减,成为黜徙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人口和耕地增减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面积的变动情况,详见附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中国服装史的学者们比较忽视服装名称的研究,而服装名称的研究又是服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中国历代服装名称的研究和使用现状,对服装名称的分类、训诂、构成和确定四个方面的工作分别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有可能为有关学术领域内通用的服装定名方法供学者和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我国著名历史学教授朱绍侯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宰相传略》(下简称《宰传》)最近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在中南六省协作会上被评为三等奖。又被评为1998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在目前图书订数萎缩的情况下,居然有几千册订数。本书为什么一出版就得到朋友、专家、读者的好评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编排的科学性,二是知识的准确性,三是具有工具书性质的实用性。编排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段限得体,突出一个“全”字。也就是说《宰传)不是仅几个朝代无序的几个人物排列,而是从殷商开始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