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要为21世纪培养具备健美人格的时代新人,必须先使教学成为审美。审美化教学的功能起码有四即:营养认知、施展意志、升华情感、弘扬人生。审美化教学的策略亟须者如:深化认识、优化师资、美化课程、关心需要。审美化教学是个不断提升、不能穷尽的过程,这个过程既美化着人本身,又美化着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逐步向中学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渗透,促进了中学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本文试图就中学体育教学中信息传输问题作些探讨。  一、信息传输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教和学彼此联系,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信息传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处于施控的主导地位,学生为受控的主体部分。教学中施控者(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审美化教学是经过美学加工的教学,是融集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道德美和创造美一体的高级教学实践活动。审美化教学的课前“美学施工”,包括教师对受教者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力的深切把握;从审美角度对教材的深研与领悟;对教态美的精心设计。审美化教学实施对于培养既善于理论思考又长于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教学审美化历程几个阶段的主旋律:它表现为认知与情意的“混合→分离→整合”大势。在古希腊、先秦,教学已具审美化雏形;在中世纪,伪理知压倒真情意,情知分离;文艺复兴以来,神性与人性、知识与情意、理性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的冲突,导致了当代教学论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的渐趋整合,昭示教学走向审美化是史所必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材的审美化是整个语文教学实现审美化的基础.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感性美、理性美、个性美"三大元素的分析,初步提出未来的语文教材应该以"科学化序列、人文化内容、艺术化形式"三大方向,进行审美化体系建构,促进教材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传播的过程当成一个信息控制系统来认识,我们就不难发现,无论是从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来看,还是从编辑与读者的关系来看,都是一种施控主体与受控客体的关系。施控主体(编辑)对受控客体(作者和读者)有一种动能作用。这种能动作用能够使受控客体按照施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动作,并最终达到目的。因此可以说,大众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控制过程。从宏观上看,一切有目的的信息传递,都是控制的过程。任何社会要生存发展下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喻葵罗曼·罗兰说:“人类有一种爱美的本性。”我们的时代追求着美,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美。语文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同美结下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展现了一个万紫千红、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审美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进行审美化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而审美化的教学必然体现为个性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上,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一、认识 中学作文工程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的施控、被控对象产生着各自的效果。 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方案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灵感为主线,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以便使教学、课外活动、学生自学三条渠道综合地整体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对我的学生来说,这是个最佳方案。 为什么要以培养和激发灵感为主线?  相似文献   

11.
美育这个词,英文为“aestheticeducation”,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其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其内容在于运用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手段给受教育者以情感的熏陶,其根本目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受教育者的美的心灵,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学校教育,应该是审美化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审美型的人才.美育不是一I习课程、一种教育方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应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渗透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在高校美育中,其具体途径主要有四种:-,对大学生进行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依靠开设美学课程.二…  相似文献   

12.
语文审美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创造性地运用认知规律与美化规律,注重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作用和语文教材等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客体作用,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审美化教学手段,实施语文审美教育目标,实现语文教学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按照“传通”的定义,“传通”是一种双边的、影响行为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信息源)有意向地将巳有信息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意向所指的另一方(接受者),以期唤起特定的反应或行为。显然,完整的传通链必须是:意向所指的接受者感受到信息的传递、脉动,赋予信息以意义(破译编码),并受信息的影响而作出相应的反应。不可忽略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包括全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有意向的或无意向的、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或相关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信息源和接受者双方都起着暗示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的作用。据此可以断定…  相似文献   

14.
“审美化教育”和“审美化教学”是我们历经七五、八五、九五规划三个五年计划十数年实验和实践研究而提炼出的一种崭新教育教学理念及其构成系统。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追求教育教学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实现教育教学全面的、科学的审美转化 ,从而达到有效、轻松、愉悦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危机。对于建构合理健康的人性生态,审美化的休闲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自我生成方式。中国文学史中包含着一部休闲文化史。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中休闲与审美融合的、以“游”“玩”为核心范畴的美学观念,强调人的审美的心胸在审美化的休闲中从日常功利中摆脱出来,借感性的补偿来慰籍和修复受羁押和分裂的人性,这有助于认识审美化的休闲文化与人性的生态建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业状态审美化是从业状态的理想模式,是从业状态发展的终极目标。从业状态审美化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关系谐和、自由创造、自我实现、心情愉悦,它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从业状态审美化的提出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美的本质和规律理论,人业匹配、人业互择理论,马斯洛动机理论和职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业状态审美化的提出还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个人、组织和社会对于从业状态审美化的自发的追求。从业状态审美化是一种系统状态,依赖于系统内外诸要素的发展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之诗意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审美灼伤”等弊端 ,而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实践 ,则是美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 ,大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无疑是一场审美救治 ,一场美育修复和美育慰藉 ,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谋求推翻工具理性对日常生活控制的一种根本诉求,其宗旨是解决启蒙现代性以来的生存困境。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既不能一味的赞颂,更不能全盘否定,艺术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无限定义之中。研究者们应该理性的思考艺术的出路,无论是美学研究对象的扩展、学科定位的调整,还是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希望美学通过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中,呈现为一个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不断推陈出新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20.
据上海宝钢集团的最新消息,宝钢集团的“海外人才狩猎”活动初战告捷,目前已从430名应聘的海外人才中遴选了52名登记在册,双方签定了初步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