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鼎力之作。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通常被认为是男权制社会的牺牲品,丧失女性自我的典型代表,但实际上,拉姆齐夫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贤妻良母角色,潜意识中渴望能有一定的社会作为,这种传统精神与超越精神的结合使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拓展和升华。以当代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透视出她既拥有家里天使的传统之美,又拥有博爱之母的超越之美以及圣母形象的永恒之美的多维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希望建立一种自足而开放的女性自我,希望男女两性和谐共存的女性美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同时也是闪亮于由男性主导的英伦文学史中的女性主义先驱.《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作为“房中天使”卑躬屈膝,逆来顺受;而莉丽作为男权社会的“叛逆者”追求独立,特立独行.从传统女性拉姆齐夫人到新女性莉丽的转变是女性在父权社会中重新定位自我,完善女性自我的历史过程,伍尔夫“双性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美诠释.因而看似对立的两个女性形象实则相互关联,同体共生.  相似文献   

3.
拉姆齐夫人不仅仅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而且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善于思索的女性。她并不像有些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迷失自我,灵魂扭曲。虽然拉姆齐夫人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但光辉的人性也有黑暗的死角。在一个充满父权文化的历史环境下,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让她已不是普通意义上只会依附男性的菟丝花,她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赢得众人对她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是她双性同体思想最完美的体现。小说通过对代表女性气质的拉姆齐夫人和代表男性气质的拉姆齐先生由对立走向融合的人物塑造,体现了伍尔夫对于两性关系的理想追求,她认为男女两性在社会生存结构中是互存互补、辨证融合的。崇尚事实、理性和逻辑的男性气质与赋予想象、情感和直觉的女性气质,只有克服各自的片面偏激和自满自足,才能达到两种素质、两种力量的完美结合。伍尔夫把实现两性融合作为女性主义的终极目标,她的双性同体思想为女权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到灯塔去>中,塑造了一位大地之母形象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作者对这位出色的女性形象赞誉有加,然而,通过细读和严格的定性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位近乎完美的女主人公身上,时常会显现出她对自身处境的困惑与不满.实际上,通过拉姆齐夫人这一人物形象,伍尔夫探讨了妇女的两难处境这一主题,从而表现了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的一个侧面,即对妇女在社会中的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到灯塔去》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意识流小说。作为名噪一时的布鲁姆斯伯里文人艺术家群体中的最具开拓精神的先锋作家,伍尔夫在创作时,不仅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般特征,更展现了女性作家的独到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文笔特征。《到灯塔去》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饱满,尤其是拉姆齐太太这位"大地之母"般的中心人物,一直是评论家分析的焦点。然而,小说中的一直如影随形的配角莉丽·布里斯科,作为拉姆齐夫人的画家,也是拉姆齐一家在度假时的客人,一直未能引起评论界的重视。作家笔下的这位女画家,不仅见证了拉姆齐太太一家的兴衰,而且与拉姆齐太太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折射出了作家对时代的思考。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莉丽的形象定位;塑造莉丽形象的方法以及莉丽形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后印象派技法的深刻影响下,伍尔夫要设计一种与绘画相近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形式.在<到灯塔去>中,她用言语做涂料,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拉姆齐一家及其朋友的生动画面.伍尔夫探寻对精神冲突和心理活动的本质把握,她运用光线与色彩来增强想象空间,更好地表现人物和场景,沟通平静祥和抑或悸动紧张、动荡不安的心灵,大胆地开创了新的实验小说形式.  相似文献   

8.
津岛佑子的小说《宠儿》是一部以探讨“母性”为主题,讲述主人公反抗传统“母性”、并最终实现“母性”回归的作品.具体而言,母亲和姐姐承子代表着传统的“家庭母性”,但在主人公高子眼里,二者却是“紧张”、“过剩”的母亲形象.在试图超越传统“母性”时,主人公不得不面临作为现实母亲的失意和失败.通过对虚构母亲身份的确立和自我认定,主人公从主观意识上确认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从而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走向具有独立意识、“真实”的“母性”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9.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创作了一系列“人格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中上层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伍尔夫相当熟悉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刻划了这些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所表现出的空虚、迷惘。  相似文献   

10.
虽然<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许多黑人却对该书中汤姆叔叔温顺驯服的形象反应过度,认为他是对黑人种族的丑化,甚至把他的名字视为"奴颜婢膝的同义词".这显然有悖斯陀夫人的初衷.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斯陀夫人的女性视角和她对以母爱为基础的母性社会模式的追求使她为汤姆叔叔带上了"女性特征",从而违反了传统"美国神话"的潜规则,反映出黑人男性的性别主义观念以及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偏见.  相似文献   

11.
现当代女作家塑造了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反传统的母性形象,赋予母性角色以新的理解。她们的创作使我们看到,母亲不仅是慈爱的圣洁的奉献者,同时也常常是可悲的父权制的牺牲品,甚至是可憎的“同谋者”。传统文化中的母亲形象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女作家笔下具有反传统因素的母亲形象是告别想象后真实的言说,因为她的言说者是女性,是亲历者。  相似文献   

12.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3.
《达罗威夫人》中的叙述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最重要的意识流小说家之一 ,是现代小说形式革新的先锋人物。她的文学思想变化与她的小说形式创新密切相关。本文以其重要作品《达罗威夫人》为文本 ,以小说叙述视角和表现人物话语的引语方式为焦点 ,着重分析以她自己独创的隧洞挖掘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活动的一系列叙述话语 ,从而阐明伍尔夫的创作对现代小说叙述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伍尔夫在她的作品《奥兰多》中体现了自己关于传记创作的一些新思想。她打破了传统传记的观念 ,不拘泥于时空的限制 ,抛弃了对主人公生活事实的详细描述 ,戏拟地塑造了一个虚构的人物 ,刻画了他 她复杂的自我个性 ,揭示出掩藏在生活表面之下的人物的丰富内涵 ,表现出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反映了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伍尔夫与丁玲创作的重点在于女性形象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们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的形象中,让这些人物形象经历了孤独苦闷、彷徨迷惘、坚定执着的新的人生发展之路.伍尔夫与丁玲的作品全力发掘女性意识,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中西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新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名短篇小说。她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美宝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点。伍尔夫想以此展示女性在社会上无助、依赖、未接受教育的状况并试图找到改善这种状况的途径。小说中伍尔夫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技巧以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伍尔夫一生致力于小说形式的革新和探索,她用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对时空概念的超凡认识,去展现人的“内在真实”,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人的心灵及生命的本质.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伍尔夫潜入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心灵来寻找人的真正的自我,通过描写她的内心世界和个人感受,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伍尔夫用象征、主题语及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深层意识,突出深化了主题,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中的老夫人因为三次赖婚历来受到人们的批评,认为她是维护封建礼教和门阀的家长。在此认为老夫人三赖婚姻有维护家族利益的因素,但更多的原因则是她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她对张生这一人物清醒的认识、深刻的剖析。通过人物所处的实际环境和透过张生这一关键性人物来剖析老夫人的行为和心理可以更全面、深刻地解读老夫人形象,对我们重新研读《西厢记》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袭人形象是《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人物之一。但其形象有被误解为耍奸、奴性和虚伪。其实袭人是敢作敢为的,也是大胆直露的,她的大多数言论具有犯上的性质。袭人没有得到好评的真正原因在于:在《红楼梦》的两大矛盾——父子矛盾、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中,她都站在了作者所崇扬价值的反面上。缺乏牢荣固宠之术使她失去宝玉,而类似于雪雁似的效忠主子又导致了薛宝钗对于她这个贰臣式人物的扫地出门。袭人的悲剧性正是一个个人“向上爬”的典型,换个角度说,她是大观园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不可能逾越社会阶层严格界限与鸿沟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2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与传统写实主义的论战中,提出了要用新的理念来塑造人物形象。《到灯塔去》作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压卷之作,具体而生动地展示了她的小说理论——即生活的真实性存在于人物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故表现“内在真实”应成为小说家创作的宗旨。为实现其创作理念,伍尔夫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暗示人物内在的性格和思想情绪,并成功地使叙述跨越时空。该部小说里大量独特新颖、充满神秘特质的象征意象不仅引起了评论家们和读者的兴趣与关注,也使小说本身充满了多元的意义及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