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萱  王威孚 《学术交流》2006,3(8):28-31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现代伦理学的三大流派。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伦理学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整合与扬弃,形成超越两者,包容性更强、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善的伦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建立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代内公正、代际公正、男女公正与人地公正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依据;整体、最优及共赢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维模式;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突破唯人类独尊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多种权能的实现,而其中的环境与资源权的实现,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在人类缺乏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的状况下,通过立法、执法,强化人类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明确社会主体对环境和资源肩负的法律责任,通过完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保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黎宏 《社科纵横》2010,25(4):21-23
推进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仁民爱物"、"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与实践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伦理学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伦理观和新实践观。其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与提升人的类意识,其实践指向是扬弃人类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是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全部意蕴,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运作主体的科学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平。坚持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应把社会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石,以人为本作为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统筹兼顾作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路,修正市场主体的生态价值意识,以提高人类生态伦理道德素质的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杨丽佳 《探求》2000,(3):53-54,56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对已经走过的路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重要成果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它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观,也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它向人类的价值观、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回答人类面临的这一新课题,确立新的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才是自觉的和可行的。 一、发展的新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是逐渐加速的,尤其是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大量被创造出来。然而人类对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步需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不断进步。在当前,应该克服功利与实用的传统发展伦理观,实现伦理道德的重建,以有效制约人们的行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反思和对未来取向的思考,是在人类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新觉醒的基础上诞生的。它表明人类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已认识到: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所换取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是不可取和不可持续的,这~发展模式已逐渐为历史所否定。目前,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成为各学科领域思考和研究的热点,当今社会已将其视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发展模式,相关文章不断发表,其中不乏一些具有深刻见解的高论,但也存在着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曲解和生吞活剥地…  相似文献   

9.
王云飞 《社科纵横》2013,(4):136-139
《礼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为生态意识、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爱护生物意识、农业、建筑业生产的时令意识、工商管理的标准意识、节俭和节葬思想。这些观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愫。  相似文献   

10.
海洋旅游是海岛旅游深入发展的必然,把旅游产业从海岛拓展到大海上,是舟山旅游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强化海洋意识,开发出特色化的旅游资源,更是舟山旅游业必须亟待解答的课题.同时,进一步认识海洋对于人类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并且通过符合审美规律的景点建设和提供优质服务,实现彰显旅游活动人文价值的目的,促使舟山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作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人类走向21世纪,重视生态、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共同发展战略。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可持续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各国都在努力实践,相继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日本在这方面也起步较早,特别是其环境、资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已颇有成效。本文试对日本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作一分析,以期对于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所裨益。  一、日本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形成  日本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可追溯到大约三百年前的江户时代(1603—1868)。…  相似文献   

12.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这种思想对在衡量社会发展时偏执于经济增长尺度的传统发展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主张发展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人而不在于物,发展指的是人类生存状态不断获得改进的过程,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1992年, 183个国家以及 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通过并签署了《 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所确认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可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系统,经济…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是指资源与环境在代与代之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和使用.资源与环境代际公正的实现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它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新课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诉求.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应确立代际责任观,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解除"本代利己主义"的利己观,自觉充当后代人的代言人.在此基础上,通过确立代际之间恰当的"储存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可持续发展,把自然界作为伦理关怀的对象等基本路径,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代际公正.  相似文献   

14.
自然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盲目地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要改变中国经济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状况,必须通过提高环境意识,转变传统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自人猿揖别,精神便与人类共生同在.在人类文明史上,精神的存在较之物质更具有超越时空的特质,绵延不灭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人类共知共享的财富.因此,精神是人性的根本,是民族文化的渊源,也是人的动力资源.人是精神生活的存在.精神满足人需求的属性决定了我们I必须构筑精神家园,张扬精神主题.  相似文献   

16.
资源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之一.主流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似乎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制度创新也没有显著控制资源与环境形势的持续恶化.这与经济增长理论长期以来忽略自然资本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实践中未能对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密切相关.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本着维护自然资本,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应当从增长理念、经济核算制度和资源环境管理制度方面谋求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7.
自然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取得源予产权的可分性理论。自然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内容包括收益权、管理权与一定程度的处分权。法律应采取多元形式来保护自然旅游资源经营权人合法权益,以实现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盛国军 《学术交流》2007,1(5):20-24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以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发展观的批判和超越。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辩证考察,其合理内核为:可持续发展观比较彻底地破除了发展等于经济增长的传统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社会全面进步;代际公平开始纳入人类的视野。但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缺陷也是明显的:其理论基础仍然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根据的伦理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范围条件没有明确的界定;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模式基础是以工具生产力系统为基础的,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紧张的关系在其中得不到根本缓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未来路径选择只能是:确立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扬弃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思想;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真正扩展到人与自然;确立在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基础之上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源于人类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环境瓶颈问题,因此,人们的经济学观点对其理论内涵的界定与延展紧密相连.西方经济学以收入--成本分析为根基,将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问题作为核心,始终不能摆脱人类经济发展跟自然资源相对立的功利境界.人本经济学则主张"以人为本"的资源观与发展观,该理论提出人的生命成本是经济学中的最终成本,应将人生成本最小化和快乐满足最大化取代功利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最小化和效用最大化概念,认为应该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经济发展的长远问题;而且将资源、环境纳入到经济发展体系,揭示出引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并非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而在于人的有限能力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按照人本经济学的理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将重点转移到人类自身,通过建立全消费观念,为合理的生产、分配与交换行为做出正确的消费导向;同时,注重提高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维护自然的能力以及调节和改善人类自身行为的能力,达到人类自身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人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年代,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化。与过往单纯追求物质"量"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速度的能源消费型发展模式相比,更倾向于清洁的、低能耗的、可循环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追求"国家系统"与"地球巨系统"之间的完美协调。知识和信息等无形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变革中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势必会起到重要作用。知识创新就是经过智力劳动的知识再生产过程,一旦这种知识再生产的成果被国家系统所确认,就意味着这种知识再生产的成果将成为某项知识产权权项的客体。确定知识产权的系统属性和资源属性,是知识产权能够成为具有智力劳动能力的社会子系统的核心竞争要素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竞争优势的关键性理论问题。这个理论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