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郑杰文 《文史哲》2006,(1):59-65
《墨子》引《诗》与“汉代四家诗”各本相应篇章对校,有40%左右的语句差别、10%以上的字词差别,另外还有名称、章次、句次差别等,这说明在《墨子》成书与流传的战国时期,《诗三百》有多种版本在流传。墨家引《诗》,遵循着“以《诗》为史”和“以《诗》为训”的《诗》学观念,论《诗》时没有“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这与儒家解《诗》论《诗》时所奉行的“以《诗》为教”的《诗》学观念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与儒家《诗》学观属于孔子开创的“诗教《诗》学系统”不同,墨家引《诗》解《诗》论《诗》所展现出的《诗》学观,应属于传统的“历史《诗》学系统”。  相似文献   

2.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3.
<正> 一“《诗》可以兴”命题在《论语·阳货》中被列于孔子论诗价值的“兴、观、群、怨”说之首端,这表明孔子对于《诗》的“兴”功能特别地重视。传统经典对该命题中的“兴”义主要有两种,即汉孔安国的“引譬连类”与宋朱熹的“感发志意”。两注虽稍有不同,但共同处在于皆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明“兴”的:“引譬连类”是指借《诗》中所言来作譬喻和类比,“感发志意”也是指从《诗》中所言去感悟启发思想情志。在孔子所处时代,与《诗》同时存在的权威性著作至少还有《书》、《易》、《礼》等,为什么孔子单单言“《诗》可以兴”而不及其余?主要原因在于《诗》具有其它著作所缺乏或难以企及的形象性特点。《诗》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多有对自然景物及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选择孔子与鲁迅论《诗》的理由是:孔子对《诗经》的阐释在中国古代具有开创范式的意义,自汉代之后,《诗》被尊为《诗经》,是不能被随便解释的,因而在近现代之前,历代对《诗经》的阐释并没有打破孔子论《诗》的范式。而鲁迅论《诗》则打破了孔子论《诗》的范式,而开创了现代的新范式。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论《诗》对于现代就没有意义了,相反,孔子论《诗》即使对于“反孔”的鲁迅,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自《毛诗序》倡“变风”“变雅”,至郑玄《诗谱》,通过考定诗的时代和地理,把《鲁颂》、《商颂》以外的周诗都纳入正变说,遂形成汉代《诗》学中完整而系统的“风雅正变”的理论体系。从“变风”“变雅”说产生的背景来看,“变风”“变雅”说与汉代《诗》学“美剌”说相联系,是汉代重视《诗》的政教作用的结果。汉代《诗》学确立“正为美,变为剌”的论《诗》原则,在郑玄的《诗谱》里,根据时政盛衰风俗厚薄,确定《诗》的正变、美剌,文武成周之世为太平盛世,感圣贤之教化,这些时代的诗都为正《风》、正《雅》,是美诗;自懿厉之后,王政衰崩,政教败坏,这些时代的诗都是变《风》变《雅》,是剌诗。因此,变《风》变《雅》说其实是发挥汉初《诗》学重“剌”的传统。“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宋代学者在评析“颂”诗时始提出“变颂”说,把《鲁颂》归于“变颂”,之后,明清学者亦多有论述。与“变风”、“变雅”说不同,“变颂”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今天的《诗经》研究也很少谈及。本文试从《诗经》研究史的角度来探讨“变颂”说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史料载,作为许浑诗保留下来的,约530多首,作为杜牧的诗保留下来的,总数也与此不相上下。读《全唐诗》则发现这样的情况:把作为杜牧的诗而收录的50多首诗(1972年的《杜牧研究资料汇编》说是53首),又作为许浑的诗而重复收录了。一诗二主的数量之多,是颇为异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黄忠慎 《云梦学刊》2010,31(1):95-99
宋儒戴溪的《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自我标示为吕祖谦《读诗记》的续作,《诗经》学史也将之归为宋代《诗经》学中的“旧派”作品,若从书名观察,我们会说,戴书的写作目标不外是在为吕书进行补充、修订,或者是延伸的工作,不过,其实栽溪游走于新旧两派之间,《续读诗记》与吕书从里到外,同其血脉精髓者不多戴溪对新旧两种不同的解经路线与观点表现出的是折衷的立场;面对《诗序》,他采取部分接受的态度,《诗序》擅长以美刺说诗,戴溪在这方面的接受度如何,是本文所要考察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自孟子提出《诗》亡然后《春秋》作之后,历代多有训解。魏源对历史上以颂、正雅或是变风之亡等来训解《诗》亡的各种说法都给予否定,认为应该从王者之迹熄来理解《诗》亡,只有这样的理解才可以认识到孔子著《春秋》为后王制法的微言大义,知晓《春秋》是对王迹的承接,而《春秋》承接王迹是通过五霸来实现的。与以往人们论五霸多推尊齐桓、晋文不同,魏源特别称许楚庄王,多或少也有赞美清王朝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小说由诗发展而来,而中国小说极少用诗去写,但有以诗入小说的传统。诗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功能是发展多变的:《三国演义》的诗多用于评论;《水浒传》的诗多用于描写;《金瓶梅》中多用曲辞,多写市井生活;而《红楼梦》中的诗则起着结构小说的重要作用。以诗入小说,是中国小说的独特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11.
刘茜 《学术月刊》2012,(12):90-98
《毛诗序》的《大序》与《小序》是一个完整的阐释系统,其中《大序》是对《小序》内容的概括,《小序》是对《大序》思想的展开,二者的阐释宗旨则是《诗》的政教寓意。由于诗歌创作动因与《毛诗序》阐释宗旨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关系,《国风》与《小雅》之序多与诗本义不合,而《大雅》与《颂》之序则多与诗本义相符。《毛诗序》对汉唐《诗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传》、《郑笺》与《正义》均是在继承其解诗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望文生义、重重比附的解诗方式与"兴"法的引入而建立了"以序说诗"的阐释体系。这一阐释体系对后世《诗经》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桎梏,其流弊影响至今。就探索《诗经》阐释新途径而言,对《国风》与《小雅》的绝大多数诗篇,应摆脱"以序说诗"的阐释模式,从抒情主体的立场来解诗本义;而对《大雅》与《颂》的绝大多数诗篇,则应以序义为据来求诗本义。  相似文献   

12.
《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天问》是历史的,因此,每一代人也都有每一代人的《天问》观。这样一来,《天问》也就说不尽了。 从信息量的角度来看,《天问》又是包罗万象的,这更引发出当代人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解释。有认为它是学术问题诗的;有认为它是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有的则认为它根本就不是诗:它既不是抒情诗,也不是叙事诗,甚至连哲理诗也算不上。总之,许多人都把  相似文献   

13.
《伐檀》主旨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余年来,经学家对《诗经·伐檀》的主旨“纷纷无定解”,但是半个多世纪来国内研究者几乎有了一致的意见。早在二十年代,顾颉刚说:《伐檀》“是一首骂君子不劳而食的诗”。胡适在《哲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二章中以及中国哲学史课堂上,把“君子”解作当时不劳而食的“大人先生”。他说:“你看那《伐檀》的诗人对于那时的‘君子’,何等冷嘲热骂!郭沫若也认为,《伐檀》是剥削者“阶级意识觉醒的反映”。四十年代,蒋伯潜也说:“伐檀之工人生活劳苦,富贵之家不劳而获,享受反丰,故作是诗以刺之。”五十年代,余冠英沿此说认为“这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以后,国内凡涉及此诗的有关著述,均采此说。笔者不揣谫陋,拟在本  相似文献   

14.
论《诗经》与中国古代诗学尚古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在成为儒家经书之前先经过了史化.《诗》作为历史典籍,其权威性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普遍深入人心.孔子的《诗》说,是从前人和时人用《诗》现象总结出来的.孟子也把《诗》作为史,他的用《诗》、解《诗》大多是把《诗》作为古训的,即要以古为训而不是要以经书为训.虽然孟子已有将《诗》经化的倾向,但《诗》之由史转经则是由荀子来实现的.以《诗》为史和以《诗》为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者引《诗》是以故(史)为训而后者引《诗》是以书(理)为训,前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历史的权威性,后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思想的权威性.汉儒在忠实继承荀子《诗》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诗》的经化,史化的《诗》一经经化,其"史"的价值和地位在诗学领域随之至高无上,作为经的《诗》使中国诗歌史上的传统意识的核心具有了崇古和宗经双重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谈《诗》的两段话.《季氏》:孔子问鲤“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阳货》:孔子问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还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表达思想;连《周南》《召南》都没有读,那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对社会交往常识一无所知.《诗》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不学诗,就缺少士大夫的共同语言,无法理解别人言谈中的引语譬喻(兴);就缺少见识,不能通过风俗察觉国过之盛衰(观);就无法与同僚聚会,切磋探讨(群):“更谈不到运用诗句发表政见,讽喻上司(怨).不学《诗》,近不能事父,远不能事君,也缺少关于自然界的常识.  相似文献   

16.
西周人引《诗》作为君王施政比照;春秋人的歌《诗》、赋《诗》、引《诗》活动扩大了《诗》的社会适用范围,《诗》的社会工具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从而引发了《诗》学观从"以《诗》为史"到"以《诗》为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待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是一首著名的宋人七绝,但关于此诗作者,自宋以来便众说不一。本文对此作初步考辨。一、 郑文宝说。较早持此说者是北宋晚期的蔡居厚,其《蔡宽夫诗话》引此诗云:“尝有人客舍壁间见此诗,莫知谁作,或云郑兵部仲贤也。然集中无有。好事者或填入乐府。”味其语气,蔡居厚也不能完全确定此诗属郑文宝,然后世辑诗者多据之,如厉鹗《宋诗纪事》卷四、李调元《全五代诗》卷三十六、《全宋诗》郑文宝卷。宋诗选本亦多录此诗入郑文宝名下,如严长明《千首宋人绝句》、…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关于《毛诗序》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受各时期不同学术思潮的影响,主流意见的形成,有很强的时段性。20世纪前半叶,受今文经学和“《古史辨》派”“疑古”思潮影响,主流意见是《毛诗序》出于卫宏之手。1980年代初期的研究者,多从宏观上把握《序》、《传》之间的逻辑关系,主张《序》、《传》成于毛亨一人之手。20世纪末,“疑古”作风遭到唾弃,传统的“子夏作《诗序》”说又重新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吕华亮 《兰州学刊》2014,(6):197-199
魏晋南北朝《诗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直被学界忽视。考察此期产生的一百多种《诗经》研究专著可知,其门类包括义疏类、名物类、《诗》音类、《诗》图类、《诗》谱类、《诗》品类等,这与汉代以比附政治伦理为特点的章句之学明显不同。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突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开创了诸多新的趋向,对后代《诗经》学的全面展开有重要启发意义,甚或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奠定了后代《诗经》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唐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杰出诗人。他既有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又有丰富的创作实践,是新乐府运动最得力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存诗二千八百余首。他把自己的创作分成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综观全诗,精华首推讽谕诗(当然,其它三类也不乏佳篇)。而在一百七十多首讽谕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它们大都成篇于三年左拾遗任间。《卖炭翁》是《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篇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