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词话》境界说新探刘自匪《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的集成之作,其中之境界说则是王国维文学美学思想的核心与精髓。要理解和把握境界说的实质与真谛,必须首先弄清“境界”概念的特定含义。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历来众说不一,存疑甚多,至今没有公认的定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忧生情怀和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是王国维求学、治学的直接动因和内驱力,也是他构筑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学、美学理论的起点和内核。因此,其境界说的各个组成部分都突显了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强调作者要有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高度自觉,从审美—艺术中超越痛苦,得到精神升华,从而写出有境界的好作品。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熔中西哲理诗趣为一炉者,也是第一个有高度人文自觉的大师,这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询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的执着已渗入其血液,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价值与学术价值融为一体,学术境界与人生境界成为一致。因此,在文化衰落、学术不存,连退回书斋独善其身也无可能时,便以生命殉文化、殉学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完美中写完了人生境界的最后一笔。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重大的,他的“境界”说同刘勰的《文心雕龙》、金圣叹小说批评一样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王国维提出“境界”说把意境研讨推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正在于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和终结,同时又是走向中国现代的先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文化孕育的产物,它的形成特征以及构成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王国维的“境界”说形成经过了中唐以前蕴酿时期,中晚唐成熟期,宋以后不断发展的系统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具…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方法论基础,其根基在于他对世界“差异相”的本体性把握。他的美学研究正是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确定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差异感和位置感。通过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神游”与“逼视”两种艺术经验的分析,宗白华发现了中西艺术美学各自独有的路线与境界,提炼出诉诸听觉感受,并极富包容性的“流韵”范畴,它华彩流丽、端庄有序,是独具本土特征的审美中国范型。他以此反观西方近代以来的艺术和美学,突显了审美现代性的中国图式。这种探索在中西文化矛盾依旧尖锐的今天,无疑具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与康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与康德0[德]卜松山自本世纪初中国接受西方美学以来,现代中国美学话语一律换上了西方的概念和范畴。而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到马克思的主要思潮所注意的焦点是“美”,这导致了“美学”这一现代字眼在中国的出现。如果我们将这一中文字眼翻译成英语,就是“bea...  相似文献   

6.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主流伦理学最精彩、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着力闻发的道德人格与境界学说。文章从“圣”与“贤”的关系,成“圣”、成“贤”的方法与途径,对传统伦理道德境界论的反思三个方面,对传统伦理道德境界论的形成、发展、社会功能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认为古人着力塑造一个“成圣成贤”的理论体系,意在激发世俗之人加强伦理道德修养,最终实现人格与境界的跃升。  相似文献   

9.
邹其昌 《浙江学刊》2002,(3):149-152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王阳明的“良知”含义及其与审美的内在本质联系 ,从而更好地把握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实质。本文作者认为 ,王阳明的“良知”既是一个道德范畴 ,也是一个价值范畴、境界范畴 ,更是一个审美范畴。在其道德性与超道德性、体验性与审美性的“致良知”建构中展示着王阳明良知体验美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论美趣     
美趣,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趣,或者说是“有趣的美”。美趣的概念比“美感”要小,但比“谐趣感”要大得多。美趣的发生源在于那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引人发笑的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等;凡是能够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使欣赏者觉得“有趣”、“有趣味”、“有趣味性”的美的事物,都可能是美趣的发生源。美趣,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即称为“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西方美学中“审美趣味”这个概念不完全重合。作为美学名词的“审美趣味”,仿佛是一个边缘有弹性的彩罩.它把“从美的对象接受和引起的情趣、兴味”、“对美的对…  相似文献   

12.
由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陕西师范大学环境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人文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200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西安召开。围绕“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这一主题,与会学者抱着推动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准备的目……  相似文献   

13.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境界”是指作家把个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力融入描写对象之中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艺术世界。王国维不仅把境界立为诗词之本,而且在分析境界时还把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下引此书皆不另注)。  相似文献   

14.
师彦灵 《社科纵横》2001,37(6):57-59
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自唐代诗僧皎然提出诗歌创作应由“神会而得”的思想、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力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说法以来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在诗词方面 ,明·朱承爵说 :“作诗之妙 ,全在意境融彻 ,出声音之外 ,乃得真味”① 。清代学者王国维论词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②在绘画方面 ,郑板桥认为 …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朱光潜(1897—1986)前期美学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了朱光潜关于美感经验是人们主观心理的审美活动,美是审美主体情趣的表现的思想;其次说明朱光潜用西方美学理论分析研究“境界说”,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艺术的境界必须是情趣与意象相契合,发展了境界理论;再次评述了朱光潜超功利的艺术观,强调艺术必须表现人的情感,以达至静穆、恬静,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表现的思想。此外文章还指出朱光潜的美学渊源主要来自尼采、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同时吸取了我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强调中和之美和超脱出世。文章指出朱光潜美学理论虽属主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却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吉梅 《学术交流》2006,(6):139-141
“原意”和“先见”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西方解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新批评专注于文本,接受美学把作品的意义确定在本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中,后结构主义宣布“作者的死亡”而把解释权完全交给读者,呈现了“原意”探索的轨迹。而作为“意义”的阐释者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先见”在阐释的过程中无法排除且具有“合法性”。因而接受美学提出了文学作品意义的空白与未确定性理论,阅读成为对本文的重建活动。而读者总是按照自己的“先见”来对作品的空白具体化,而“恰当的具体化”是读者必须依照本文的引导与暗示来将作品的图示现实化。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对“善”的境界的阐发,具有三个层级:一是以“自足其乐”为中心的一般境界,此种境界追求的“乐”并非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内心的充实快乐,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发挥“善”的潜质,达到理想人格;二是渐次境界的淑世情怀,体现为博施济众、修己安人的道德精神,并将个人之善推广到天下,使个人与群体关系达到和谐;三是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这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的价值目标和道德境界,“至善”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对本性的复归,自我生命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毛正天 《学术交流》2006,(12):154-158
中国古代诗学以“气“论文,认为诗文的言语情事只是可指认的物质外表,关键在于流动于中,使之成为一体的文气。气是万物的本原,诗文中的文气也是决定诗文高下优劣的根本。因此,“诗文以气脉为上”便成为衡断诗文境界的标尺。“气”是心理的、审美的,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表述,经历了从哲学到美学到诗学的长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色彩,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术语,但对其解释却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传统的解释都是从艺术层面,把境界等同于意境。其实,境界并不仅指向艺术,更指向宽广的文化层面。首先,境界要求表达真实的人生体验。其次,境界更是指一种悲壮苍凉的生命情怀。最后,境界亦指向创作主体的人格,只有纯真无伪、人格高尚者才能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王国维的境界最终是一种生命空间、心灵空间的呈现。境界实际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考察与品鉴,是艺术境界与生命境界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超越了单纯的文艺领域,而达到了生命美学、哲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