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叙事方式的改变是电视新闻改革的核心问题。电视叙事方式在当代文化语境的迷途 ,实际上体现了电视叙事的两歧选择。本文认为技术流和文化流的相互牵扯 ,成为制约电视叙事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本文回溯了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轨迹 ,指出作为外力的技术因素造就了新的电视理念 ,也带来时空上的模糊 ,多维视野下的文化因素成为制约电视叙事转变的内在动因。本文尝试从受众互动、交往哲学和话语理论三个方面揭示两栖选择的深层根源 ,以期超越单纯传播学研究的局限 ,为走出迷途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经典释文》用“反”,《广韵》用“切”,都是拼音的意思。后代遂把这种注音方法名之曰“反切”。反切是用两个汉字作标音符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定声,下字定韵与调。这种方法在古代是比较科学、比较先进的。正是靠了这些反切,人们才能准确地了解《广韵》所收各字的读法。因此,古人留下的这份丰富的反切遗产,就成为人们探讨古代音韵的宝藏。  相似文献   

3.
中日阳明学不同社会文化功能之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对中日阳明学产生和传播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阳明学本身包含的维护封建统治和反体制性的矛盾性以及中日阳明学不同的关注点进行了探讨 ,从而对中日阳明学何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诉讼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人们的诉讼大都凭官吏来决断。虽然朝廷对州县官吏的审判活动执行监督,但因官贪吏奸,被冤之民很难得到法律的帮助。至宋代,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私有权观念的深化,人身权利的相对扩大,人们要求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愿望开始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江南民间出现了“教引讼理”、“教授辞讼文书’’的诉讼之学。同时,也产生了专以指教词讼、替人辩理为业的讼师,以及以佣笔为业的写状代书之人,这是中国诉讼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笔者就此问题初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名他人之学     
史记信陵君列传:「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案项羽本纪,谓羽于兵法不肯竟学,而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有项王一篇,疑亦他人之兵法,而项王名之者。项羽百战百胜,固由其天才之高,亦必不得略无法度。汉高祖征英布,望布军置阵如项籍而犹恶之,则籍兵法之精可见。窃疑羽少时未肯竟学,逮赳兵后,又未曾不得进兵法者之教也。此古所谓学于其臣者欤?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特殊称谓,"文学革命"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此同时,"文学革命"作为一个独特的阶段,从酝酿到发生、发展又一直是一个历史过程,并具体在涉及"文学"和"革命"的前提下,充满两歧的特征.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具体解析4方面内容,探讨围绕"文学革命"的两歧性.在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下,本文期待以立体地方式揭示文学革命内在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在揭示两歧性的过程中,找寻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刘宏博士的学术专著——《义和团迷信及其社会反应考察》(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系专论义和团迷信问题的首部学术著作。出版后引起了史学界较大关注。该书具有以下明显优点:第一,选题具有创意和新意。义和团运动不但本  相似文献   

8.
人所面对的意义,可以表现于这样三个不同的相关层面: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存在层面。而本世纪以来,人们对这三个层面的意义问题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语义学在语言层面的意义研究,释义学对文化层面的意义的揭示,现象学对存在层面的意义的探讨,都极大地拓展了意义世界这一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意义世界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谶纬的产生有两方面的条件汉代经学的发展与特点是谶纬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儒家以及儒生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则是谶纬产生的社会条件。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大致有学术思想与意识形态两个方面。而谶纬的消亡则是经学与儒生社会地位衰落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魏裔介是清初理学名臣.他的复性之学与宋明着重思辨色彩不同,所关注的是人性在现实中的成就与展现.面对当时混乱的伦理秩序、空疏的学术风气,魏裔介以复性为线索与目标,确立了人性之本善,提出了格物知性的方法,最后将人性上升到天人境界,要求时人在对天命的体悟中去完成复性.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一个多方面的历史人物,从各个方面对孔子的时代、思想和其他相关问题予以探讨,无疑有助于问题的深入开展。但迄今为止,谈孔子军事思想的人,似乎还不多。这可能因为孔子是儒家的宗师,而“儒”向来以文名,不以武称的,所以被忽略了。郭老在“孔墨的批评”一  相似文献   

12.
史书立表,肇自司马迁《史记》,其仿《周谱》而作表,后世史家,逐沿用不废。表是按照年代次序罗列历史事件的表格,其“旁行斜上”,“事增文省”,给人以脉络清晰之感。具有“执简驭繁”之效。然司马迁创纪体有表而无图,立谱学而不立图学,历代史家陈陈相因,无能出其范围,逐使以往之形状名象无由考稽。表、图互为表里,皆为书志列传之要删,“史不立表,而世次年月犹可补缀于文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4.
吴承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38-156,208,209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时代的讨论,不仅是对成立时间的不同判断,更涉及对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总体特色与历史演变的理解与认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已经明确,理论系统初步建构,并且产生代表性成果,可以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文章学以诗赋骈文为中心。宋代以后,散体古文占据文坛中心地位,古文之学的兴盛引发中国文章学中心发生转移,并导致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变化。不能以古文文章学的成立等同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也难以称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文章"与"文章学"应视为动态的、有弹性的历史概念,中国文章学系统兼具开放与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清史《儒林传》中《陈澧传》的最初面貌的形成以及后续改写情形,展示陈澧在官方正史中学术形象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荀子的时代,正是学派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们名执一端,自持一术,欲兢售于世,因而互相斗争,入主出奴,是丹非素。《庄子·天下篇》说:“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面对“百家”不合的情景,荀子没有发出“悲夫”的感叹,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总结,综合了百家之学。对此,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有一段确当的论述。他指出:荀子“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汇贯通了。先秦诸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经过他的批判。……这些固然表示他对于百家都采取了超越的态度,而在他的学说思想里面,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得出百家的影响。或者是正面的接受与发展,或者是反面的攻击与对立,或者是综合的统一与衍变。”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先由讲“礼”而成名,后又讲“仁”而成派。而宣扬仁义礼智,提倡道德教化就成了孔子和他的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是,孔子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内,如经济、法律、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音乐、美术等等方面也都表达过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些看法很有道理。下面仅就孔子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作简要介绍和说明。一、重视、学习和传授过军旅之事  相似文献   

18.
如果把写作文比作是一次远洋航行的话,那么,审题中的立意便是选择正确的航线。写作教学实践和高考的信 息反馈告诉我们,相当数量的学生正是由于选错了航线,或搁浅,或触礁,而导致航行的失败,故审题中的立意是写 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写好一篇文章,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审题、立意、结构、表达,甚至书写卷面等,而在这诸多因素中,尤以“立意”最 为重要。王夫之“凡为文以立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 而材料作文以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要求多变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考试出题者的…  相似文献   

19.
插花艺术是表现植物自然美的一门造型艺术。它在美化环境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给居室带来生机和活力,给生活增添高雅的情趣。 插花讲究诗情画意,追求意境的完美,既要立形,又要立意。插花创作中的立意有的“意在笔先”,即构思先于创作,根据设想,组织材料进行创作。有的因材设计,在创作过程中完成主题,即“意随景出”。  相似文献   

20.
选题和立意,是文学评论写作成败的关键。 定题总要有一个大体的标准。确定论题不是确定标题,也不是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而是确定文学评论将要论及的角度、范围、内容。无数的实践经验证明:定题要以已有的感触点为候选者,而当候选者较多时,则应让其中认识理解最深、最有意义(包括对社会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