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都写于元明之际大动荡的时代,都是长篇章回体小说创立阶段的作品,甚至有可能是同一个作者(罗贯中既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又是《水浒传》的编著者之一),两部巨著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其特色。作为案头读物,《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更经得起咀嚼回味,但从中国小说史的角度来看,《水浒传》在艺术上更胜一筹。它作为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艺术上最卓越的成就,就是现实主义地描写了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以至最后毁灭的完整过程,以宏伟的结构、众多的人物形象、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了一幅古代农民战争悲壮的历史画卷。它虽属于英雄传奇的性质,故事和人物的传奇性较强,却比《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切近现实生活;它们在艺术风格上都具有阳刚之美,但《水浒传》的艺术描写已开始由粗线条勾画向细致描绘发展,有更多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已经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附有小字注,我认为此项小注即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并曾据此考定罗贯中的生活年代及写作此书的大致年代(参见我和马美信同志为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前言》及《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所载拙作《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其后,王长友同志发表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对我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我想,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故特进一步申述鄙见,以就正于王长友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3.
一、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刻本,据说最接近罗贯中的原著。它的特点是除正文之外还有不少的“小字注”——对正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在“小字注”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作注者不但不是作者本人,也不是作者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民族特色立论,首先对“演义体”进行了历史考察,追根寻源,探明“演义”的内涵;其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章回的结构艺术,反驳了西方某些汉学家对章回小说的误解,从而论证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体裁、结构方面所体现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5.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6.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题署,确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他在元代生活了53年,称为"元人"是不错的。以现存没有嘉靖以前的版本,就断定《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后期是不合事理的。罗贯中协助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又独立写出《三国志演义》;弱化乃至抹杀罗贯中与施耐庵关系的倾向,对中国小说史研究是非常危险的。罗贯中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大家,除了《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北宋三遂平妖传》四十回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两朝志传》等,也都是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曹操是成功的艺术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郭沫若同志发难翦伯赞同志响应的替历史上曹操翻案工作,近几个月在国内学术界鼓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大有益处的学术讨论,根据郭、翦和其他学者的意见,至少曹操对中国社会发展曾起过好作用,历史上的曹操不应一笔抹煞等等,看起来是没有疑问的了。讨论历史人物曹操,不免涉及《三国志通俗演义》和舞台的曹操,郭沫若同志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没有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迟早要把其中被“歪曲”了的曹操案翻过来,他说:  相似文献   

8.
《通俗演义》中曹操二重组合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小说具体的描述中,即事件的历史进展中,更集中明显地反映在罗贯中的小字批注中。深入分析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批注,可以掌握和了解作者对于曹操二重组合性格认识的完整信息。《通俗演义》中的小字批注,除了章培恒马美信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排印本《前言》中较详细地运用于小说成书年代的考证之外,这些宝贵资料尚未运用于小说的内部研究。对照作品的实际描写和小说中的小字批注、引用诗文,我们是可以进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小字注非一人一时所加张志合我在拙文《(三国演义)初考浅论》中,曾对《三国演义》的版本流变作了一个初步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不是罗贯中的原作,也不是《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通俗演义全像三国志传》...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郑振铎先生曾在《三国志演义的演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的原作和最早刻本,而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该本并没有题元末明初人罗贯中为作者,因此,《三国演义》是由说书艺人和下层文人共同创作而成,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作者不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和《史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史记》的可比性《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的艺术成就是惊人的。数百年来一直烩炙人口,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其中一些主要故事和主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在中国文学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志演义》可谓出类拔萃,风格独异。何以会如此呢?对这一艺术现象,作何解释、如何认识呢?前人也曾震惊于《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觉得并非一般稗乘可比,并试图从历史上探求这一艺术巨著的成因,罗绎某些迹象以揭示《三国志演义》这一艺术之宫的奥秘。有的认为民间艺匠的艺术编构影响了罗贯中;有的认为《三国志》等丰富的史料成就了罗贯中;也有的认为元末动乱的现实促进了罗贯中,如此等等,尽管这些看法亦不无道理,但却没有揭  相似文献   

13.
短信     
清抄善本《三国志演义》问世从民间搜集的早期清抄绘图描金银《三国志演义》,现已由文物出版社依原书复制出版。据史学专家考证,此《三国志演义》抄本从用纸、装订、字体的规格,到40幅描金银彩绘人物工笔画的风格,都表明其为清中期偏后咸丰时期的皇家抄本。这个抄本也是由清代金圣叹作序,毛宗岗增删改订、逐行评批的完整本,其范本为毛评原始本,早于现在通行的任何一种毛评本,因而是集孤本、抄本、善本、绣像本于一体的早期本。我国典籍破损、流失者甚多,已经发行的明嘉靖元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本,元代版的《三国志评…  相似文献   

14.
1月22日《文汇报》上发表刘金的文章,文中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通俗”和“大众”的观点。文中说,“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文艺,由来古矣。但“通俗”这个名目,大约到明朝始露端倪。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可能是公开标明“通俗”的第一例。化名“庸愚子”的金华人蒋大器,在这个刻本的序言中,特别推重它的通俗性。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数字使用情况的分析,探寻出这些数字在作者结构故事、体悟世界、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人类的文化心理出发,寻找这些数字的深层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明代书目著录章回小说《水浒传》时,或归于“野史”“传记”,或入“子杂”类,这与《水浒传》本名《京本忠义传》及其早期刊本系统题署含有“忠义”二字,有很大关系。在《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较早的一批谈论者是李开先之类的文坛名流,时人往往将《水浒传》比附于“史书”,认为《水浒传》所记多有所本。这种以为《水浒传》是史书的看法并非仅是当时民间的意见,而含有一定程度的官方意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样,《水浒传》早期流传经历了社会上层向下层民间传播的过程。明代统治者从宣传“忠义”维护统治的需求出发,在都察院刊刻前曾对《水浒传》进行过“政审”。“忠义”思想成为《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官方的主导意志,这就保证《水浒传》得以有效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7.
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一则引吕布语,与元人张思廉《玉笥集》中《南飞乌》诗用吕布事,在今存文献中只见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表明元明之际的瞿佑与比他更早的元人张思廉,已经读过《三国志通俗演义》,并用为说诗的根据或诗料;而《三国演义》当成书更早,大约在“元泰定三年(1326)前后”。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及其研究者来说,主题乃是分析、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文学指标。迄今为止,研究古代小说主题的学术论著极为丰富,尤其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志演义》、《红楼梦》等小说名著的主题研究,更经历过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它真实地、具体地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历史,自然不能不反映和表现这一个世纪内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因为《三国演义》是这样一部历史小说,它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从唐末的三国故事,到宋、元的有关三国的“说三分”平话,再到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再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弘治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接近罗氏的原作),最后由清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加工成《三国演义》,一共经过了约九百年的时间。这九百年间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通过不同作者对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已经临近这个过程的终点,到毛本《三国演义》,终于大功告成。《演义》由何而来,依今天所存材料,已经不能清晰勾勒其过程。但其脱胎于宋元讲史话本,却是公认之事实。刊刻于元代至治年间、署名新安虞氏的《全相三国志平话》,是今存最早、也是惟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给出了三国故事较早、也较为清晰的雏形与轮廓。将《演义》与《平话》结构加以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