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灾疫伦理学所探讨的根本内容,是如何为当代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全新的伦理认知、伦理人性和伦理方法论;为此,它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灾疫制度重建。在此基础上,灾疫伦理研究展开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在时间序列上,灾疫预防伦理研究、灾疫预警伦理研究和灾疫后重建伦理研究构成其基本内容;在空间序列上,灾疫生态环境伦理、灾疫生命伦理、灾疫生境-家园重建伦理、灾疫康复伦理和灾疫教育伦理,此五者构成了灾疫伦理学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2.
公元4~6世纪北方地区发生了14次瘟疫和7次畜疫灾害,瘟疫的发生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畜疫的发生主要在今山西、河北、甘肃、苏北地区。疫灾的发生具有稀少性、严重性、地区性、群发性和大部分由战争引发等特点。总结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北方地区疫灾基本情况与特点,有助于为现代北方疫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灾疫伦理学是对当代存在危机与生存风险的应对之学,它诞生于对生成当代频频爆发的灾疫之最终人为因素的伦理检讨。灾疫伦理学就是引导当代人类重建生态理性生存方式,通向“人与天调”之未来世界的桥梁。灾疫伦理学必须为灾疫防治和灾疫后生境重建与家园重建提供伦理方案。所以,理性审查灾疫伦理研究的生存背景、伦理目标、认知视域和探究方法,成为灾疫伦理学构建的奠基问题。  相似文献   

4.
灾疫行为是灾疫研究的直接问题对象,它现实地展开为灾疫场境中的社会行为,因而有待灾疫社会学的诠解。生命安全和健康问题是灾疫行为最切近的要素,由此灾疫医学构成了理解灾疫行为的又一维度。对灾疫医学行为的理解,最终须借助灾疫医学伦理研究。国内学界对医学道德原则的界定、尤其是对灾疫医学行为的伦理反思,可能启迪灾疫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代灾疫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融入了更多人为的因素,它是由工业文明以及由创造工业文明的人所造成.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思考正是立足于人,寻求人的生命与自然宇宙的律动规律,明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章试图从灾疫防治的伦理学检讨、灾疫防治的伦理学依据、灾疫防治的伦理行动方案.探究人类在灾疫防治中应有的伦理行动.  相似文献   

6.
清朝前期(1644~1839年)湖南境内发生的生物灾害主要为虫灾和疫灾。虫灾以危及稻麦的蝗灾为主,疫灾既有危及人体的瘟疫也有危害耕畜的牛瘟,对社会生产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社会学入手构建三级导向的当代灾疫预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疫日益全球化和日常生活化的当代社会,重建与时俱进的社会化灾疫预警方式和灾疫预警体系,成为卓有成效地展开灾疫预防的关键环节。当代灾疫预警必须从人出发,以“生命重于一切”和“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为根本价值诉求,遵循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伦理原则,以灾疫情事实本真真实和全民问责为基本内容,创建并不断完善以专业·政府·公民为三级导向的灾疫预警体系和“灾疫情高于一切”的畅通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灾疫文化是人类应对灾害和疫病而创造出来的自救文化,它伴随人类始终,构成人类文明的持续不衰的动力。当代地球失律和气候失律,导致灾疫失律,即灾疫的日益全球化、日常生活化和治理的日常政务化趋势,迫使灾疫文化研究必然兴起,并以重建生境和生境主义文明为根本目标。围绕此一目标要求,灾疫文化研究必须探讨当代灾疫失律的自然机理和人力机制,揭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在互存、共生互生的生态逻辑和限度生存的世界原理,探索生境主义道路,构建生境主义价值体系,以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生境主义的灾疫启蒙教育提供认知、思想、智慧和方法资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作为新型网络底层架构技术的区块链已经开始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人类面对灾疫的实践活动既是社会非常状态下的治理活动,又是道德意志驱动的伦理实践。区块链技术因其具有多维价值特征与灾疫治理的伦理目标高度契合,有望为现有灾疫治理体系进行赋能。同时,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灾疫治理架构,区块链赋能灾疫治理的伦理风险在于其可能超越了治理活动的边界。因此,需要警惕区块链技术对灾疫治理可能存在的价值偏离。  相似文献   

10.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病患者生命为目标转化。作为责任主体,因救灾不力或隐瞒欺饰而被处罚的封疆大吏不乏其人。但整体而言,清朝对疫灾的防治未能达到制度化水准。这也使得清朝的疫灾防控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联系。即便我国近年来物流行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依然严重缺乏物流人才,要使我国物流行业顺利发展,培养物流人才是关键。本文对创新教育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讨物流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从而为我国物流行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美国针对商品流通领域的反价格垄断的专门立法主要有《罗宾森—帕特曼法》和《米勒—泰丁法》。《罗宾森—帕特曼法》将价格歧视明确化,《米勒—泰丁法》将转售价格控制合法化。我国的《反垄断法》已有针对商品流通领域反价格垄断问题的基本规定,这些条款在实践中,仍然具有进一步明确和解释的空闻。我国的反垄断立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人的"此在"过程必然体现为语言行为的发生过程,即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供了语言存在与自然物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实现条件。人作为语言存在的实践主体和作为具有纯粹语言根据的先验主体,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语言意愿。语言存在的纯粹理性原因或先验语言形式存在将其作为现象存在的语言引向作为智性存在的语言,从而呈现出人的"此在"所拥有的语言"真实"。先验语言形式或纯粹的语言意志所规定的是关于纯粹语言原则的语言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是纯粹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而体现在语言行为者的经验中,从而使得理性的先验语言形式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的"此在"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语言存在的先验王国引领到语言现象的世界中来。  相似文献   

14.
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一项重大而新颖、具有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很多。从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方面着手,在对常用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企业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方式进行了现实考察,提出了应该采用多种分配方式组合、鼓励自助分配方式以及鼓励技术入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虽是陈布雷撰写《西安半月记》的蓝本,但《西安事变日记》并不是蒋氏在事变期间的逐日所记,而是事后补写的。《西安事变日记》叙事简略,内容存在错乱和缺失,《西安半月记》增添了许多材料,内容丰富完整,弥补了《西安事变日记》的不足,虽然极力表现蒋氏"人格"和"正气",但不存在大量造假成分,其整体史料价值较高。《西安事变日记》记载了《西安半月记》有意回避的周恩来与蒋氏会面等情节,凸显出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文明的重要分布地。尤其是汉唐时期,环塔里木成为中原政权屯垦戍边与佛教向东传播的重地。至今,环塔里丝绸古道沿线仍有大量城址、烽燧、石窟、寺院和墓葬遗存,其文化底蕴深厚,研究价值重要。为此,"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课题组对其予以调查整理,并阐释了其蕴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知味墨的西北之行中,他对西北传教士不仅是教导,更多地是与之进行双向的交流,他们对中国穆斯林传教事业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在传教士与穆斯林的眼中,知味墨西北之行的内涵有传教与对话两个方面,西北穆斯林之所以愿意与知味墨对话,与其自信及知味墨的温和举措有关。知味墨的西北之行提高了西北在基督教在华穆斯林宣教事业中的地位,促进了西北由边缘向中心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