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九十年代,澳门戏剧发展相当蓬勃。近10年来,澳门处于历史转型期,受国内改革开放的带动,经济明显发展,社会逐步富裕,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政府对本地文化活动的投资和对文艺社团的资助增多。这些是导致九十年代本地文化团体增多的原因。澳门没有专业的文艺团体,话剧、戏曲、曲艺活动都是由业余社团承担。八十年代澳门只有三个业余话剧体,由九零年到九六年就增加到十八个,其中十四个是在政府注册,领取政府资助的。除此之外还有各街坊老人话剧组和五十余个学校话剧组。十年来,澳门业余话剧团体培养了一批编剧、导演、表演、舞台…  相似文献   

2.
早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深刻演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浅薄直露的"白而不唱"到对话关系的初步安装,从伦理陈腐的"殉情旧戏"到道德革新的"家庭新戏",从废弃程式的粗疏随性到整饬舞台的文本定型,考察早期话剧文本样式的深层变革和现代转型,能够从文本转换层面为早期话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现行澳门法律制度如何实现从葡国化到本地化、从本地化到本国化的转变,澳门立法会立法职能的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此应予以充分的尊重;澳门立法机关应以维护澳门经济繁荣和稳定为立法宗旨。同时,本文认为,澳门司法机关(主要是审判机关)的设置,不宜采用香港特别行政区三级审判机关的模式,在港澳两地政治制度相似,地理位置相邻的基础上予以统筹考虑,应在未来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作出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4.
澳门开埠后 ,粤澳两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特殊作用。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艺术从欧洲带到澳门 ,又通过澳门传入广东、内地 ;而大批广东居民和内地人士移居澳门 ,使中国传统书画、戏剧传播到澳门。 1 6~ 1 8世纪 ,粤澳两地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国画家和西洋画家 ,西洋音乐和国乐在两地百花争妍 ,呈现出一派多元文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 ,2 0世纪中国话剧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方戏剧的明显影响 ,它还与民族戏曲传统有着深刻的审美联系。正是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 ,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 ,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记取的教训 ,而民族话剧的现代化创建 ,则是中国话剧借鉴戏曲传统的民族化创造的最根本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广州府海防同知是在虎门和澳门受到英国、西班牙等国兵舰威胁情况下设立的。自1744年4月被批准设立之日起至1849年8月葡萄牙人"钉关逐役,抗不交租"为止,广州府海防同知对于澳门的行政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权责十分明确,有效地捍卫了中国主权。而从1849年到1887年,该海防同知尽管从法理上仍然拥有对澳门民番事宜的行政、司法管理权以及对进出口澳门港船只的稽查权,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其职责,名不副实。从1887年到1911年,该海防同知完全丧失了对澳门的控制权,只有一些兼辖事务,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7.
张磊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94-100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话剧开启了新的阶段,话剧叙事的空间场域呈现出从乡土社会到都市社会转变的显著特征.这一转变,既是对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呼应,也是对话剧艺术关注“人”的本体特质的凸显.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既能看到都市的发展与建构,也能倾听到女性作者的声音;而话剧中的都市图景,也以先锋戏剧、商业戏剧和主流戏剧等多种路径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括了中国话剧九十年的发展里程。认为1907年的“新剧”首先在上海萌发为中国话剧的幼苗,“文明戏”为中国话剧的初级阶段,“国剧”运动表明话剧传入的多样化。其间,从方言与职业的对号入座,开始民族化尝试,到兼说多种方言的通俗话剧继续到“文革”之前,开放后的特型演员仍在说方言,以及外国所出现的多种对话同时并用的话剧,充分说明同时采用多种方言是现实变革的需要,是以社会生活为依据的,并非哗众取宠的手段。从而揭示了中国话剧与方言运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中国话剧之所以保持生命力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明霞 《北方论丛》2021,(5):171-178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乾盛世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近代,澳门又凭借其独特的治理制度和发达的报刊媒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表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特色、历史特色和族群特色,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特色有助于澳门在推进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的新时代再度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时期,澳葡政府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和扩展旅游业,以吸引埠外尤其周边地区的游客进入。无论游客人数、旅游类型、出行方式,还是服务质量、游客体验,皆呈现出近代澳门旅游业从无到有、从简单到规范、从模糊到清晰,且不断走向实践"全域旅游"的良性演变。在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多元产业的带动下,埠外对于澳门,一改"东方蒙特卡罗"之印象,将其誉为"东方罗马",甚至以"小澳门"之名称呼周边市县商贸繁盛之地,澳门对外形象从而成功赢得相当程度的改变。这一改变本身,既透露出澳葡政府、华商及民间社会多方力量的参与,更折射出近代澳门在城市定位上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主流话剧的有机构成 ,政治宣喻剧的生成有着从剧作者到观众到话剧艺术发展规律所共同表现出的历史必然。本文从发生学角度 ,从文化积淀和时代催化两层面 ,揭示剧作主体政治剧自觉意识的形成机制 ;同时又从艺术接受着眼 ,分析了二、三十年代意识形态化了的现实观众对政治宣喻剧生成的参与、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粤澳两地均属岭南地区。十六世纪中叶澳门开埠后 ,欧洲先进科学技术通过澳门传入广东地区 ,又通过广东传入内地 ;中国的科技和特产也通过广东传入澳门 ,再传到欧洲。因此 ,从澳门开埠到鸦片战争爆发的三百年间 ,粤澳两地科技交流起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话剧"是在新文学诞生之后才正式出现并被广泛应用的称谓。从西方的"Drama"到中国的"话剧",其对译关系经历了"Drama=元杂剧"、"Drama=新派演艺"、"Drama=无唱新戏"、"Drama=白话剧"、"Drama=话剧"等一系列意义演化。这一由"曲"本位向"话"本位过渡的"概念旅行",最终通过洪深的理论界定与编导实践而使其对等关系从文艺概念到舞台形式得以全方位确立。作为一种现代性文类,其合法性也以"话剧"的定名为代表得以正式确立,进而导致了新式演剧观念的生成与新文学文体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从抗战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12年,是中国话剧的辉煌一纪:话剧运动持续开展,成为战时社会动员的有力手段,话剧艺术也在普及的演出中获得全面提升,话剧创作迎来了全面的繁荣.除了成就显著的历史剧外,左翼剧作家的写实剧在人性开掘和社会讽喻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浪漫剧则拓展为传奇的情节剧和抒情的情调剧,为在战火中坚守苦熬的观众们提供了多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孙中山早年与澳门澳门是孙中山从小熟悉的乡土,以往隶属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易名为中山县以资纪念),离翠亨村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孙中山的父亲,年青时在澳门的板樟堂街当鞋匠.还有一说孙父年青时在澳门还当过裁缝.孙中山从小常随父母往来澳门与家乡之间.1878年,孙中山12岁,第一次离开故土,随母亲到美国檀香山,是经澳门出国的.1883年,孙中山17岁,再次往香港读书,也是离开家乡经澳门而去.孙中山在港学医其间,常来往港澳,发表反清言论,公开提出“勿敬朝庭”的口号,与杨鹤龄、陈少白、尤列被人称为“四大寇”,经常大胆议政.其时杨鹤龄在澳门的“杨四寇堂”,也常常成为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重要活动地方.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 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集中在话剧形式: 只说不唱的演法, 与话剧观念: 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两个方面。2.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 比较广泛。这时的翻译者、改编者, 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客观上有助阐明基督教精神的作品。3. 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 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 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 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与澳门的关系,主要是在他受命钦差“使粤”时期和粤督任内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一方面,坚持行使中国对澳门主权,开展反击英国侵略者企图利用、控制、占领澳门的斗争;另方面,以澳门为窗口,组织翻译《澳门新闻纸》“探访夷情”,放眼世界,开始迈出走向“近代”的步伐。本文着重探讨他为捍卫中国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斗争。这场斗争,就其发展特点而论,大致可以划分为反利用、反控制、反占领3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反利用阶段。以反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企图利用澳门对抗林则徐收缴鸦片的斗争为主要内容。时间从林则徐使粤始,到1839年5月24日义律和所有英国人离开广州前往澳门  相似文献   

18.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到过澳门 ,在广东肇庆会见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写下了吟咏澳门的诗文。几年后 ,汤显祖把澳门的见闻写进了他的名著《牡丹亭》。明万历十九年 ( 1 5 91年 ) ,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汤显祖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的奏章 ,抨击时政 ,朝廷震怒 ,汤显祖因此被贬官到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当典史添注。汤显祖于五月十六日贬官 ,从南京回到江西临川 ,九月初从家乡出发前往徐闻。他一路上游山玩水 ,十一月初七日 ,从广州乘船到澳门 ,途中写下了《听香山译者》、《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香岙逢贾…  相似文献   

20.
清初,统治集团为了扑灭在台湾的郑氏势力,决定在东南沿海5省实行迁徙政策。广东经康熙元年(1662)和三年(1664)两次大迁徙,从饶平县的分水关至钦州的防城沿海一带,几乎成了无人居住的禁区,惟独澳门例外。以往论及迁徙问题的论著不少,但奇怪的是,在这些论著中却很少论及澳门问题,或往往“点到即止”。因而,清初朝廷对澳门的基本政策,迁徙时期澳门采取的措施,这个时期澳门贸易状况等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