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第四、五期《中州学刊》连载了佚名著,李古寅先生校、河南省图书馆藏的捻军史资料:《捻军闻见录》,同时发表了李古寅,刘竹立合撰的《河南省图书馆馆藏〈捻军闻见录〉手稿考略》一文。《闻见录》及《考略》的发表对捻军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闻见录》是怎样发现的?原书名为何?校、考者并没有去深究。这里仅根据笔者所见所闻作一补充,以补阙闻,错误处,希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遐域琐谈》并不为人所熟知,此书更耳熟能详的名称是《西域闻见录》。关于《西域闻见录》的作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姓氏"进行探讨。至于《西域闻见录》的版本,本文认为,刻本《西域闻见录》并非初版,刊刻年代亦非《序》中所载之乾隆四十二年(1777),包括《西域闻见录》《西域琐谈》《异域琐谈》等其他版本皆为《遐域琐谈》修改之后的异名本。因此,《西域闻见录》最初的版本应是《遐域琐谈》。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终其一生也未能给出完美答案的旷世之迷:"李约瑟难题"。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予以尝试性的回答,包括科学革命结构在中西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命运;中西哲学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以及宗教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如何渗透到科学精神中去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佰莲 《文史哲》2002,(2):126-131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技术能够得以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西方的科学体制化是依次由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完成的。透过西方科技体制化历史进程的理论分析,可以发现西方科学体制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上与近代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相一致。借鉴发达国家在科学体制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缺失,对于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对沈括《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朱熹不仅获得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而且将《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传承下来,并体现在格物致知等理论中。随着理学兴起,中国宋元时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西学东渐中的科学与儒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传教士学术传教期;洋务派技术引进期;先进知识分子科学传播与启蒙期。这三个阶段以儒学与基督教的斗争为基本背景,始终贯穿了科学与儒学的冲撞和融合。其间,儒学主流对待西方科学的态度上演了排斥、同化、限制三部曲:传播初期,儒学主流对西方科学主要持排斥态度;当西方科学充分显示其先进性,并在天文、历法、地理等领域站稳脚跟时,儒学主流则开始通过倡导"西学中源"说,企图把西方科学纳入到儒学轨道;当同化归于失败而西方列强的入侵又迫使中国不得不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时,严格限定科学应用范围的"中体西用"说便应运而生,并逐步占据了儒学的主导地位。这一西方科学传入过程表明:科学与儒学具有某种根本上的对立;但这种对立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最大限度地适应科学的发展是儒学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儒学必定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7.
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均有关于苏轼的材料记载,但由于父子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及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对苏轼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与评价观念。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邵氏父子虽然都反对熙宁新法及新法派人物,但在交往和评价新法反对派的问题上,两人具有明显差别,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对苏轼评价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刘暖 《理论界》2022,(7):8-15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整体性面相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呈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下的外在语境和文本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内在属性的双重作用而传入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经历了零星移译的初级阶段、出版传播的高潮阶段和求质规范的确证阶段,生成了其自身在中国出版传播的历史特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中国的出版与传播一定程度上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完整性,疏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准确性,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正> 《夷匪犯境闻见录》八卷,无名氏著,记夷匪犯定海前后事。日人抄本。用札记体,记录见闻,抄辑文献,又夷所书告示等。内有《定海失陷诗》十二首,无名氏著,极佳。未刊本。这是我所见的最早的中文著录,系阿英先生所撰,写稿在1938年2月16日,发表于全国解放后出版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稿。全国解放之初,郑振铎先生赠我三部书,其中有《夷匪犯境闻见录》六册(无卷  相似文献   

10.
论留学生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启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风,以他们的思想言行影响了近代社会诸多方面。留学生首次将西方科学完整地移植到中国来,成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对科学的传播一方面有利于近代中国科学的普及,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留学生不仅在选习科目上侧重于自然科学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且积极致力于科学救国思想的宣传与实践。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科学救国思潮在促进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革和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明霞 《北方论丛》2021,(5):171-178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乾盛世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近代,澳门又凭借其独特的治理制度和发达的报刊媒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表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特色、历史特色和族群特色,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特色有助于澳门在推进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的新时代再度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东传科学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于抬高西方宗教、传播宗教福音的政治考量,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著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名理探》等一批东传科学书籍被译介到中国,西方科学理性思想在国内展现了它的勃勃生机。这些译注虽然无一例外地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西方科学理性思想的接触;带动了国内学界对挖掘以"名辩学"为基础的中国本土逻辑史研究的热潮;对当时传统儒者的思维起到了训练作用,增加了另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模式,并且丰富了中国儒学的内涵。从更广阔的领域来为"格物穷理之学"的发展提供思维的认识工具。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民初以康有为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向西方寻求治国良方的热潮,促进了以经世致用之学的"今文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的朋友,现年八十二岁高龄的英国科学史家约瑟夫·尼达姆(汉名李约瑟,字丹耀),是西方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最负盛名的学者。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超越语言障碍,把中国上起殷商下迄明末的古老灿烂的科技文明认真介绍给西方世界的重要著作。该书以大量事实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  相似文献   

14.
郑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12-11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期刊,其主旨以传播西学为主,向中国人传播了大量的有关西方的史地、哲学、司法、天文、工商业、文学、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鸦片战争后,它更成为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撰写有关西学著作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因此,可以认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为中国文化的积累与传播作出了贡献,而且也有功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之时,来华的外国人将其创立的school、college、institute、university、academy等文化教育机构都叫做“书院”,而走向世界的中国士人也将他们所目见的近代学堂、图书馆、实验室,甚至科学博物馆、展览馆等都称作“书院”而介绍给国人(走向世界丛书本,王韬《漫游随录》、刘锡鸿《英轺私记》、《申报》830号等)。中西士  相似文献   

16.
李提摩太在中国近代是一个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他的社会活动对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都有较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山西大学堂的建立和发展、外文科学教科书的翻译、科普知识的传播和推动都具有时代意义,对晚清中国科技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尹天娥 《理论界》2009,(10):158-159
科学传播系统是一种信息和知识传播系统,对于大众媒介的科学传播,既要遵循媒体的传播规律,又要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才能实施有效传播.但是今天大众媒介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已经出现众多的问题,由此便使科学技术信息在从拥有者向接受者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了科学技术信息的失效现象,影响了科学技术信息的传递和扩散,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大众媒介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曾经以其独具特色的认识自然万物、探索生命奥秘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数十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历经多年共同研究、编撰的《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道教科学思想和科学成  相似文献   

19.
李约瑟质疑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文明在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源干希腊时代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中国传统儒学虽使人文精神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墨学以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和科学精神的没落,对中国的文化体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通过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思考墨学和现代哲学在中西文明会通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进一步促进墨学的复兴;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  相似文献   

20.
反思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理论界》2006,(1):142-143
20世纪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变形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盛行。科学主义的教育技术观崇拜技术、工具手段,不能辩证地对待人、工具手段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培养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技术观,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