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文化中的形象由多个概念体现出来:色与相是西方image的相似物,境是主客合一的形象,情呈现了艺术形象的三重结构,味体现了形象的印度型本质,韵呈现了文学形象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天竺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唐代诗人对异族形象的记录、想象、执著、理想化等痕迹,存留了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学事实。对天竺僧形象塑造所体现的,正是唐代诗人对印度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而自信的文化心态。这种他者形象的塑造,本质上源自于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遭遇中文化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日瓦戈医生》当中,帕斯捷尔纳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集大地母亲与人类母亲形象为一体的女主人公拉莉萨。拉莉萨形象是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中索菲亚形象的完美体现;同时,她也是东正教文化的符号。拉莉萨形象的塑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和关汉卿杂剧都塑造出众多的平民形象.他们塑造的平民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差异.杜甫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寒士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期的鲜明特征.关汉卿在其塑造的平民形象中渗透了市民意识,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蜕变期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1):16-19
Image(形象/图像/意象)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对话和美学对话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其在西方主要与三个方面相关:由主客互动而来的影像,主体心理运行的意象,由主体外化而成的艺术形象.这三个方面为image在中国的三种不同译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婧磊 《理论界》2005,(12):158-159
在新文学史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经历了从政治文化到社会文化表意符号的转变过程,女性形象的主题和意义趋于多样化。透视由母女关系折射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女性形象的塑造在文化观念的流变上体现了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8.
张法 《河北学刊》2012,32(2):14-18
中国的象不同于西方的image。在中国文化中,宇宙和事物是虚实合一的,象既体现了虚实合一中实的一面,更要突出其虚的一面。对象的强调既突出了人物审美和文艺作品的神—骨—肉结构中"形"的一面,更关系到"神"的一面。因此,象是最能体现中国文论之特质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伏羲和西王母是相当多的中国人尊崇的两位神话中的先祖圣贤。在中国上古时代,存在着以伏羲与西王母为代表的人兽混合形象,随着时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人型。伏羲与西王母的神话在汉文历史典籍记载以前,在民间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到典籍的记载实质上是民间流传资料的整合。早期关于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记述,是上古时期图腾崇拜的体现。西王母形象所体现的游牧文化与伏羲形象所呈现的农耕文化在不断接触与变迁中,逐渐互化与整合,形成华夏族的一部分。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既与族群融合有密切关系,又是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必然结果。从民俗文化视阈来看,民间信仰与崇拜的存在,对伏羲与西王母形象的承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印度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立足于历史、文化与宗教的根基,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以强势文化产品与科技创新作为驱动。近年来,印度的国家形象塑造重在改变国际主流社会既定的刻板印象,实时地应对国内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滨逊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关于鲁滨逊形象的评论中,大都着眼于对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理想人物的称颂和对其殖民掠夺性的批判,而忽视了对鲁滨逊形象至关重要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宗教意识的认识与分析.本文认为,该形象不仅与作者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且也体现了对古希腊人本主义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双重继承,尤为突出地反映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教伦理的影响.此外,在主人公的性格发展中,还包含着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隐形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弘扬、塑造文化的过程。城市形象工程应突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而城市文化形象又是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兰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东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塑造其城市文化形象意义重大。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城市文化形象就是人们对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构成的城市文化氛围的特有印象。它渗透于城市软硬件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遥远的近邻"——印度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中国形象在历史时段上分为古代与现代,古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神话与信仰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中心与边国的对立等级关系是由佛教信仰确立的.现代的中国形象出现在西方现代性的想象关联中,印度与中国同样成为边国,西方是中心,其差异与等级的关系是由西方现代性确立的.中国或者是与印度分享所谓"亚洲共同性"、"东方精神"的"东方兄弟",或者是在西方现代性世界秩序中,与印度竞争、对峙、排座次的东方对手,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同时作为他者,完成现代印度"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的双重身份认证.现代印度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第一层是知识论的,第二层是意识形态的,第三层是话语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明清僧尼社会形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土佛教发展至明清,虽然间或有贵盛、中兴之势,但总体呈现颓波日下之态。这一时期,僧尼群体的社会形象远离圣洁高雅渐趋流于下品,并成为一种脸谱化的定型。明清僧尼丑化的社会形象,既镌刻着佛教世俗化进程中没落的痕迹,也折射出明清独特的时代特色与世俗观念。  相似文献   

16.
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众多的篇章都和狐仙有关。小说既描写了各种不同的狐仙形象,也概括了狐仙的特点。《子不语》中的狐仙形象是社会传统狐仙文化在小说作品中的体现,也是袁枚对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视觉文化的崛起改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地形图,文化的广泛视觉化也在悄悄地改变文化自身的规则。可视性成为文化的显性原则,因此,对视觉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的讨论必然指向形象。形象作为视觉文化最基本的元素,决定了视觉文化的总体面貌,形象的构成原理也就是视觉文化的运作规则。形象本体的考量乃审视视觉文化的重要视角,形象分类为图像、影像和景象三种形态,触及视觉文化中形象运作的不同层面;形象的主题类型学分析聚焦于形象类型,类型的概括有助于揭示形象如何生产意义乃至意识形态;形象作为视觉对象,与视觉性和表征密不可分,其关系解析打通了理解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黄强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05-108
安娜和杜十娘,是世界文学史上两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安娜与杜十娘形象、性格做比较。揭示了她们异中有同、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虽然身处不同阶层,却都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性格上的执着与不肯屈服为她们的爱情埋下了悲剧基调,在她们身上,展现出了中外妇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和争取人性解放的漫长道路上所呈现出来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9.
碑志研究逐渐从单一的史料考证转向细腻周全的史学分析,墓志铭不仅丰富了胡族女性的形象,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夷夏观念。较之于传世文献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呈现,墓志铭刻画了更为多元的胡族女性形象,这种表达背后有着特殊的生成机制和社会意识:一方面志文模式出现程式化,内容是在两性视角下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表达和建构;另一方面志文的个性书写是对传统父权制结构的补充与挑战,是女性现实形象的写照。无论是墓志铭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还是文本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意识,其所体现的夷夏观念非常淡薄。  相似文献   

20.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