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文学作为以人为主体、以语言为载体、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活动,它以美为对象、内容、形式和最终目的。本文从文学的对象的美、内容的美、形式的美、目的的美四个方面讨论了文学是美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战争是极丑与极美的统一,在大丑中孕育大美。只有正义的战争才可能是美的,并且只有正义战争中的正义的一方才有战争美可言。战争美是社会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战争的美,美在英雄人物,美在智慧谋略,美在沙场景观。战争美是冲突造成的暴力美,是崇高之美,又是悲剧之美。战争造成仇恨,战争文学却要播洒爱的阳光。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的魂魄,理想主义与爱国主义使战争文学具备了强大的精神穿透力,战争文学的阳刚之美鼓荡着人们的魂魄,战争文学还具有"传奇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文学的总体特色是审美,文学的审美与文学的求真、崇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作者比较透彻地分析了文学的审美与真与善的互真渗透、互相包含、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文学中的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即善与美。文学中的善又必须从真出发,必须是美的善。文学的真与善是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的;美既是处理真善的最高准则,又是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的,否则,文学的美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5.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翻译美学的原理,从美学视角分析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探索译者如何在文学翻译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即文学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相似文献   

7.
魏晋是一个极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各种艺术都悄然发生着变化,文学也不例外。《世说新语》蕴含有一些新的文学思想,诸如文学的含蓄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正是魏晋士人的时代追求。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音乐、舞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系密切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无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表现者,抑或是艺术作品,都与文学相连,与美相依。这些艺术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魅力,是因为它们包含有毋庸置疑的文学性和文学美,有高远的意境美、强烈的时代感、鲜明独到的个性特色和很高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9.
"叙美派"文学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个特殊流派,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叙美派"文学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还成功地将东西方文学融合为一体,从而展现出阿拉伯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确有以“文章”(美文)为文学的观念,但“文学”仍与写作有不解之缘。古代文论中体现的是古代文人学士的文学观,重视学识和经验规范的传承。通过对所谓“采”、“美”、“文章”、“文学”等概念以及相关因素的考察,剖析美文的构成,评说美文文学观的理论意义。刘勰推崇“(心)宰”、“性灵”、“情志”的创造力。“心”美是人之灵慧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是“文”美的核心;学养能提升主体素质、“有助心力”,也是“文心”之美的一个构成因素。“文心雕龙”的题名意谓“美在文心”。认识其宗旨不仅是对刘勰文学观认识的深化,也有助于了解文学传统中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 ,引入西方原始思维理论的视野和批评方法 ,通过“想象”这一概念来揭示屈骚的文学特征 ,使该文大大超越了渊远流长的传统屈骚批评。这是一篇于实际批评中充分显示“中西融通”的理论意识的佳构  相似文献   

13.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4.
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屈原作品曲折动人,部部是心灵的组曲,郁结纡轸,意象丰富而深远,他是第一个将意象思维系统化的人,一系列的"美人"题材,不仅表现对理想热烈追求的想望,语言情境结合真实与虚幻的遭遇和想象,情幻无垠,更启示宋玉《高唐》《神女》等赋的写作,汉代以后,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拟骚作家及其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与书写上,处处可见屈原作品意象思维的余影。  相似文献   

15.
“士不遇”的屈骚解读及其在汉代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屈原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爱国情感,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合乎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出土文献表明,开创了荆楚文化的楚人富有开放创新的民族意识,屈原时期的楚国依然具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屈原对故土邦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诗人屈原之死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本文认为 ,古人对屈原死亡的关注方式于考察诗人自杀事件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力图回到作者文本本身 ,以现象学本质直观的研究视野对屈原自杀事件作一全新的审视 :通过分析屈原诗歌文本中作者潜在的体验模式 ,认为屈原自杀的终极根源在于其深刻的追问精神与存在根据缺失的无法超越之间的深刻张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屈原的情感因素。认为屈原情感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恐修名之不立"的焦虑,即修名焦虑。产生这种修名焦虑的原因有三:一,屈原深受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二,屈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三,现实环境的激烈变化,导致屈原产生焦虑情绪。本文认为屈原的自杀,是由其焦虑情绪引发的抑郁症所致。  相似文献   

19.
颜翔林教授的《楚辞美论》一书,深入探析屈原心理情结,系统解读《楚辞》文本,新意迭出,成一家之言;感悟式的批评风格,诗意化的修辞表达,彰显其文本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20.
屈原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其死亡意识:一是描述死亡,一是描写对死亡的超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识,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