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漂族生存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漂族"作为新近出现的一类特殊社会群体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漂族"有多少?他们为何而"漂"?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校漂族"会对他们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对于这些问题,本文都作了冷静的思考,并结合实际对如何加强这一群体管理和引导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展现为淡漠、迷茫和逆反。淡漠意味着对主流价值无所谓、不关心的态度和情感;迷茫则是在多元价值背景下的茫然失措;逆反是对主流价值体系心理甚至行为上的抵触和否定。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的机制有必要从三个方面作出考量:课堂习得机制下社会濡化造成的负向迁移作用、社会事实和社会态度投射引发的价值重塑、群体特点造成的价值认同危机深化。挖掘主流价值的个体价值,改善认同环境,增益认同教育,改变当前"生存问题"与"价值问题"、"多元思潮"与"主流认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构建更加合理的安全阀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人群流动性的加剧,农民群体这一本应与土地密切相连的群体正面临其自身最具时代性的阶层变迁和角色转换。随之而生的是一系列的以农民群体作为核心而辐射开来的群体社会行动的变革乃至更大层面上社会结构的变迁。这一现状引起了国内各学界的重视并展开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其中,针对农民群体角色转化这个中心问题,不同学界的众多学者选择了"认同"这个较具社会心理学意涵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剖析。本文基于此,将近年来各界学者针对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角色转换期所展开的认同研究进行一个对比分类的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4.
“校漂”是指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脱节而选择在学校“漂’’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校漂族”是在2002年出现的,到现在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作者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现状、数量、类别、成因及其对社会、个人和高校产生的影响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同时对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五子 《当代老年》2011,(7):22-24
当前,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年轻人不得不离乡工作。 于是乎,现在的城市中,子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余年。老人们之所以跟着子女来到城市,要么帮子女带孩子料理家务,要么是属于享清福类型的。面对这一个特定的老年群体,我们称之为“老年漂”、“老漂族”或“漂族老人”等。陌生,是老人们最初的感触,包括语言的陌生、人际关系的陌生、生活习惯的陌生等。孤独,是大部分老人的共同感触。现如今,“老年漂”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面临诸多的社会困扰,迫切期盼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  相似文献   

6.
"90后"群体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为纵线,以影响"90后"群体的主要心理因素为横线,从社会化进程、教育化选择、网络化生活以及同一性承诺等四个方面对"90后"群体的多元可能和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发现:"90后"的天生多元促成了其群体多元的真正实现:"90后"教育选择的多样性加剧了其多元的可能性;"90后"的网络化生存(工作)能力提供了其多元的现实工具;"90后"的自我意识中心反映了其较早的自我觉醒。因此,面对社会给予"90后"的诸多负面评价与"90后"良好自我认同的差异与偏离,我们需要聆听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杨志芳 《职业时空》2008,4(11):136-137
认同性是一种预定人的社会角色的功能,它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又严格地限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围。在现代之前的社会里,很少经历认同危机,所以认同性很少被反思和讨论。然而,在现代以至后现代社会中,认同性就变得动态不稳定和多重化了,学者们对此也开始予以关注和研究。本文仅以伯明翰学派领军人物之一的戴维·莫利(Morley,D.)对认同性的论述为参照来解读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基于兴趣组织化而形成的网络趣缘群体内部具有层级分化和权力运作的科层制特征。从线上虚拟叙事交流到线下拟亲属化的关系建构,显形管理到隐形管理的管理策略操控,协会形象建构到再构的文化空间拓展,这一系列的微观实践赋予趣缘群体自我培力的可能性,帮助"荣迷"个体重塑身份、形塑认同、壮大力量及制造意义,使他们得以实现身份、权力的转换,地位的上升,从而改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阐释与理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群体事件频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群体认同在群体事件发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社会认同的建构中地域认同、感同身受的感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群体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他们进入城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得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的过程。本文以自我认同为切入点,通过对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调查,发现他们的自我认同失调,即大部分失地农民尚无法实现自我认同的转换。主要原因在于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时间性”效应导致自我认同的转换滞后于物质的搬迁,“空间性”效应带来的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也阻碍了自我认同系统的转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尚待进一步检验的一个命题,即“被动城市化”群体的自我认同,其社会参照系具有特定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