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系青年"是当前"90后"青年群体自我推崇的新标签,其"佛系心态"是这类群体有别于青年其他心态的显著表征,通过片面截取佛教基本教义进行意义的拼贴、置换、认同,展现出这类青年亚群体当下的生活样貌和精神困境。"佛系心态"折射出了处在人生奋斗阶段的"90后"青年群体当前复杂的生存样态,呈现出了处在两个历史交汇期的青年群体既渴望获得成功却又逃避的矛盾心态。对身边的事秉持着无欲无求、不争不抢的心理状态是青年新兴亚文化的主观映射,是对当下青年生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镜像反映。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党和政府助力青年发展,青年增强担当精神,以及舆论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青年,对塑造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佛系青年"表面上反映了当代青年看淡一切、不争不抢、怎么都行的生活态度,实则透露出社会转型期青年一代理性与随性并存的精神特质,进取与焦虑共生的心理状态,务实与逃避交织的价值取向。"佛系青年"的流行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心态震荡和"低欲望社会"的心理映射,又有青年认同危机的内在发酵和自媒体环境的外在助力。培育当代青年健康社会心态,应立足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青年的实际问题,不断净化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重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治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形成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当下"佛系青年"现象成了一个被过度解读的标签,背后映射出部分"90后"的价值观正从追求以物质财富为核心的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向追求以自由为核心的幸福价值观。让"佛系青年"成为"奋斗青年",呼吁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明确奋斗目标,从知行合一的实践中重塑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2017—2018年,"佛系"一词火遍网络,成为网络流行语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佛系"的网络传播源起、网络传播主体,分析传播的具体内容,能够对该词在网络传播初期的机制有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从拟态环境理论出发,分析"佛系"传播热所引发的青年群体的认知偏差、认同危机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佛系"生活有其深刻的社会、家庭、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佛系"一词广泛传播。同时,"佛系"这种消极应世的价值观念,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以思政理论课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抓手,以校园环境为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8.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化研究的伯明翰学派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青年亚文化,成为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伴随着网络社会与消费社会在中国的崛起,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在当代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范式:"阶级形成"范式强调这一群体的苦难、集体抗争与阶级的形成,"市民化"范式强调在城乡二元文化对立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融入。这两种范式都忽略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青年的文化生产。杀马特和庞麦郎这两个个案的出现彰显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突破既定范式的需要。借鉴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理论,以一种"亚文化范式"切入新生代农民工考察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当前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呈现整合和分化并存的趋势。一方面,不同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与"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崇尚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发展,淡化权威,体现出后现代的价值取向,同时,"90后"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科技发展,表现出现代的价值取向,"90后"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阶层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活方式的选择、追求个人发展以及工作和科技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90后"价值观特征的形成与当前中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密切相关。"90后"一代的生活价值取向既区别于日本的"低欲望",也区别于"小确幸",是一种具有发展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代际研究方法对青年群体的整体政治认知,基于社会结构理论下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发现,经济因素主要影响贫困大学生入党积极性,和"90后"大学生政治效能感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农村户籍的"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城市户籍大学生;文科背景"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高于理科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制度得以巩固的基础,需要建立培养大学生政治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养成系"偶像是一种新型偶像类型,对新生代"养成系"偶像及青年粉丝群体社会学研究,有助于探寻"养成系"偶像粉丝从趣缘群体向非正式组织蜕变的过程.青年粉丝群体在为"养成系"偶像应援的过程中,体现的是当代青年行动的高效率与高组织性,是他们对独立与自由的追求,对文化工业的反抗,他们热情投身于网络文化空间,参与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团队成就感,他们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体验到全然不同于现实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当代青年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粉丝行为研究青年群体特征和他们的生活现状,有助于大众对当代青年有更加全面而具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企业工人群体经历了代际交替,"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开始成为劳动力大军的主力.我们在一些社会调查中发现,虽然已成长为工人的主力,青年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已广泛关注,社会工作也介入其中,希求以专业服务来化解各种矛盾,引导青年工人正常工作、生活.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出他们内在的抗逆力,促进其适应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状况,是企业社会工作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产生与碰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6年以来,"丧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骤然兴起,它以"丧"表情、"丧"语言等带有"丧"特征的符号来表现青年人颓废、悲观的负面情绪,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在特定时空节点出现的一种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现象的产生与流行,必然与当下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与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在信息社会的土壤中产生的"丧文化"不仅仅在内群体迅速发酵,还扩散到了整个社会环境当中。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性是青年志愿服务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道德体验"也是早期青年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最为朴素的精神追求。从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动机或客观效果的演变来看,青年志愿服务萌芽、探索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从追求"道德体验"到追求"社会效益"的发展演变过程。青年公益创业就是青年志愿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益尝试。青年公益创业不仅能繁荣社会企业,扩大社会就业,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而且在促进社会公正,改善社会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诸多的老龄社会问题中,如何看待青年与老年这两大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问题,很值得关注,这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空巢老人"、"傍老一族"等现象,以及社会上"养老防儿"的怨尤,既是老龄社会中显现的社会问题,也是与青年群体直接关联的社会问题,我们应从老年群体的视阈和立场作考量.这对增加社会的和谐度当有直接的益处.善待、尊崇、爱护、孝顺老人.自觉维护老人利益等,始终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所必须依循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形式,其中,"95后"青年是新媒体的代表性用户群体。新媒体"去中心化"的解构特性,对青年具有潜移默化的涵化效应。新媒体对"95后"青年文化形成了多元解构的影响:重构出青年叛逆性时代性的道德文化,催生出青年吐槽式狂欢式的交流文化,塑造出青年个性化符号化的消费文化。反思"95后"青年文化衍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极颓废、自我放逐等丧文化趋向,我们应当围绕青年成长,把握青年需求,从教育、法规、自律、技术等方面因势利导,使新媒体成为青年的励志的陪伴者,进而营造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昂扬向上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佛系父母     
"双减"政策出台后,"佛系父母"一词跟着上了热搜。从"鸡娃"到"佛系",父母真的能迅速改变吗?要如何修炼,才能让心态变得佛系?一对佛系父母的艰难抗争2021年10月中旬,"37个家长联名要求7岁女孩转学"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舆论关注。根据《钱江晚报》报道,7岁的妞妞就读贵阳某小学。因为教育理念不同,妞妞的父母与班主任翟老师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19.
常规的对于当代青年群体的研究和分析,往往集中于这些"享有共同价值和具有相应的实现角色期待"的特定年龄群体正在或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群体对于社会期待的反应是否符合原有的程序化标准,他们与既定的社会规则是否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等方面.而这些研究和分析,又因为研究者的观察角度和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同,其论证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当程度的推理特征,则往往得出不可验证的较为粗略的结论.以"5.12"大地震为坐标,分析以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作为成长平台的"80后"、"90后"以至于"00后"的群体应急行为,可以对于当代青年群体的行为模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近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年的婚恋择偶观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2010以来的三次广州市青年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择偶观的变化表现为:重视道德、性格、感情等内在品质,也逐渐将"颜值"视作重要择偶标准;择偶观的性别差异明显,"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观依然存在;对网络择偶认同度不高,但对尝试网恋的态度趋于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