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时代,虚拟生存成为网络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样态。这种特殊的虚拟生存维度从技术意义、话语意义、形象意义上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崇高价值,表现为网络青年群体整体性意义感的弱化,价值取向的技艺性特征和对崇高价值的"虚伪性拒绝",乃至于衍生出现实社会问题。纾解网络青年群体崇高价值感失落的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黏合网络圈层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网络青年群体塑立和维护崇高价值的目标客体,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话语之中,对网络青年群体的崇高价值感进行话语性弥合,唤醒网络青年群体对崇高价值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以刘永伟"肾失踪"事件的相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新闻媒体所建构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媒体在建构青年医生群体形象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以及医生群体形象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发现,在"肾失踪"事件中,新闻媒体通过标题、分类、文本架构、互文性等手段将青年医生群体塑造成一种缺乏经验、冷漠傲慢、不负责任的施暴者形象。对青年医生群体的污名化与中国社会因转型带来的信任危机以及因社会虚拟化导致的群体责任意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是特定时期青年群体共同情绪的一种文化表达,"小猪佩奇"与"社会人"的偶遇,是青年群体凭借其特有的触媒习惯进行的二次网络创作,将青年群体具有隐蔽性、集体性和延续性的综合性焦虑进行隐性表达。同时,也迎合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幼态持续和价值虚无的情感需求,但青年亚文化毕竟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其存在,避免过度消费流行文化,偏离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社会各界需要关注青年群体,尤其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尊重青年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青年群体亚文化进行规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加强青年群体责任意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微时代"是以微博等为传播媒介,以短小便捷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面向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对于加强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话语作为特定社会语境下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征。媒介技术更迭引发了青年话语实践的变迁,包括语词、文本、社交及思维的转变。反叛和群氓是新媒体语境下青年话语的两个主题,集中表达了青年的群体地位诉求不顺和价值选择迷茫。剖析当代青年群体身份形塑困境之因,既要从政策安排相对滞后和受众商品化等因素对青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进行考量,又需从数字媒介软性操控禁锢青年主体性建构和互动式信息生产模糊青年身份认同等方面综合审视。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本身就是跨文化的,社会越开放,越是现代化,人们就越是能通过新闻传播建立起互动的社会化生活。然而,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自我的新闻表达与来自他者的新闻表达表现为排斥性与对抗性,出现双向的话语倾斜与话语缺失。本文将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奥巴马会见达赖"新闻的文本分析来对其传播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其是否存在着话语倾斜和话语缺失。  相似文献   

8.
作为网络交流的一种方式,"动物化"的网络话语赋予了信息时代青年人际交往以全新的内容。青年网络话语"动物化"是青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桥梁,成为青年网络交往不可缺少的传播符号,更是青年竞相追逐的一种时尚。在不断繁荣的"动物化"网络话语里,青年人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这样的文化场域里,青年极力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并不断地对网络与现实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待青年"动物化"的网络话语,应该因势利导,将其积极意义充分发挥出来,而将其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中"拼搏不如拼爹"、"干的好不如生的好"等"出身论"的论调可谓喧嚣,表明我国"拼爹时代"的来临,亦是对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挑衅。中国"二代"问题是社会阶层利益分化,成功实现代际传递使得社会利益结构得以固化的必然结果,其本质是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代际复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中国"二代"问题突出表现为"官二代"、"富二代"与"穷二代"三大群体及其矛盾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是"标签化"思维方式的产物,更是社会制度规范缺失的必然结果。解决当代中国"二代"问题,需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和标准尺度,从公平竞争大环境到政府公共产品供给均衡等制度建构进行策略应对。  相似文献   

10.
圈层化传播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交往的重要形式。文章从青年社交媒体用户对跨文化女性形象的圈层认知建构出发,剖析青年传播圈层形成的内源机制与外源动因。基于网络田野和深度访谈法,研究发现:圈层化传播是青年文化的突出特征,也是青年群体内部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已成为网络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全球化系统下的本土话语逻辑生成过程中,青年传播圈层对跨文化性别符号进行了现代性改造和本土化加工。在新型社会关系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双重作用下,围绕跨文化性别形象所形成的青年传播圈层呈现出性别层面的“去中心化”和族裔层面的“再中心化”特征。青年圈层传播路径一方面折射了后全球化时代文化杂糅对青年群体身份建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不同青年圈层围绕价值观念和话语建构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日渐凸显,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潜在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倾向。分析发现:从问题的出现或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到多数个体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再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最终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是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的基本形成机制。如此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社会、制度和青年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引导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正视青年的爱国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祖国长远利益,培养青年的理性爱国情感;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青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对青年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由于法国穆斯林第一代移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术,第二代移民又缺少在法国社会中向上晋升的渠道,使他们在住房、教育、就业等领域实际上处于与主体社会"断裂"的状态。而这种"断裂"状态又为伊斯兰思想在移民社区的传播和移民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固化提供了机会。但在本土法国人看来,移民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固化对法国"共同文化"构成威胁,对威胁的感知也催生出法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群体的歧视。面对歧视,法国穆斯林群体对自身的边缘处境强烈不满,并使少数人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一系列"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和"星二代"犯罪案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X二代"犯罪暴露了目前对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缺失。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从加强公民教育做起,增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培养基本的法治意识,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公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公民教育,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化普及的现时代,社会话语环境较之过去更加开放、复杂和多元,加之青年大学生本身具有追求个性、反抗权威、自由不羁等群体特质和诉求,传统强调单一化、权威化,拒斥负面问题和"不和谐声音""异见"等的高校思政课"正向话语"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话语接受特点。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应该顺应社会话语变化现实,主动探索将与"正向话语"相对的"逆向话语"引入课堂教学,以此为诱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以辨析的方式直接面对、回应和驳斥"逆向话语",正本清源、回归正轨,最终提高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实现思政课的课程使命和目标。  相似文献   

15.
青年群体作为熟稔网络媒介操作技术的主体人群,普遍具有较高的公共事件议题关注与参与热情。运用网络民族志与深度访谈法,以山东"问题疫苗"事件议题为例的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权益诉求、媒介使用习惯、价值理念、媒介事件参与体验的精准叠合带来了公共事件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迅速传播;而文化水平、情绪强度、理性程度等的差异则使得事件议题在急速传播中同时出现聚焦与散逸;青年群体耐心的缺乏与对新议题的转移则易导致公共事件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快速消解。对传播主体人群的再审视将为网络公共事件议题的理性聚焦、秩序传播、事件问题的有效推进提供思考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移动技术、手机媒体、互联网络的深度融合,使得自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秩序中,带来了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实现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走向网络化、感性化和生活化。文章认为,高校辅导员主持的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呈现出自成一体的宣传风格,并进一步从网络主体视角分析了不同传播风格背后的特征,即"仪式性知识生产"、"生活化的价值传播"和"趣群化的媒体融合"。辅导员微信公众号的"感性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有利于大学生对传播内容的认同;"话语模式的主体回归"、"价值表达的日常风格"和"解读文本的情境转换"有助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年在新环境下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二代"引发的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其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中的理财教育缺失。理财教育的实质就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要加强理财教育,把孩子培养成为财富。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这一群体是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面临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同时也面临教学方式更迭带来的新挑战。各培养单位除了要紧密把握"青马工程"的主旨,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之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各界亦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为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相似文献   

19.
李文亮 《现代交际》2015,(2):116-117
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向青年大学生宣达国家意识形态,并将其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指导准则,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价值。当前,基于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发展,各种价值在中国社会的激烈碰撞,导致了思政课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学困境,其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学价值目标的模糊化,以及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条化、模式化与机械化的相关问题所导致。本文认为明晰教学价值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植入"认知、责任与审美"这三个价值向度,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的老龄社会问题中,如何看待青年与老年这两大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的问题,很值得关注,这是关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空巢老人"、"傍老一族"等现象,以及社会上"养老防儿"的怨尤,既是老龄社会中显现的社会问题,也是与青年群体直接关联的社会问题,我们应从老年群体的视阈和立场作考量.这对增加社会的和谐度当有直接的益处.善待、尊崇、爱护、孝顺老人.自觉维护老人利益等,始终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所必须依循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