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从国家整体制度上确定了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的目标。盐城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试点,是江苏省试点地区中唯一的地级市,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而要制定与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真正满足困境儿童的需要,解决困境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盐城市困境儿童的需求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生活需求、教育和医疗需求、心理需求、认知需求四个方面,对盐城市困境儿童的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为盐城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我国福利制度的发展与建构内容重视起来。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2007年年底,民政部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部分内容进行公布,我国将正式从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向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方向适时转变,此项决定具有一定战略性意义。2008年,中国内部人均GDP总值已经高达3000美元,大多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平均值均落后于此项数值,后者平均值水平即为2990美元。本文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内容和构建特点等,对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建构策略和内容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为我国各项事业的综合发展提供相应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所有儿童提供一个安心、安全,能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和社会参与的健康成长环境是儿童福利的核心部分,而儿童福利政策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政策保障。本文以日本儿童福利政策的发展变迁为纵轴,分析梳理20世纪90年代日本儿童福利政策从“补缺型”向“普惠型”、从“儿童福利”向“儿童、家庭福利”、从“救助、保护”向“自立支援”转变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为我国儿童福利体系发展提供拳者视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儿童观将儿童看作是一个有待发展的、非理性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非正常的"人",童年则被视为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过渡时期。对于儿童的这种发展性,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具有高度一致的认识。生物决定论者从基因、遗传等生物角度阐述儿童的发展过程,心理学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则强调人格等内在心理因素之于儿童发展的意义,儿童社会研究者则突出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后,儿童研究者开始对这种发展性童年观进行反思,开始了一趟重新发现儿童的认识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儿童的自然性与社会性、普遍性与多样性、脆弱性与能动性的争论日益突出,出现了关于儿童社会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早期,全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儿童照顾问题上,当时由美国总统召集的一系列全国性儿童福利会议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为儿童福利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儿童福利制度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暴力侵害儿童事件会给受害儿童的身体与精神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建立国家儿童保护制度是保护儿童远离暴力,减轻暴力伤害恶性后果的最有效手段。儿童保护制度是儿童福利制度的一部分。中国的儿童保护制度在1989年之前经历了无意识的制度演进阶段,自1990年我国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之后,儿童保护制度进入了萌芽阶段,此后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儿童保护制度在2010年迎来了"儿童福利元年",我国儿童保护制度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发展阶段。研究儿童保护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有助于总结过去的儿童保护经验,发现儿童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可据此来预判儿童保护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儿童照顾问题在西方社会由个体家庭责任演变为普遍的社会需求,被置于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的政治话语中。面对新的儿童照顾安排需求,欧美国家发展出亲职假、公共儿童照顾服务和经济支持三种途径来重新分配儿童照顾的任务、成本和责任。儿童照顾政策不仅影响妇女的劳动力参与,还与儿童的福利水平高低密切相关。确立照顾权利是公民社会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一个由国家、市场、志愿组织和家庭共同提供的"混合照顾"体系,改变照顾工作在家庭内部不平等的性别分工以及把儿童照顾政策作为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政策工具都是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传统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的状况.发展儿童社会政策成为新时期抚育好儿童的迫切需求。我国儿童社会政策的建设要在价值取向上选择更为积极的发展型儿童社会政策,更加注重儿童社会政策的投资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扩大政策受益人的范围,发展普惠型儿童社会政策。在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儿童社会政策建设还面临着管理体制与决策模式的积极转型,本文拟对儿童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政策模式、决策模式与管理体制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属于一种儿童期即可诊断的广泛性发育障碍。20世纪40年代,国际社会对该症开始有临床诊断与治疗案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南京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开始临床诊断该疾病。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就有人关注孤独症儿童的服务与福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相继出现了针对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服务机构(如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的早期干预)和针对其家长服务的社会团体(如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等)。  相似文献   

10.
“儿童之家”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一项创新实践,发展已有十余年历史。评估数据显示,儿童之家建设的数量和效果与政策目标存有较大差距。本文从制度分析视角出发,以“制度环境”与“执行结构”为关键解释变量,考察了相关政策的执行过程,揭示了儿童之家建设执行差距的主要原因:制度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行政性政策的模糊性和执行性政策的缺位;执行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执行主体单一化、执行方式线性化、执行人员缺乏意义共识,以及执行资源脱嵌于儿童福利制度环境等。针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本文从转变福利理念、完善福利政策体系、优化政策执行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儿童之家建设与儿童福利制度整体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